天天看點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作者:史婉君

#曆史開講#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在中國曆史上,東漢和西漢無疑是相當特殊的兩個朝代。從實際的政權架構和建立過程來看,這兩個政權無疑并不能等同為一。

但是,由于這兩個政權的統治者在宗法為同一個宗族,且東漢在建立的過程中始終高舉西漢王朝的大旗,這又讓它們在文化思想上呈現出的一脈相承的性質。

尤其是對于漢宣帝這樣一位曾經促使西漢表現出中興之象的皇帝,東漢王朝的統治因為自視為中興漢朝的功績,對其多有尊崇和模仿,并最終出現了對于獨特的“孝宣情節”。

一、西漢宣帝與東漢王朝之間存在一定聯系

1、漢宣帝的功績和東漢的中興較為類似

西漢中期,雖然漢武帝憑借之前的軍事鬥争成功打敗了匈奴等周邊大敵,使西漢極大擴張了自身的版圖和疆域,但多年的戰争卻也給西漢社會帶來了堪稱毀滅性的打擊。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尤其是在漢武帝統治後期,漢武帝的統治措施和政策變得愈發昏聩,進而愈發加重了西漢普通群眾的負擔,整個西漢社會内部已經是形成一片慘敗的凄零景象,新一輪的農民起義已經處在爆發邊緣。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武帝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治國政策,改變為較為保守的休養生息,此後這一政策也被繼位的漢昭帝所繼承。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往往認為漢武帝是漢朝首次頒布罪己诏的帝王,但事實上,早在七十多年前的漢文帝就已經頒布過一次類似的诏書。

漢昭帝駕崩後,漢宣帝憑借自己作為漢武帝長子劉據的長孫的身份成功繼位。一方面,漢宣帝早年因為劉據的造反行為而隻能在民間生活,這讓其對于民間大部分百姓真實的凄慘生活有着更深的體驗。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另一方面,漢朝的外部威脅已經大多在漢武帝時期被消除,這讓漢宣帝能夠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促進漢朝内部的政事處理之上。

再加上漢宣帝本身的政治智慧在西漢諸帝當中都排在前列,這使得當其繼位之後,西漢王朝達到了自己無論在内政還是在外交上都真正最為鼎盛的時期。

也正是憑借着這一功績,西漢宣帝往往被認為是開創了西漢王朝的中興局面,在後世被多有贊譽。

當新朝建立後,由于王莽實行的諸多不切實際的政策,使當時本就激烈的階級沖突和社會沖突再度被激化,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普遍對新朝懷有強烈的不滿,中國大地再次掀起大規模的戰亂。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越是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下,原先西漢政府治下的和平年代就越發被推崇懷念,人們對于西漢王朝的懷念也就越濃烈。

正是借助這一心理,雖然劉秀從血緣關系來看,與西漢大宗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相當遙遠。

但他還是在起義之時始終高舉西漢正統的大旗作為自己拉攏人心的有效手段。當東漢成功建立後,從宗法和文化上來看,這就是漢朝的又一次中興。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與當初漢宣帝時期的孝宣之治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漢宣帝由此成為東漢統治者的模仿對象。

2、漢宣帝的治國理念以王霸道雜之為特色

在漢武帝統治期間,為了更好地實作中央集權和加強自己作為君主的權威,他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但是,如果我們觀察漢武帝本人的言行,我們卻能夠明顯發現其實他并不迷信儒術,反倒更多流露出法家思想。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當漢宣帝繼位之後,雖然他明面上也尊崇儒術,但從實際來看,他采取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國理念,這在其與當時的太子劉奭的談話間便有所展現:“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其中的霸道便是法家,王道則是儒家。

另外,即便是在漢武帝之前的漢文帝和漢景帝,對于儒家也并未那麼重視,仍然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上表現出強烈的法家思想。

在這種治國理念之下,漢宣帝的治國措施總體來看便可以總結為“嚴以治吏,寬以治民”。對于官吏,漢宣帝采取了嚴格卻又合理的規定和制度來進行管理,官吏們稍有不慎便會被坐罪下獄。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這既有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也可以起到加強君主自身統治的目的。對于那些占據了國家絕大多數人口的普通群眾,皇帝則需要采取尊崇仁德的儒家式政策來制定一系列的社會運轉秩序。

如尊老愛幼、忠君愛國,并且對他們采取一種較為寬松的态度,為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統治階級形象。同時,這種寬以待民的思想也與漢宣帝曾經飽嘗民間疾苦的生活經曆暗自契合。

二、漢宣帝的統治思想在東漢時期有着明顯的展現

1、東漢初期便承襲了王霸之道

相比于漢宣帝,東漢王朝的統治者整體對儒術表現出更加濃烈和真實的推崇之心,儒家也始終是東漢王朝的官方統治思想。在漢光武帝統治期間,他表現出了對于儒家教育的高度重視。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當時一位名叫鐘興的官員竟然憑借着教導包括太子、宗室和諸侯在内的功績而被封為了關内侯,與那些在外作戰的将領達到了同一地位,其不可謂不驚人。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漢明帝從小便精通《春秋》和《歐陽尚書》等儒家典籍,自身的儒家造詣也達到了一種相當高明精神的地步。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在統治者的帶領下,東漢朝政也呈現出明顯的儒家化傾向,以至于讓範晔在編寫《漢書》不得不發出“濟濟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的感慨。

但是,與這種在思想理念上向儒家看齊所相反的是,漢光武帝等人卻在實際的朝政當中對官吏呈現出異常嚴苛的态度。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據史籍記載,在漢光武帝統治期間,“時内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

無論地方還是中央的官員,在漢光武帝和明帝統治期間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被免職甚至是直接被下獄的情況可謂比比皆是。

同時,為了防止官吏們因為俸祿過低而選擇去剝削壓迫黎民百姓,東漢政府還主動提高了官員們的俸祿待遇,而在漢宣帝統治期間,他也曾為了降低腐敗行為的發生幾率出台了同一政策。從這個角度來看,東漢王朝與漢宣帝之間無疑存在某種相通的關系。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2、東漢中後期仍然有官員為恢複漢宣之風而努力

在中國曆史上,東漢的皇帝表現出一種罕見的短壽特性。縱觀東漢的總共十四位皇帝,其中卻僅僅隻有漢光武帝、漢明帝以及最後的漢獻帝年齡超過了四十歲,其餘全都是壯年便去世。

在皇帝早年去世、幼主還未長大的情況下,幼主的母親自然有最大的法理性來掌握朝政,這就為外戚集團的成長發展提供了機會。當皇帝長大後,為了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力,便隻能聯合與自己較為親近的宦官集團。

這就又為宦官執掌朝政創造了條件。正是在這種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此起彼伏的鬥争當中,東漢朝政的環境迅速腐敗惡化,士大夫集團則長期處于被排擠打壓的境遇當中。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但是,即便自身所處的環境如此艱難,當時依然有部分大臣為恢複漢宣之風而做出努力。面對自漢章帝以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力度逐漸下降且外戚集團威脅中央皇權的局面,處于漢順帝統治期間的李固分别上書提出了針對外戚、宦官和佞臣的整治措施。

直到此後漢桓帝時期,李固也始終在為恢複皇權的權威而四處奔走。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他遭到了來自宦官和佞臣集團的猛烈攻擊,他也并未表現出任何放棄的苗頭。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對于地方,東漢時期包括第五倫、韋彪和馬嚴在内的諸多大臣也都提出要重視對于地方長官的管理,這種管理不僅僅局限于相關監察體制的完善,更在于要給予他們與自己身份和地位相對應的俸祿。

3、漢宣之風在東漢末年為曹操所繼承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序幕正式拉開,曹操則是其中的絕對主角之一。在東漢末年,為了争取到更多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士族的支援,曹操不得不在表面上實施推崇儒家的政策。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但事實上,曹操本人卻又向往恢複到如秦漢那般的中央大一統集權帝國的局面,這就要求其一定需要實施法家政策以維護君主的權威和獨一性,并且對當時盛行的世家大族的勢力進行一定打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曹操所實施的諸多政策當中,我們往往能夠看見如與漢宣之風類似的言行。當然,也正是在這樣的言行之下,東漢王朝正式走向了滅亡。

三、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嚴格來說,東漢和西漢是絕對不能混為一談的兩個政權,但由于他們之間在文化、宗法和思想上的一脈相承,他們卻又在很多時候呈現出較高的相似性,漢宣帝甚至成為這兩個政權之間的一種連接配接橋梁。

淺談“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對于西漢來說,漢宣帝是促成其中興的最大推手,漢宣帝本人也是以在曆史上享有諸多美名。對于東漢來說,漢宣帝則是與自身中興功績類似的帝王,再加上其本身的治國政策就較為行之有效,如此受到效仿也是理所當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