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作者:荔枝新聞

  文/餘曉

  (作者餘曉,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知名評論員;本文系荔枝新聞用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詹姆斯·卡梅隆拍攝“阿凡達”系列的初衷,就是對現代性的批判——當他的主人公抛棄了科技文明的先進和舒适,縱身一躍跳入外星原始叢林的時候,卡梅隆的意圖已然清晰無比。

  然而,電影從上一部開始就是自我沖突的。一方面,入侵潘多拉星球的人類軍隊無疑是現代性的隐喻——強調和贊頌人的理性以及由之衍生的先進科技,支援人類不斷向外拓展,直至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主人公的選擇是對人類的自私、貪欲的強烈批判,同時也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諷刺。

  于是,極為荒謬的悖論就此出現——電影《阿凡達》一邊在鼓吹環保的理念,表達對自然、傳統的向往,一邊依靠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拍攝技術為觀衆創造視覺奇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阿凡達》的制作過程可一點都不“環保”。

  全世界影迷一邊在影院裡被極緻的技術震撼,陶醉于臨場感極強的外星森林或海洋,一邊在導演的悉心引導下對電影裡的人類科技表示唾棄,這是比令人贊歎的電影特效更令人贊歎的場景。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在如今的《阿凡達:水之道》裡,叙事的自我沖突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路追殺主角的上校明明是人類理性、科技的代言人,追随主角的“小蜘蛛”明明是人類世界的反叛者,可最後,他們都為了所謂“骨肉親情”做出了犧牲和妥協,相當于回歸了傳統的家庭觀念。

  但是這就很讓人費解,如果本片的沖突雙方都可以被認為是有“人性”的,都在追求所謂的“正義”,那麼沖突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也回到了上一部《阿凡達》就解決不了的問題——生活在潘多拉星球的納威人有保衛家園的權利,那麼資源枯竭的地球人有沒有儲存自身的權利?想要讨好所有人的卡梅隆,顯然已經把電影拍成了“左右互搏”。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這種自相沖突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卡梅隆的電影裡。《終結者》系清單達的也是對人類科學進步的恐懼、對傳統價值觀念的褒揚。阿諾德·施瓦辛格扮演的機器人能比人類更加出色地扮演好“父親”角色,就好像納威人比地球人更懂得家庭的珍貴。《泰坦尼克号》也一樣——傑克和露絲的真摯愛情恰是對金錢至上的現代文明的有力批判。

  但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又全都是靠無窮的财富和最前沿的科技創造出來的。用物質文明批判物質文明,這大概就是現代性發展到今天,已經越來越風雨飄搖的生動寫照。

  當年伏爾泰挖苦盧梭:“讀了你的書,使人渴望四腳爬行。”而看了《阿凡達》,會不會讓觀衆有了抛棄現代科技、重回原始森林的沖動?這兩年,卡梅隆對潛水事業興趣盎然,紀錄片《鲸魚的秘密》裡的鲸魚,大概就是《水之道》裡大型海洋生物圖鲲的靈感來源。但在宣傳環保理念的同時,卡梅隆大概也忘記了,如果沒有财富和科技的力量,他又怎麼能自由地在深海遨遊呢?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什麼是“水之道”?卡梅隆為它編制了非常哲學的意味——無始無終,充盈生命。他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要順應自然,甚至有些許天人合一的傾向。但這可能本來就是個誤會——水就是水,不存在什麼“水之道”,如果真要尊重自然,那麼卡梅隆或許應該在拍攝手法上向羅伯特·布列松取經,用最自然主義的表現方式呈現自然。

  但他當然不會這麼做,因為卡梅隆心裡很清楚,如果沒有了華麗的特效和震撼的場面,《阿凡達》還剩下些什麼?又如何能在全球範圍内得到令人滿意的票房成績?一部崇尚“環保”的好萊塢電影,終究是不能忘記“賺錢”這個本職工作的。

《阿凡達:水之道》:詹姆斯·卡梅隆的自我沖突|荔枝影評

  據說,《阿凡達》系列一共要拍五部。如此說來,現在我們看到的還不過是“開胃菜”。但我已經能大概猜到電影今後的走向——不管是納威人還是地球人,都會意識到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性,搞不好,大結局就是大和解。

  但比較現實的資源配置設定問題,當然還是解決不了的,就好像這一部電影裡的各個外星部落,竟然都能和諧相處,從來沒有為生存問題煩惱過。看來,卡梅隆和好萊塢電影這場自我感動的烏托邦美夢,還要持續很久很久,大體是醒不過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