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作者:博學的蛋糕片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 20 世紀工作室的《阿凡達:水之道 》幕後

詹姆斯·卡梅隆這一次潛入了外星世界的深海。

這位電影制作人和海洋探險家的最新科幻史詩《阿凡達:水之道》承諾将觀衆帶到距地球 25 萬億英裡遠的星球,那裡具有充滿活力的水生生态系統,電影的細節程度堪比紀錄片。

這部新電影延續了 2009 年大片《阿凡達》的故事,講述了人類在嘗試太空旅行、殖民時對其他世界資源的開采和掠奪中,與一個名為潘多拉星原著居納美人發生沖突的故事。在第一部電影中,世界熱帶雨林中的納美人在一位同情他們事業的人類科學家的幫助下,最終取得了這場家園保衛戰的勝利。

而《阿凡達:水之道》這部電影,卡梅倫用他一生的經驗帶領着觀衆們探索到了潘多拉星的海域中。

卡梅倫是《深淵》和《泰坦尼克号》背後的創造性思維的啟發者,以及《國家地理》鲸魚的秘密的執行制片人,也是《國家地理》的一名探險家。2012年,卡梅倫在“深海挑戰者 ”探險隊中完成了首次單人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壯舉。

為了講述潘多拉海底生活的故事,卡梅倫和他的團隊夢想着建立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動物園。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河豚和獅子魚的潘多拉混合體漂流在可辨認的珊瑚礁旁,類似與地球古老海的生物此起彼伏、類似于被稱為蛇頸龍的長頸駿馬、形似雀鲷的巨大外星雜交體充當納威人的戰争坐騎、巨大的、高度智能的地球鲸類,等等。

是什麼激發了這些生物的靈感,卡梅倫和他的團隊是如何讓它們栩栩如生的?下面是卡梅倫的回答。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為什麼要去水裡?

衆所周知,作為一名現在的海洋探險家、在此之前多年的狂熱水肺潛水員以及我年輕時是個海洋探險愛好者,我一生都與海洋充滿了淵源。這包括在淺水環境中花費數千小時、在深水環境中花費數百小時、以及多次潛入泰坦尼克号。他們說,‘寫下你所知道的’,而我對海洋了解很多,而且我熱愛海洋。我想,為什麼不把我喜歡的兩件事放在一起呢?我希望這部電影是關于水的方式:地球上生命誕生的地方是如何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以及我們今天在那裡看到的奇觀。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基線中,我們今天看到的海洋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這部電影也是一個機會,向我們展示了 300、400、500 年前,在我們真正忙于走向工業文明之前,我們的海洋可能是什麼樣子。這部電影裡,除了有薩利家族(電影主角) 的戲劇性和人際關系以及所有這些重大的戲劇性沖突之外,還有人們喜歡的那種豐富多彩的神秘生活,希望影片将它們與我們目前在這個星球上失去的東西重新聯系起來。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當您充實這個水生生态系統和生活在其中的外星文化時,您的靈感是什麼?

我們有這些人稱為 Metkayina,一個分布在許多村莊的氏族。Metkayina 是一種區域性的土著文化:他們可能在數萬年前從陸上森林 Na'vi (第一部電影)中分化出來,并且在身體上更适應海洋。它們的尾巴實際上用于推進,就像它們遊泳的方式一樣,就像海豹和水獺一樣。它們是空氣呼吸器,是以它們已經适應了能夠長時間屏住呼吸。它們有眼膜,有點像鳄魚和貓頭鷹,當它們騎着伊魯高速進入水中時可以保護它們的眼睛,它們馴服了這些生物并與之建立了這種共生關系。

他們還擁有一種與海洋空氣呼吸器的智能物種共生的文化:我們可能會看一眼就會說,哦,那是鲸魚的大型動物。但是,當然,它不是鲸魚——它是潘多拉版本。這個族群地球上到處都有土著人民,他們與水有着極其豐富多樣的聯系。這些文化是如何激發 Metkayina 的靈感的? 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社會,盡管他們的進步都是精神上的。他們沒有技術,因為他們沒有像我們一樣可以操縱的手。他們依賴 Na'vi 做任何需要那種實體操作的事情,但他們在精神上相當先進:他們有複雜的語言,他們有數學,他們有音樂,等等。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地球上到處都有土著人民,他們與水有着極其豐富多樣的聯系。這些文化是如何激發 Metkayina 的靈感的?

我們對與海洋密切相關的真實土著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我們研究了波利尼西亞文化,這是一種獨木舟貿易文化。除了當地使用的一些獨木舟,我們決定不做獨木舟。我們電影中的航海——我不能談論未來的電影——不是使用大獨木舟或 waka的 [波利尼西亞] 航海文化,正如他們在紐西蘭這裡所說的那樣。

就像,我們如何将我們星球上的土著文化帶入潘多拉的鏡頭?印度尼西亞有 [Sama-Bajau] 人,他們住在高腳屋和木筏上。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您在海洋探索和技術方面的經驗如何影響您的電影制作方式,特别是《水之道》?

我的水下探索和電影制作之間有很多互相聯系:兩者都涉及小團隊,他們試圖以協調的方式完成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大量計劃。我發現這非常相似,尤其是當你正在創造新技術時:比方說,在泰坦尼克号内乘坐機器人車輛并對其進行考古調查,或者建造一輛新的載人車輛前往地球最深處。那是小團隊在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在制作這些阿凡達電影時,我們在 VFX [視覺效果] 和表演捕捉方面遙遙領先,是以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挑戰。我并不是要聽衆将此視為某種技術示範;我想讓他們相信我們去了潘多拉并将其拍攝成一部大型紀錄片。我不希望他們考慮它實際上是如何完成的。是以,我們有責任創造性地嘗試使其無縫銜接,嘗試讓每個人所做的一切——每一個動作,每一次騎馬等等——都基于現實世界的實體學。另一個星球上的水的實體特性将與這裡相同。水的水。

我們緻力于将演員帶入水中的想法。我們會教他們如何自由潛水,作為他們為角色做準備的一部分,但也隻是為了讓他們能夠表演我們教他們水肺潛水的場景。

我們基本上建立了生物的模型,這些生物可以做生物[在水之道中] 做到了:在水下高速奔跑,跳出水面,飛過水面,回到水中,在水下尖叫——我們想出了你如何真正駕駛這樣的東西。這聽起來幾乎不可能,對吧?就像鹞式噴射機遇到潛艇一樣。我們建造了它。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經在度假村看到過,人們可以在這些地方升到 25 英尺的高空。我們使用噴氣推進器技術制造了一種内置飛行員的鹞式噴射機,有人可以騎在它上面,可以飛過水面,潛入水中,四處尖叫,然後跳出來的水,然後再做一遍。危險如地獄;我們在巴哈馬群島享受了大約一周的時間。

但我們想出了你如何真正騎着這樣的動物,以及你如何同時處理長矛或其他類型的武器。我們出去收集了所有的資訊,得到了所有的參考照片,把它帶回我們的拍攝環境,教演員怎麼做,然後把它們放在一起。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想出各種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拟,這樣我們才能讓他們的外星角色看起來真實,因為他們不是我們的實體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你談到了你試圖在這些電影中實作的保真度,讓潘多拉變得可信和相關。我想起了第一部電影中漂浮的哈利路亞山,以及它們是如何部分受到中國黃山的啟發的。哪些現實世界的地點激發了我們将在水之道中看到的東西?

水之道的新栖息地與我們在地球上所擁有的最明顯的聯系是熱帶珊瑚礁和熱帶環礁構造,尤其是在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那裡有這些被侵蝕的古老火山群向下形成這些環礁島鍊。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太平洋的這些環礁和世界各地的珊瑚礁之間潛水。

我們所有的珊瑚物種和大型、柔軟、無脊椎動物,我們都将它們與我們在水之道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統中的那些相對應。這真的是對我們的珊瑚礁和環礁構造的慶祝。這也是對波利尼西亞文化的一種慶祝,這種文化在所有這些太平洋島嶼的廣大僑民中傳播開來。這是對我們作為這些高度适應性生物進入不同環境的能力的慶祝。

最終,你在納威人身上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中最好的,通過科幻小說的鏡頭寫得又大又藍。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有抱負的人物。我生活在城市環境中,我朝九晚五地工作,我承受着所有這些壓力,我必須支付房租、稅金——廢話,廢話,廢話。我想像他們一樣生活。但是,如何像他們一樣生活呢?

嗯,你必須對自然的和諧與平衡懷有這種深深的、精神上的尊重。我們沒有了,是以我們無法從我們所在的地方到達那裡。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它。我們必須了解人類曾經知道但已經忘記或壓制的東西

《阿凡達之海》:詹姆斯·卡梅隆談他虛構世界背後的真實科學

回到你之前提出的觀點:水之道出現之際,地球的海洋正處于從氣候變化到過度捕撈的破壞狀态,并且人們對我們面臨的環境挑戰有着敏銳的認識。在這一刻,您希望這部電影如何與觀衆見面?

我之是以走上了在同一個宇宙中制作一系列電影的道路,是因為我認為我需要在藝術上表達的東西——與人交流——我可以在那個架構内做。顯然,從第一部電影的焦點熱帶雨林轉移到海洋,[有]在字裡行間,呼籲保護和慶祝我們的海洋。希望我們能夠從一條讓海洋承受壓力的道路上走回來。我甚至不喜歡使用“壓力”這個詞:它在保護中被大量使用,[但是]如果你認為第四階段癌症是“壓力”,是的,它就是“壓力”。

珊瑚礁将成為 50 到 75 年後地球上大多數地方隻存在于電影中的東西。那不行。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立志成為一名潛水員,這樣我就可以親自去看看這個奇迹和這個美麗的地方。然後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探索和享受那個世界。我的孩子和我的孫子們将無法做到這一點。是以,如果你想這樣說的話,這有點像心痛:記住、慶祝并再次愛上,是以記得保護我們正在失去的東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