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6天票房突破20億,口碑穩居五大平台春節檔電影冠軍寶座。
《流浪地球2》讓國内觀衆驚喜不已,它不僅在技術、世界觀構架等方面完全超越前作,還強勢證明了中國科幻也能在頂級賽道展現無限光芒。
與此同時,《流浪地球2》海外市場也屢創佳績,在北美院線隻有小範圍上映的情況下,仍舊斬獲首映50萬+(美元)的票房,上座率北美周末冠軍。
待其他人看到《流浪地球2》海外上映的消息準備去買票時,卻發現幾乎已經場場爆滿,網友們曬出來的上座率截圖都相當高,買票難度與國内IMAX廳有一拼。
在不少地區,感受到《流浪地球2》口碑與票房魅力的院線已經開始默默增加場次,但面對《流浪地球2》的光速成長,有的“人”,卻急了。
美媒《紐約時報》迫不及待地出來唱衰,指責《流浪地球2》“失去了所有的歡樂,錯綜複雜的叙事,未煮熟的主題,明顯被準許的潛台詞、民族主義”。
對此,網友相當淡定:他急了?那我就放心了。
不等國内觀衆反擊,《紐約時報》便被“自己人”瘋狂打臉,《流浪地球2》的爛番茄新鮮度、爆米花指數一路飙升,IMDB口碑更高達8.2分。
不少海外專業影評人認為《流浪地球2》特效壯觀、劇情精彩、共情能力強,這與國内大多數觀衆的感受很相似,可見,電影的優秀,可以沖破審美差異。
普通觀衆也紛紛化身海外“自來水”,積極表達自己對小破球2的喜愛。
“超越了前作”。
“是中國目前最好的科幻電影,很長時間内它也會是科幻電影的代言詞”。
“期待《球3》”(郭帆别休息了,快點拍3!)。
針對《紐約時報》一再強調的“民族主義”,觀衆也有話說:
“看到了電影具有的現實意義,沒有他們說的那些”。
淩駕于客觀之上的抨擊,永遠比不上最真實的群衆感受,如果細捋《紐約時報》的指責,你會發現其中有太多熟悉的味道,或者說,遮蓋不掉的偏見味道。
他們吐槽電影人類用核武炸月球的腦洞很“可笑”,是“愚蠢的叙事想法”。
顯然,《紐約時報》眼中的核爆月球的設計懸浮弱智,脫離了正常理論範圍,但若以此為由批評科幻片,熱衷于超能力的美式科幻,豈不是更愚蠢可笑?
畢竟,那邊還有一個響指消滅50%人類的典型美式科幻邏輯在那擺着呢。
《流浪地球2》裡的炸月球,有全球科學家與量子計算機共同給出的嚴謹核彈相位矩陣排列計算,有完整的引爆流程,有缜密的洛希極限預估。
連投放核彈的鏡頭也沒有節省腦力,而是設計了落地氣囊緩沖,從宏觀到小細節,都融入了一定的實體學知識支撐,無法100%合理,卻盡可能給予觀衆真實共鳴。
《流浪地球》系列呈現的“科幻”感,一直深谙原作者劉慈欣科幻小說精髓,“幻”永遠依托于“科”之上,而不是純粹的超能力幻想,或者用神學代表科學。
這讓整個故事科幻的部分不僅具有超出現實的腦洞沖擊及出色戲劇效果,又同時會給觀衆一種意外真實的感染力:我們未來的世界,就應該是這樣的。
而美式科幻解決“幻”的方式,有時嚴謹,有時卻根本不會跟你扯依據,滅霸“響指”式的“強塞”手法比比皆是,哪個更符合“可笑、愚蠢”的點評?
答案一目了然,可總有人不願直面現實。
但我們的,是愚蠢?他們的,是史詩級科幻大片?
針對自己的科幻片,“科”的部分可以随便“創造”,解釋權歸自己所有;針對我們的科幻片,卻無視嚴謹的科與幻腦洞暢想,不是自己常見的,便大肆批判。
這種為批評而批評,因偏見而貶低的聲音,這才是真正“可笑愚蠢”的。
至于他們不斷強調的“民族主義”,相信已經讓不少網友感到麻木,永遠離不了雙标味,我向你們輸出價值觀是正确,你們要敢反過來輸出,就是民族主義。
最典型的便是關于《流浪地球2》“50歲以上的,出列”的讨論。
已觀影的網友應該清楚,這是劇情最大淚點之一,既傳遞了國人的集體貢獻精神、軍人的使命感,又是人類在絕境之下為了赢得種族生存的羚羊飛渡命題。
這種精神既是刻進中國人DNA的傳承,同樣也是全人類都能共情的貢獻精神,作為觀衆,無論國内還是海外,大家看到的,應該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震撼與感動。
把一群英雄的犧牲,把全人類的團結守護視為民族主義,本質上便是狹隘的。
更可笑的是,我們輸出的價值觀與美式大片價值觀有很大不同,卻也有不少共通之處,類似的羚羊飛渡命題,他們在做某些選擇時不會采納嗎?并不是。
《泰坦尼克号》裡,當隻能選擇讓小部分生時,沒有人會批判“婦女兒童登艇”的處理方式不妥,甚至,這一段還是電影中公認的淚點。
正如周喆直強調的那樣,“危難面前,唯有責任”,“唯有”,是因為沒得選,我們能選的,隻有全力以赴解決危難,撐起責任,為人類命運的延續而戰。
但相似的選擇,同樣的感動,得到的,卻是一褒一貶。
《拯救大兵瑞恩》裡一隊換一人的故事曾經感動了全球觀衆,但換到《流浪地球2》,全球50歲以上軍人對人類的集體守護,卻成了“民族主義”。
幾年前吳京用《戰狼2》徹底盤活國産戰争片市場時,他們嘲笑電影具有中式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選擇性忽略自己才是真正個人英雄主義大片的批量生産者。
如今《流浪地球2》傳遞全人類團結核心時,批評聲又變成了“民族主義”、“政治潛台詞”,“某些人”,什麼時候,才能統一一下自己的評判标準呢?
隻要狹隘與偏見存在,這種現象永遠不會消失,但《流浪地球2》會證明自己在科幻史上的地位,未來,希望中國大片持續閃光,打臉不要停。
也希望我們的市場、院線能給予優秀影片積極的回饋,目前《流浪地球2》口碑處于春節檔第一,排片卻不太理想,但一部優秀的科幻片,成本與品質成正比。
票房又是系列電影成本延續的基石,隻有市場回饋足夠,《球3》才能有啟動條件,希望這部優秀的作品,能得到更好的排片,讓我們的科幻夢持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