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作者:涵江時訊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涵江發展最新動态,涵江社會最新消息。

歡迎關注,涵江時訊一手掌握!

近年來,涵江區注重發展新質生産力,通過吸引人才,運用新技術、新裝置、新平台等,改變了傳統生産和管理方式,有效提升農業整體生産效率和鄉村治理水準,推動農業農村加速發展,為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專家人才“領航”産業更新

緊盯農業産業科技需求,精準對接農業專家和科技特派員人才,為農村産業發展“傳經送寶”。

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得主,福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果樹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鄭少泉博士,帶領團隊在白沙鎮田厝村、澳柄村枇杷基地幫助嫁接“三月白”“白雪早”“早白香”““貴妃”等優質白肉枇杷新品種約2000棵,在莊邊鎮百俊村“優質大果白肉雜交枇杷系列新品種種苗繁育基地”,幫助 嫁接早中晚熟優質白肉枇杷新品種8個,可出圃苗木16萬株,提供枇杷種植5000畝。鄭博士團隊多次下到枇杷基地現場示範講解枇杷高接換種技術要點,圍繞流程化作業進行認真指導,提高科技嫁接成活率。他指導嫁接的白肉枇杷新品種産出的鮮果品質特優、果大、品味佳、商品性好。這一系列優質、熟期配套的白肉雜交枇杷品種,很好的拉開了枇杷鮮果供應期,成為果農增收緻富的好幫手。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鄭少泉博士在白沙鎮指導新品種枇杷種植

另外,中國枇杷學會名譽理事長林順權教授、莆田學院吳錦程教授、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生态研究所張志興教授、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柯慶明等農業專家也經常穿梭在涵江的田間果林,為在農作物新品種栽培示範、标準化生産技術推廣等方面“把脈支招”。

智慧農業賦能産業引擎

以省級農業物聯網基地為試點,積極探索“物聯網+農業”等多元賦能路徑,為做強做大智慧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莆田市信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莆田市翔錦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引進物聯網控制中心、智慧農業監測系統、智能灌溉系統、資料分析系統等,推進建設數字示範農田。依托物聯網技術,通過背景資料對農作物實時監測,科學預警、監管種植過程中的水、肥、藥等,有效提升農業資訊化管理水準,實作農業生産智慧化、可視化、精準化。為更好服務智慧農業,信田農業還建立了一套智能、安全、便捷的農業植保體系,讓現代農業發展更加高效、精準。系統中的“信田農服”農業無人機噴灑農藥,可以更加安全高效的防治病蟲害;“莆農網約”智慧農機平台,支援資訊查詢和農業機械監控與管理,推動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發展;“未來農場”子產品為農戶提供一體化的高效解決方案,開發優質的農業種植基地。農業數字化管理打開了現代農業新大門,為鄉村振興插上“數智翅膀”,賦予強力引擎。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信田農業省級農業物聯網基地可視化平台

“五新”技術驅動産業增效

持續引進新品種,推廣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飛防、綠色防控、無土栽培、高效種植等一系列農業“五新”技術,起到了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減少環境影響積極作用,有效促進了農業産業增效。

涵江區與福建農林大學聯合在大洋鄉成立鄉村生态産業振興研究院,引進種植台灣水稻優質品種,利用香根草、性誘劑、殺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誘殺害蟲,示範推廣水稻高産栽培技術,開發再生稻種植模式,輪作七彩油菜花為土壤增肥,多“新”融合,打造涵江北部山區優質稻米示範基地。在白沙鎮廣山村建立馬鈴薯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區100畝,內建“水旱輪作+有機肥+配方施肥”技術模式,有效降低馬鈴薯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使用率,每畝節肥、省工200元以上,營造科學施肥的氛圍。莊邊鎮聯合區供銷合作社和莆田市農科所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采用仿野生栽培技術,在上院村等海拔較高的地塊示範栽培羊肚菌,成功種植出個頭大、肉質厚、味鮮美的優質羊肚菌。福建省柒貳柒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大洋鄉坂洋村引進種植“象山紅美人”“大芬四号”“晴姬”“由良”等優質蜜桔新品種320多畝,年産量可達30萬斤。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采用仿野生栽培技術種植的羊肚菌

優質平台助力鄉村治理

建構優質監管服務平台,整合資料資源,加強監管力度,提高服務效率,為鄉村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援和幫助。

涵江區開發建設了涵江區農村建房審批監管服務平台,平台集房屋審批、建房監管、“兩違”舉報等功能為一體,設立村莊規劃、建房示範、危房排查、建房審批、工匠教育訓練、建房監管、兩違舉報、資産銀行、産業發展、時訊資訊等10個闆塊,建立立房審批線上辦、建房監管全監督、建房工匠專業化等模式,以數字化手段破解農村建房無規劃、審批難、監管難等難題,實作農村建房一網辦理、一體排程、全程監督。江口鎮按照人口規模适度、服務管理友善、資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對齊全的原則,搭建鄉村治理數字化平台,以“大資料”為依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彌補傳統治理手段的不足,通過數字化平台加強對社會面源的感覺,強化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功能,能及時掌握社會治理動态,準确預判社會風險,為上司決策部署提供政策參考和依據。

新新向農!涵江區以新質生産力賦能鄉村振興

▲涵江區農村建房審批監管服務平台

新質生産力在助推涵江區鄉村振興方面正在發揮有着重要作用,已成為涵江區現代化程序的強力“助推者”。(涵江區農業農村局 林家漢 供稿)

編輯|關淋 編審|林亦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