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原生家庭”對“消費主義”的影響

上周去看一摯友,她生完二胎還在月子中,期間我們聊起了“消費主義”的話題。

朋友說她好像學不會痛快地花錢享受花錢的樂趣,哪怕她收入挺高的,可是依然學不會“浪費”,花錢還是看一樣東西有沒有用和有沒有必要買。當她想要浪費的時候,那個念頭剛冒出來,腦海中就會閃現自己的外婆當年賣青菜好不容易才攢一百塊錢的畫面。

“我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我們公司的總監年薪在100多萬,但是他都不會去亂花錢,他的錢到了他的手裡會被分成很多份,房貸、給父母的、養孩子的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訓練費,等等。而我們公司一些家境還不錯的00後,他們想要什麼,随口一提,第二天馬上就擁有了。看中一輛機車,大幾十萬,說買就買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原生家庭”和“自身年齡階段可承受壓力”的原因。

扪心自問,我的消費觀也受原生家庭影響頗深。

我跟朋友一樣,學不會痛快地花錢,譬如我不會去買幾萬塊的奢侈品包包,因為在我看來,包不過就是用來裝東西的,它再貴不還是用來裝東西嗎?可替代性太高了。

包這東西,再貴,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不是必需品。

花好幾萬買個奢侈品包包不會讓我有快感,反而是會有負罪感。

“原生家庭”對我的消費觀的正向影響是我不太會亂花錢,沒有浪費這一說。反向影響是我不太會懂得享受生活,而我在成年之後盡量不讓自己摳摳嗖嗖的,去适度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

原生家庭對“消費主義”的影響,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報複性消費,絕對的消費主義,由于童年的時候不曾擁有過,長大了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主,花錢超額毫無節制;另一個是摳摳嗖嗖的極端,哪怕自己收入很多,再有錢,依然學不會享受生活。

這兩種極端都不會太過幸福。前者會導緻自己入不敷出,負債累累,後者也會讓自己身心壓力很大,活得非常累。

最為理想的狀态是什麼?

适度消費主義。

看自己的财富積累程度,在有限範圍内滿足自己的欲望。

談“原生家庭”對“消費主義”的影響

有一讀者問我:在我收入比較高的前幾年,是怎麼做到守财的?

初聽這個問題,我會覺得非常奇怪,怎麼叫做“守财”呢?我該花的還是花,隻不過是不浪費。生活支出能花幾個錢呢?一個月生活費一萬可以生活得相當好了,更何況我當初可以掙好幾個W,頂多花半個W。

當時因為孩子小,也不涉及到上學的花費,我也很少外出,跟朋友往來比較少,單單吃喝穿花不了幾個錢。孩子1歲九個月開始有一筆固定的請阿姨費用,2000元,再後來疫情開始後請了全職阿姨,也就4000塊,我和老公對半承擔,完全在我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内。

我從不記賬,我腦子太好使了,完全清楚每一筆錢是怎麼出去的,沒必要記賬。

因為我不會亂花錢,也學不會亂花錢。

日常的一些生活支出大部分都是必須的,即便是不必須也是人情往來應該的,沒必要太過在意。這部分稍微松馳一下,完全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需求。隻有大額的超支花費,才有可能影響到你的生活。

舉個例子,買好幾萬的包包鞋子和珠寶,自己沒有能力承擔,可又想滿足這方面的物欲,然後不得不透支信用卡。這種情況在我身上是絕對不會發生的,我就不會做這種浪費的事情,除非我擁有上千萬的身價。

我現在所累積的那點小财富,決定了什麼樣的消費觀對我來說是安全的。

我還有一個小竅門:用不到的東西不會買。

我喜歡攢錢,看着銀行卡的數字增長起來,會給我前所未有的快感。但你不可能不花一分錢,要不然也喪失了你掙錢的意義。掙錢是為了幹嘛?在可承受範圍之内,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

來世上這一回,若學不會對自己好,不會适度享受,也挺白活的。

學會把握一個度,在不影響自己日常生活的情況下,适度對自己好。

什麼是用不到的東西?

對我來說,奢侈品是我用不到的。雖然有很多的購物狂歡節,但是我不會囤貨,沒有囤貨的習慣。有的女生化妝品一囤好幾套,我不會這麼幹,我通常是需要什麼買什麼,這樣就不會導緻浪費。

不會攀比和虛榮,相對比較務實。

前幾年收入還可以那會兒,我也會适度寵愛自己,買過大幾千的護膚品。但是那些東西對我來說不是浪費,而是必需品,收入增加了之後,花那點錢也不會讓我有什麼負罪感。是自己可以承受的起的,對自己來說有用,也需要,管那麼多幹嘛呢?

花錢,在某方面也是一種樂趣,不要處處給自己太多壓力。

《請回答1988》中,金社長以前挺窮的,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中了大獎,讓家人的生活好了起來。但是他學不會花錢,摳到極緻,一件衣服非要穿到破才丢掉,因為他的摳門,豹子女士跟他吵了很多次架,恨不得跟他離婚。

金社長這樣的人就挺沒勁的,守着一堆巨大财富的意義是什麼?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完全喪失了“有錢”本身的意義。

他很有錢,但是非常窮,心窮。

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對“消費主義”影響的另一個極端。

談“原生家庭”對“消費主義”的影響

人有危機意識是對的,可若是太過悲觀了,精神壓力很大,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凡事都講究一個度,适度消費主義,适度寵愛自己。

活着的時候對自己好一點,生活已經那麼難了,要讓自己适度享受。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真正享受花錢的樂趣,不要像我一樣。他們生來不曾有我童年時代的金錢上的窘迫感,他們可以更為放松地做自己,享受自己的人生。

對自己适度寵愛,不要有任何負罪感。

​不要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但也不摳摳嗖嗖極緻,讓自己活得太累。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