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乒乓粉絲不認《中國乒乓》?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故事,從“定檔時間”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

1月6日,《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宣布定檔大年初一,在當時成為了2023年春節檔電影裡最晚官宣的作品。10天後,影片卻罕見地改檔至大年初三上映。

更詭異的是,上映兩天後,影片便釋出聲明稱“因我們宣傳發行團隊在決策、籌備、推進工作中存在重大決策失誤和嚴重不足,緻使影片在春節檔陷入特别被動的局面。”電影自此宣布改為小規模放映,直到2月17日正式上映。

近三年來的體育電影,都有相似的坎坷。2020年上映,講述中國女排故事的《奪冠》,上映前經曆了定檔、更名、提檔、撤檔、再定檔、再提檔的過程。講述中國短道速滑國家隊故事的《我心飛揚》,也因主演孟美岐的绯聞經曆了撤檔,以及幾乎0宣發的改檔上映。

體育電影不僅僅上映之路十分坎坷,票房表現也難說優秀。與國外體育電影叫好又叫座相比,《奪冠》最終票房不足9億,在中國電影影史票房TOP100開外,卻已是“中國體育”電影票房冠軍。

這些電影講述的故事,往往是有真實原型的角色,曆經磨難後站在競技意義上的巅峰;而這些電影本身所經曆的,卻往往也是諸多的磨難——除去觀衆顯性的質疑,它們似乎也總會遇到一些隐性的、需要“絕地反擊”的時刻。

“看電影不如看比賽”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講述了1992年至1995年期間,五名國乒運動員在國外歸來的主帥蔡振華的帶領下,在天津世錦賽絕地反擊的故事。自去年9月,《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首支預告釋出以來,部分“乒絲”對這部電影的質疑就未曾停止。

首先是“鄧超+俞白眉”這一組合的“原罪”。兩人合作過5.1分《分手大師》和4.4分的《惡棍天使》,最高評價是6.2分的《銀河補習班》。這樣有“爛片前科”的導演前來操刀中國乒乓的故事,引發了不少“乒絲”的不滿。

樊振東粉絲則提起了鄧超兩次宣傳期的表現:2015年,中國乒乓球隊曾去為電影《惡棍天使》站台宣傳,但官博發出來的照片中卻裁掉了站在最邊上的樊振東。到今年宣傳《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時,電影抖音官方号又發出了這張合照的完整版,并在文字中帶上了樊振東的名字。

此外,許多“乒絲”對《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争議,也是其他體育電影很難繞開的。既然故事主角是世界頂尖的體育選手,粉絲自然會對整個主創班底的體育知識相關積累有高要求。粉絲希望主創們對這項賽事真的了解,演員的表現狀态應盡可能多接近職業選手,同時不要消費自己喜歡的選手。

對“乒絲”來說,這幾點《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都沒有做得太好。

一次采訪中,記者問鄧超“世乒賽期間你也一直在為中國隊加油,你印象最深的比賽是哪一場?”他斬釘截鐵地回複:“肯定還是決賽,非常刺激。”

這讓“乒絲”們不解了:去年的成都世乒賽半決賽,中國男隊在半決賽中遭遇了日本男隊的巨大沖擊,比賽一度打至2比2,最後才驚險地以3比2的總比分晉級決賽。但鄧超口中“非常刺激”的總決賽,中國隊以3比0橫掃德國隊。

嘲諷聲開始出現:“這邊建議多看幾場比賽,至少下次采訪不會說出肯定是決賽最刺激了。”這也連帶着讓電影主創們對乒乓賽事的投入程度被質疑:“沒有感受到他們對乒乓球的用心,隻感覺到了商業片的宣傳。”

一旦觀衆心裡有了懷疑,後續電影的幾次宣發都引發了争議,比如熱搜“鄧超說中國乒乓演員練球卷的厲害”。1月9日,官方釋出“中國乒乓演員訓練特輯”,視訊裡鄧超和俞白眉提到,劇組随時都有乒乓球桌,但桌子都要靠搶,演員們自發在劇組内發起比賽,淩晨三點半還有人在打球。

視訊本意是想呈現演員們的認真态度,但上熱搜後,微網誌廣場的輿論卻并不樂觀。有人認為這是演員應該做的,訓練苦是理所應當,有粉絲則表示運動員平常訓練更苦,“别說你們訓練卷了,看咱國乒的運動員有多卷吧!”

幾番宣傳下來,“乒絲”該質疑的還是繼續質疑,且更堅定了最初就有的想法:“看電影不如看比賽。”對電影藝術了解的偏差,以及一些舊事産生的隔閡,似乎從一開始就産生了。

“拍體育電影真的非常難”

也許是聽到了大家的質疑,兩位主創也清楚自己過往的口碑,2月1日起,《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在全國發起了“挑刺”專場觀影活動,歡迎并不看好電影的觀衆,來電影院觀看并提出建議。

第四次合作的俞白眉和鄧超,這回都憋着一股勁。鄧超曾對錢江晚報表示,這部電影,融合了他和俞白眉這幾年當導演的親身經曆。

“剛開始轉換導演身份時,也曾經經曆過被質疑,也會失落,有各種想法。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它······我會收集很多評價,我以前會選擇不看,劃過去,這是我原來比較大的缺點。但後來能比較坦誠地、正向地客觀地面對自己,因為我想進步。”鄧超說。

電影提煉出的宣傳語,既符合電影裡“絕地反擊”的運動員,又符合戲外想證明自己的鄧超和俞白眉。定檔大年初一時,電影的宣傳語是“獻給每一個不被看好的人”,改檔至大年初三後,宣傳語又改為“願你逆風翻盤”,飽含了對戲中人、電影團隊和觀衆們的祝福。

一位業内人士注意到了這種準确的提煉。觀察完電影一路以來策劃的熱搜詞、海報物料、相關視訊後,他對毒眸表示:“這次用的營銷方式和策劃的物料,還是挺有意思的,撤檔時說是營銷決策失誤,實在站不住腳。”

據燈塔專業版的營銷事件統計,《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營銷事件數量,甚至高于春節檔票房冠亞軍《滿江紅》《流浪地球2》。

從燈塔專業版的全網輿情監測來看,乒絲們“大團建”式的抵制,其實并沒有帶來太多負面,全網的正面評論超過93%,熱詞也基本沒有脫離營銷宣傳的方向,比如“鄧超”“勵志”“感動”“熱血”等等。

營銷手段和效果先不提,體育電影因為涉及到真實人物和國家體育賽事,在做戲劇化改編時确實要面臨很多現實問題。

《奪冠》還叫《中國女排》的時候,就曾有過人物争議。電影要在橫跨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呈現中國女排隊伍的成長故事,其中女排隊伍的兩任主帥郎平、陳忠和的成長、對抗、合作有較大篇幅。電影開拍前,陳忠和和郎平還曾在開機儀式上帶領陳可辛參觀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

但在電影釋出預告片後,據揚子晚報消息,預告片中,陳忠和搶雞腿、被暴扣、被砸暈,以及被隊員教訓沒有雄心大志等畫面激怒了陳忠和本人。陳忠和給體育總局寫信,要求該《中國女排》電影删除所有關于自己的鏡頭,并表示:“再怎麼修改我也不會同意······今天我們決不允許這樣的影視公司打着宣傳女排的大旗,進行商業運作,謀取功利,金錢至上!”

此後幾天,中國女排和中國排協官方微網誌分别釋出中國排球協會的《嚴正聲明》稱,近個别企業和商家以宣傳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中國女排”)的名義,未經中國排球協會授權擅自使用中國女排集體肖像、中國女排成員個人形象或中國女排的相關辨別、文字等進行商業宣傳,嚴重侵害了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及中國女排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

聲明發出後不久,《中國女排》宣布更名為《奪冠》。

俞白眉也在近期接受懶熊體育采訪時表示,《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遭遇的波折比他從業20多年做别的所有東西的難度加起來還大。“電影上映前十天改檔期,我們原本是要在去年十一假期上映,多次修改。那時候我覺得最大的厄運就是這個電影永遠見不到觀衆,就感覺幹了這麼多年真的就是雞飛蛋打。”

這讓拍過體育電影的人,多少都生出了一些“戰友情”。在《奪冠》中飾演陳忠和的演員黃渤,曾出現在《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的點映現場。“我也知道,現在的情況下拍體育電影真的非常的難。”說完還忍不住苦笑了一下,“我也知道,真的是······再次感謝你們帶來這麼好的電影。”

看完電影後,黃渤的感慨似乎話裡有話。

商業體育與商業電影

在中國,體育和電影,這兩項本該有着美好商業前景的文化産業,似乎隔閡從未被消除;然而在好萊塢,體育電影其實很早就已經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類型片。

1976年由史泰龍主演的《洛奇》,在全球收獲1.17億美元票房的同時,也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2003年《奔騰年代》獲得奧斯卡7項提名,同時票房達到1.48億美元;200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百萬美元寶貝》,票房也有2.16億美元。

但中國目前票房最好的體育電影《奪冠》,不到9億的票房,7.1的豆瓣評分,離“叫好又叫座”還存在一定距離。

中外體育電影的側重點,也多有不同。好萊塢的體育電影,更側重在個人的覺醒和成長上,同時會覆寫到種族歧視、性别歧視等社會議題。中國的體育電影,更多在描繪國家運動員的形象,落點在其職業本身,而非其個人。

在中國聊到運動員,很難離開“舉國體制”。在拍攝《奪冠》前,陳可辛一直打磨多年的項目也是一部體育電影,即講述網球運動員李娜的電影《李娜》。而讓陳可辛下定決心拍攝的,正是李娜身上不同于許多中國運動員的特質。

2005年,李娜在全運會半決賽中出局。賽後李娜表示國家隊教練對她的幫助不是很大:“國家隊有很多體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将隊員的成績和獎金挂鈎,應該會更好一些。”

時任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當即對此回應:“李娜出此言論是因為她的道德水準和責任感太差,以李娜這樣的素質,不可能代表中國參加2008年奧運會。”

2009年後,網管中心決定允許李娜“單飛”。此後,她一路征戰國際網球賽事,并在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中,奪得了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杯。

法網奪冠後的發言裡,李娜感謝了自己的團隊、觀衆和贊助商,卻沒有如尋常中國運動員那樣先“感謝國家”,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體育體制的不同,決定了體育電影呈現的方式不同。而體育商業化、職業化的不足,也讓中國體育電影天然就成了閱聽人有限的題材。俞白眉說在中國拍體育電影,有兩個最重要的題材,女排和乒乓球,足見這兩項運動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地位。但這兩項運動的商業化,都算不上成功。

乒乓球已經是在中國普及率相當高的運動了。俞白眉曾說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在當地召集民間高手們對決。劇組的乒乓指導也不禁感慨,一個一輩子沒有打過職業的業餘乒乓球高手,具備的是可以戰勝美國現役Top5選手的實力。

但是高普及率,卻沒能很好地反哺到乒乓球商業化之中。“職業體育是看球的人比打的球的人多,但乒乓球則要反過來。”《中國體育》總裁鈕鋼曾說。愛打乒乓球的人,不一定會為乒乓球周邊産品,比如為相關的電影消費。

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飯圈化”席卷體育圈,“乒絲”群體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壯大。

年輕人群體的大量湧入,也讓業界關于乒乓球“管辦分離”的呼聲高漲。如果乒乓球能像中超和CBA一樣成立乒超公司,俱樂部會更多考慮聯賽的發展,讓乒超聯賽職業化,注重培養粉絲。2019年體育總局已經在進行協會脫鈎改革,拟讓協會脫離體育總局,獨立自主自負盈虧,主動思考商業化和職業化。但至今,仍未正式完成脫鈎。

在中國,不論是世界範圍内受歡迎的項目,還是自己的優勢項目,充分接近市場、啟發人群的“體育産業”美好願景,都由于種種原因步履蹒跚;與此對應,作為“體育産業”環節當中或許并不重要、又很能管中窺豹的一環,體育電影在中國被審視、被誤解,也便成為了一種呼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