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乒乓》沒成爆款,太遺憾了

截止2月27日22時33分,上映了11天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中國乒乓”),票房還沒躍過1億大關。

不僅排片遠不及《流浪地球2》《深海》《無名》,連口碑滑鐵盧的《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都沒打過。

這便是《中國乒乓》目前的現狀,錯過競争激烈的春節檔後,沒有迎來反擊,卻面臨“絕地”。

【一】

《中國乒乓》為何在票房上如此大失利?

原因有二。

1、過往作品影響

早在上映前,《中國乒乓》就生了諸多争議。

這個争議聲,不少都是因為鄧超和俞白眉的第四次攜手。

5.1分的《分手大師》;

4.4分的《惡棍天使》;

6.2分的《銀河補習班》。

特别是前兩部的“觀影後遺症”實在太強,導緻很多觀衆對鄧超、俞白眉難以轉變固有的印象。

為了改變外界看法,片方決定提前點映,口碑意外不錯,甚至很多好評都與上映前的預測完全相反,

“确實是俞白眉鄧超裡最好的”;

“看完覺得很舒服”;

“在體育類型片的架構内完成度還不錯,算是兩位導演的進步了”。

有參演該片的吳京更是直言,

“這是中國最好的體育電影。”

可無論看過的觀衆如何為《中國乒乓》點贊、造勢,都會有路人發出質疑,

鄧超、俞白眉這對“勸退組合”,真值一張票價嗎?

口碑迎來了一定“反擊”,但在商業表現層面不如人意。

2、多次改檔上映

除開過往的口碑影響,宣發也亂了節奏。

《中國乒乓》原本劍指大年初一(1月21日),誓與《流浪地球2》《無名》《深海》等電影一較高下,卻因種種原因需要改台詞、改片名,不得不延期到大年初三(1月24日)上映。

1月25日,該片又突然宣布從1月26日起改為小規模放映,延期至2月17日大規模公映。

三度定檔,不僅浪費了宣發,還分散了觀衆熱情。

戰場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票房之戰同樣如此。

【二】

票房失利,已成既定事實。

但《中國乒乓》絕對值回一張票價。

豆瓣7.1分,就是一個佐證。

了解幕後一些故事就不難發現,這部片子拍得好,是有原因的。

1、細微之處見真章

為了拍好乒乓這個“國民ip”,鄧超和俞白眉花了5年時間采風、采訪業内人士、整理出七八十萬字的素材、觀看各種紀錄片和比賽錄像、多次修改劇本。

參與拍攝的國内群演共8000餘人,外籍群演2200人。這樣的群衆演員數量,更是突破了體育題材電影的記錄。

主創團隊用心還原了很多細節:

國家體育總局門口,與當年一模一樣的41路同款公共汽車。

片中95年男團冠亞軍賽結束後,馬文革、劉國梁等人撲到王濤身上的順序,都和當年一樣。

為了盡可能還原上世紀90年代的國乒賽場,劇組制作了近上千套服裝。其中中國隊服和外國隊服有699套,主演、特約演員和群衆演員的服裝有1119套。

此外,蔡振華(鄧超飾演的戴敏佳原型)和妻子也為影片提供了手表、襯衫、比賽戰術本等真實物品。

2、拍攝手法疊代

乒乓球小且速度非常快。

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高速動作的拍攝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球怎麼拍?

為此,他們發明了一些拍攝的裝置。

把錄影機裝在氣泵上,讓機器彈出的速度能夠跟得上球的速度,但這種拍攝方法要靠人工手動去抓拍,

“基本上我們最重要的一些球,可能要花費一天的時間才能夠拍到一個球。電影中還有一個360度的展示鏡頭,我們就在乒乓球台前做了一個巨大的架子,讓它帶着錄影機360度地圍着球台轉。”

《中國乒乓》沒成爆款,太遺憾了

3、群像演員付出

為了展現專業性,劇組邀請了前世界冠軍馬文革擔當影片的乒乓技術指導,同時請了18位乒乓教練,專門教育訓練演員們的動作技術,訓練時間長達8個月。

還找了很多乒乓專家,一起設計了98個球,所有的球都是曆史上出現過的。每個演員分了自己的球,各自去練。

整個劇組,目之所及,必有乒乓。

大家都自覺内卷、苦練球技,淩晨三點還有人搶占桌位。

除了做好技術把關,在演員貼合原型人物這一塊,劇組也足夠嚴謹。

許魏洲徹底颠覆“玉面小生”形象,皮膚黝黑,發型幹練。馬文革一眼就看出來,這演的是他。

段博文為貼近原型王濤的體态,努力增肥近30斤。

蔡宜達為了演好精瘦幹練的丁楓,減重十幾斤。

而鄧超,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同樣經曆了好幾個月的乒乓苦練。

為了能夠更融入“戴敏佳”這個角色,鄧超不得不放棄用右手的習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做什麼都用左手。

左手握拍。

左手夾菜。

左手扣殺。

除了玩命練,沒有别的途徑。

大背頭、金表、金項鍊、帥氣的呢子大衣。

鄧超用氣質上的神似、賽場上的狀态、表演上的加分,彌補了不少在外形上的差異。

【三】

在扒姐看來,《中國乒乓》真的不應該被錯過。

甚至,我們很需要這部電影。

它有多好,為什麼好,且聽扒姐細細道來。

男乒夢之隊在國人眼裡一直是常勝之師,關聯最多的詞不是“冠軍”就是“蟬聯”。但鄧超和俞白眉實實在在告訴了我們:

中國男乒并不是一帆風順,他們也有過一段黑暗史。

1988年,漢城奧運會,男單無緣4強。

1989年,多特蒙德世乒賽,男子4項全軍覆沒。

1991年,千葉世乒賽,中國男團跌至曆史新低點,排名第7。

當時有多難呢?

瑞典男乒在上世紀80年代異軍突起,牢牢占據乒壇霸主地位,更是連奪三屆世乒賽男團冠軍,中國男乒難有招架之力。

時任中國男隊主教練的蔡振華,回憶起那段曆史時提到,

“世界上都這麼說,中國男隊要想重新站起來,最起碼需要十年以上。”

當時的媒體更是大肆宣揚,

“屬于中國人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因為外國裁判的針對,因為對手的強悍,多少主教練迫于壓力辭職,中國乒乓一度跌入低谷。

這是一個已經快被21世紀的我們,一個被繁花似錦的乒乓冠軍淹沒的我們,所遺忘的黑暗往事。

面對這艱難局面,以蔡振華為首的教練班子決心組建新軍,在此背景下,“國乒五虎”(丁松、馬文革、劉國梁、孔令輝、王濤)應運而生。

但在那會兒,這是一支不被看好的隊伍。

其一、自身條件

黃昭(原型:王濤)年紀大,反應速度和身體素質比較吃虧;

龔楓(原型:丁松)有高度近視,左眼1000度,右眼1200度;

白和民(原型:馬文革)有腰傷和肩傷,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打封閉才能上場;

侯卓翔(原型:劉國梁)和董帥(原型:孔令輝)年紀小,沒有世界大賽的上場經驗;

他們“傷的傷,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

其二、外部環境

訓練資金不足、國際裁判規則限制、制作球拍的膠水被扣、球員實力參差不齊……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為了給隊員配備先進的訓練裝置,戴敏佳帶着隊員們陪老闆喝酒,拿鍋打乒乓、現場翻跟鬥,拉到贊助就買裝置。

沒有制作球拍的膠水,那就自己研究,生産出中國人自己的膠水。

實力不夠,就拿努力來湊。瘋狂加練、内部秘密訓練、送國外俱樂部訓練。

“别人練一千次,我們就練一萬次”。

那些訓練的汗水與淚水,被散在了脫膠脫皮球拍上、被磨破的球鞋上、爬不完的長城階梯上、跑不完的操場上……

他們就是靠着這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以王者之姿造就國乒巅峰。

《中國乒乓》沒成爆款,太遺憾了
《中國乒乓》沒成爆款,太遺憾了

扒姐覺得,《中國乒乓》沒成爆款,太遺憾了。

尤其是看到網上很多人說,中國乒乓還需要反擊嗎?不血虐别人就不錯了,中國乒乓從來都是前三包圓,讓别國拿了季軍都是恥辱。拿中國乒乓說事兒,還不如拍中國足球更有噱頭。

這些問題,更加證明了《中國乒乓》的存在價值。很慶幸中國有這樣一部體育電影,我們很需要《中國乒乓》這樣的影片來敲醒大衆。

那些之前覺得中國乒乓永遠世界第一、赢得理所當然的下意識,是錯的多麼離譜。

中國乒乓年年赢,次次赢,大家,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被周圍環境渲染的把乒乓球奪冠當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足球哪怕是進了入圍賽,也能舉國歡慶,可中國乒乓得了奧運會、世乒賽冠軍,甚至連個頭條都上不了,仿佛馬龍、樊振東、張繼科、劉詩雯、丁甯、陳夢等中國乒乓隊隊員不需要訓練,不需要努力,生下來就能反手扣球,爆殺對方。

赢了,沒有誇贊,那是應該的。

輸一場,便是群情激憤,你們怎麼能輸?你們怎麼敢輸?你們怎麼好意思輸?

很多人看到“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這個片名時就想破口大罵:鄧超俞白眉,你兩這是在侮辱中國乒乓,拿國球開玩笑。

可事實是,我們輸過,而且輸的很慘。

比起刻畫成功,《中國乒乓》拿了更多的篇幅來鋪墊中國男乒的失敗,以及探讨如何面對失敗。

在各種努力過後,第一次集體出征,戴敏佳那句“兩年赢回斯韋思林杯”并未實作。

它很清醒的告訴我們:沒有任何成功,是理所當然的。

孫穎莎說,“赢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劉國梁說,賽場上“就是為了拿冠軍,這就太小氣了”。

中國乒乓的成績有目共睹,但不是每一次的勝利都輕而易舉,不要吝啬為每一場比賽的喝彩。

扒姐坦誠,先前對鄧超、俞白眉的電影是有偏見的,但這次《中國乒乓》拍得太好了,改變了我對他兩的偏見。

很多體育電影總是在講我們應該怎麼赢這場比賽,但沒有一部電影像《中國乒乓》這般,去講述如何面對失敗之後的自己。

我們真的太缺少《中國乒乓》這類體育電影了。

【四】

很認真的,《中國乒乓》這部片适合每個年齡階段的觀衆。

父母一輩,能重溫國乒的青春與美好。

年輕一輩,能擷取重新站起來的勇氣與力量。

孩童一輩,能感悟強者恒強的精神核心。

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