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文豪的誤會:“低情商”的安徒生做客狄更斯家,不了解“英式禮貌”,友誼小船翻了

作者:南方周末
大文豪的誤會:“低情商”的安徒生做客狄更斯家,不了解“英式禮貌”,友誼小船翻了

(IC照片/圖)

前幾天,我在倫敦的一家西安餐廳吃肉三明治和biang biang面條——面條耐嚼而新鮮,但醬汁和肉是鹹的。老闆走過來問我是否覺得好吃,是以我誠實地說。他立刻看起來很糟糕,說:"也許是你自己的口味。說實話,我不挑食物,但什麼是正常的鹹味,什麼是太鹹而無法區分的?老闆,你問的時候不能聽好話嗎?然後我又想,也許這個老闆帶着普通的,習慣了英文的答案進入國内。英國人會怎麼說?無論菜有多糟糕,無論你抱怨吐痰有多私密,如果服務員問:菜怎麼樣?那也一定打着十二個禮貌回答的精神:很好,我們喜歡,謝謝!

是以聽英語,字面上有時不能被認真對待,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如果一個英國人評論"非常有趣"的東西,他可能會含蓄地說:"這是什麼垃圾?"如果一個英國人說'是的,很好',那很可能是不令人滿意的,但如果他說'不壞',這更有可能意味着他非常喜歡它。

約會對象不是确定下次見面的方式,而是說"我會給你打電話",你很可能再也見不到那個人了。如果一個同僚說,"請來吃晚飯",不要相信這一天不會到來......

這種語言和文化的微妙和微妙的表達往往給外國人帶來很多困惑和誤解。文豪狄肯斯和安徒生兩人互動的故事,或許就是這種語境誤解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狄更斯和安徒生第一次見面是在1847年倫敦的一次文學宴會上。安徒生四十出頭,他的書剛剛開始被翻譯成英文,并在倫敦聲名鵲起。狄更斯在十幾歲時就出名了,雖然他隻有35歲,但他已經是英國上層階級文化的常客。狄更斯對安徒生非常熱情,并慷慨地贊揚和鼓勵他。安德森長期以來一直是狄更斯的粉絲,看到他的崇拜者得到如此積極的回報,我們自然會更加興奮和高興。應該說,見面一切都很愉快,安德森回到丹麥,給狄更斯寫了一封慷慨激昂的感謝信,狄更斯還送給了安徒生一套自己的簽名書作為禮物。

但後來,安徒生的粉絲有點過于鼓勵了,他們在十年的時間裡寫信給狄更斯,有些人要求狄更斯對新書發表評論,有時純粹是粉絲表達。狄更斯最初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并沒有特别認真地對待安徒生的友誼,隻是出于英語的禮貌。然後,在其中一個回複中,狄更斯寫道:"如果你回到英國,請來我家。這句話是我之前說過的那種令人不寒而栗的話,不能當真。不出所料,安徒生不久後邀請自己到狄更斯家,寫道:我來英國隻是為了見你,我希望你為我保留一個地方。然後,在1857年,安徒生真的來到了狄更斯在肯特的家中。

對于狄更斯來說,1857年的這個夏天真的不是招待客人的好時機。那一年他的小說《小多麗特》不是很成功,他正忙着排練自己的戲劇《冰凍深淵》。最糟糕的是,大文浩出櫃的轶事,正在離婚的程序中!狄更斯在23歲時遇到了19歲的凱瑟琳,并一見鐘情。凱瑟琳的父親是一名記者和編輯,在英國媒體上有很多人脈,是以應該說狄更斯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介紹給出版界,這個家庭是有幫助的。在接下來的十五年裡,凱瑟琳和狄更斯有十三個孩子和十個幸存者,公平地說,她要麼生孩子,要麼準備在那些年裡生孩子。最後,狄更斯拒絕了她,說生孩子太多讓他經濟上尴尬,凱瑟琳看起來不太好。然後是狄更斯和一名18歲女演員的謠言,這火上澆油。作為一位受歡迎的作家,離婚在當時極為罕見,可想而知,這件事是英國社會圈的熱門話題。

而這個情商略低的安德森,剛挑出這次去拜訪,就開始說,隻有兩周,結果不夠幸福,活了五周。有一句英國諺語,客人就像魚一樣,三天後就變壞了,客人和魚,三天都會發臭。據說客人安德森的英語很差,交換的基礎是英語和同樣的混合法式雞蛋炒飯。作為一名資深單身漢,他沒有意識到一個大家庭每天瑣事的複雜性,并一直希望狄更斯能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在一起。他似乎也不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主人的負擔,甚至要求狄更斯的兒子按照丹麥的招待規則在早上給他刮胡子!

而狄更斯,就像餐廳裡的英國人一樣,早已難以忍受,但表面上他卻無法拉下臉來點客人,反而做了各種影射。一個原本在巴巴上有英語的人,你直截了當,他說他不一定立即明白,這些暗示當然已經擊中了水漂流。是以,在安徒生的自傳和後來狄更斯寫給朋友的信中,我們可以讀到截然不同的會面記錄。

安徒生總是帶着天真的喜悅,可以說是語言沒有保護他,他基本上是混亂的混亂感覺,五周都不好除了狄更斯的兒子拒絕給他刮胡子,他還抱怨房間有點冷,家裡十個孩子太吵了,而且家庭氣氛略顯陌生——也許作為單身漢他無法體會到離婚前下雨的感覺大樓。

另一方面,狄更斯表面上扮演哈哈,在他給朋友的信中,他嘲笑安德森糟糕的英語,他的"鄉下人"舉止,當然還有他低情商,他不依賴。安徒生離開後,狄更斯在房間的鏡子裡寫道:安徒生在這個房間裡睡了五個星期,這對我們一家來說是個好時機!兩個文豪友誼的船傾覆了,狄更斯從未回複安徒生。

回到西安餐廳,我覺得我們都是同胞都能互相了解的,對于老闆的進步是那麼的誠實;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盧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