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十年後,回頭看

作者:徐俊霞

三十年後,回頭看

三十年前,我在讀高中。那時候,我家的親戚幾乎都在同一個縣城。

我爸兄弟姐妹五個,家都在同一個鄉鎮。

三叔曾在鄉鎮企業工作,卻沒有走出鄉鎮。

四叔退伍後一直在縣城工作,老婆孩子一直生活在老家鄉鎮上。

我媽兄弟姐妹六個,大姨嫁了一個醫生,三姨嫁了一個教師,職業差別與農民家庭,卻與其他姐妹生活在同一個地方。

那會兒還是農耕時代,親戚都住的不遠,散落在三裡五村,家庭電話還沒有普及。

01

大姨年長,她的大兒子和我媽同歲,小兒子和我爸同歲,她的大孫女比我大,二孫女和我同齡。

我記事的時候,姨父已經退休,他二兒子已經接班,做到了鎮醫院一把手的位置。

那位表哥雖然話不多,卻不是個壞人,沒有什麼架子。

我每次去大姨家做客,不管是跟着媽媽去,還是自己去,必定去他家吃飯。

他娶的老婆比較膨脹,仿佛老公當多大的官,她也當多大的官。

親戚們普遍高看她一眼,她也特别愛管親戚家的事,對親戚家的小孩讀書上學評頭論足。

她個性張揚,愛現,喜歡走親戚。這家親戚老死不相往來了,換另一家。

表哥和她都在衛生系統工作,最後落得一個内退,兩口子做了幾年糧食生意。

如今年過古稀的人了,導緻表哥和自家兄弟姐妹關系不睦,哥哥,兩個妹妹都不和他家走動。

大姨家的第二代敗落了,第三代隻有一個孫女定居沿海城市。

02

二姨去世早,我讀大學那年,癌症去世。

八零年代,二姨家是她村裡少有的萬元戶,可惜沒享福。

姨父家境殷實,人又能幹,我印象中是種菜發家。

二姨生養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雖然是老疙瘩,退學後進入社會,卻沒少吃苦,受累。

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家庭重男輕女,姨父尤其嚴重。

幾個兒女都過着平常日子,第三代有的通過聯考,有的通過打工定居沿海城市。

二姨的兩個孫女,大的讀研,小的讀高中,曆經三代人的努力,這個家庭有了逆天改命的機會。

03

三姨家是書香門第,姨父每個月有工資進賬,物質上還是比土裡刨食的農民家庭富裕。

除了大兒子務農,二兒子和小女兒都走出了農門,二兒子進了鎮衛生系統,小女兒進了縣工廠。

背靠大樹好乘涼,父母有錢,兒女孫輩都沾光。

教育系統終身俸高,姨和姨父疼兒女寵孫輩。

三姨家的第三代已經有三個孫子孫女結婚生子,隻有一個孫女欲落戶直轄市。

富不過三代,真不是一句空話,何況靠工資吃飯,哪兒算得上真正的富人!

04

四姨和我媽年齡相近,嫁人早,嫁的雖是農民,家境卻比我們家好得不是一星半點。

姨父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打零工,是個閑不下來的人。

四姨生養了一對兒女,孩子也比我們家少。

少年時代,表哥讀書很聰明,可惜隻讀到國中畢業。

他們家的第三代,孫子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外孫女一個結婚生子,另一個讀大學。

這個家庭不缺錢,哪怕人生大起大落,經濟上足以抵禦風險。

05

舅舅家是個多子女家庭,家裡有五個孩子,舅舅踏實能幹,舅媽精于算計,在我童年的記憶裡,舅舅的日子還是富裕的。

比我們家好過。

表哥讀大學,剛步入社會那幾年,舅舅家的日子不太好過。

舅舅身上經常穿着他兒子的校服來趕集。

中國式國情向來是先啃老,後反哺。

好在日子再難,也一點一點緩過來了。

如今,舅舅的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在沿海城市安家落戶,他自己也去了兒女家養老。

另兩個女兒,一個定居在臨縣縣城,一個在省城買房置業。

舅舅家的第二代有的通過上學,有的通過打工遷徙城市。

舅舅家的第三代孩子不多,最多兩個,少則一個。

除了目前上學的孫女和孫子,外孫,外孫女都是通過打工走出去的。

06

爸媽結婚的時候,我爸是個從部隊回來的退伍兵,一無所有,祖父母給兒子僅提供了兩間偏房做婚房。

我媽雖然是家裡老幺,卻沒有多少嫁妝。

家徒四壁,白手起家不說,生孩子還沒有節制。

大弟超生據說是被鄉鄰誣賴,小弟超生就是實錘了。

我爸是個欲壑難填的人,也是個小富即安的人。

一人兩面,很沖突。

爸媽這一輩子,不是供養兒女上學,就是幫襯兒子成家立業,物質上沒有積累多少财富。

他們最大的财富就是生養了三個兒女,最大的債務也是三個兒女。

我們姐弟三個的成長中,小弟最吃虧。

我在學生時代得到了我想要的,父母竭盡全力供養我讀書。

大弟國中畢業後在家做生意,娶媳婦,養孩子,買房子都是父母一路幫襯。

唯有小弟學生時代讀書少,走上社會後吃過常人沒吃過的苦,受過常人沒受過的氣。

爸媽自始至終都沒有脫貧,從青年到晚年,如今也不過是自給自足,沒有拖累。

我們家的第二代都是各自白手起家,兩個弟弟比我好一些,都是在父母的房子裡結婚生娃。

條件具備才買房置業,名下有了自己的産業。

我是一無所有,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連一個月100元的房租都付不起。

我爸和小弟都說過:你家哪兒有值錢的東西?

的确,我家最值錢的是我這個人,其他的身外之物:家具,電器都不值錢。

我們家的第二代都已經步入中年,人生基本定型了。

我們家的第三代還是未知數,第二代已經盡力了,第三代就看他們自己了。

如今别說我爸的親戚,我媽的親戚,我們家的第二代都不在同一個地方,第三代,除了一母同胞,堂姐妹壓根不認識,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