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夜讀 / 《無與倫比的覺醒》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年來,作家夏榆行走世界,前往斯德哥爾摩、奧斯陸,伊斯坦布爾、柏林、華沙、布拉格、東京等地旅行。他以個人體驗式寫作,重訪20世紀風雲際會之地,深入閱讀對話帕穆克、昆德拉、卡夫卡、蘇珊·桑塔格、菲利普·羅斯、J.M.庫切、米沃什、克裡瑪等一代傑出心靈。近期他推出這批随筆的合集《無與倫比的覺醒》一書,聚焦異國城市的人文地理,也對時代劇變中文學大師的思想進行闡發。

“閱讀與寫作的過程,就是在精神内部建構一個形而上的聖殿。那些真正的傑出者如同暗夜行路時的星辰,有光在我們頭頂,腳下的路瞬間被照亮。更多時候,那些貼近心靈的閱讀會帶給我精神的戰栗,歌德說,‘戰栗是人性中最好的部分’。”

今天夜讀,帶來關于南非諾獎作家J.M.庫切的文學人生的解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庫切:不進入深處,不能成為藝術家

(節選)

Part.1

1995年8月10日,英國詩人斯蒂芬·斯彭德爵士辭世,約瑟夫·布羅茨基追憶故友情義。1972年,布羅茨基被驅逐出境,流亡西方時受到詩人奧登和斯彭德的熱忱照護,由此締結情誼。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詩人布羅茨基

布羅茨基曾經追憶自己做過的一個遊戲:在倫敦的皇家咖啡館,到訪英國的布羅茨基邀請斯彭德夫婦聚會,餐叙時,以賽亞·伯林與他們同席。他們列出一份“本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名單:普魯斯特,喬伊斯,卡夫卡,穆齊爾,福克納,貝克特。但這份名單隻到1950年代為止,八十高齡滿頭銀發的斯彭德問布羅茨基:“如今還有這樣的作家嗎?”“約翰·庫切或許算一個,”布羅茨基回答,“一位南非作家,或許隻有他有權在貝克特之後繼續寫小說。”斯彭德問:“他的名字是?”“我找到一張紙,寫上庫切的名字,并加上《邁克爾·K的生活與時代》。”布羅茨基在發表于《紐約客》的祭文《悼斯蒂芬·斯彭德》寫道。

2003年10月,J.M.庫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常務秘書霍拉斯·恩達爾(Horace Engdal)宣布這一消息時說:“我們都确信他在文學方面所做貢獻的持久價值。我不是指書的數量,而是種類,以及非常高的水準。我認為,作為一名作家,他将繼續被人讨論和分析,我們認為應該将他納入我們的文學遺産。”瑞典文學院在正式報告中說: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庫切的小說以結構精緻、對話隽永、思辨深邃為特色。然而,他是一個有道德原則的懷疑論者,對當下西方文明中淺薄的道德感和殘酷的理性主義給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誠實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礎,使自己遠離俗麗而毫無價值的戲劇化的解悟和忏悔。

我對瑞典學院并不陌生,有三年的時間我在隆冬之季前往那個晝短夜長的北歐之國。一幢位于斯德哥爾摩老城的城堡般的建築,昔日是證券交易中心,後來成為瑞典學院所在地。走進瑞典學院大樓,踩着石階,或乘老舊逼仄的電梯,可進入這幢大樓的任何一處。我進入過瑞典學院的會議廳,那裡圍着一張長桌擺放着十八張宮廷式座椅。擁有18位院士的瑞典學院隻有15位參與日常工作,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就由部分院士組成。評委會給庫切的頒獎詞堪稱一個作家所能享有的最高榮耀:

庫切的作品是豐富多彩的文學财富。這裡沒有兩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創作手法。然而,他以衆多作品呈現了一個反複建構的模式:盤旋下降的命運是其人物拯救靈魂之必要途徑。他的主人公在遭受打擊、沉淪落魄乃至被剝奪了外在尊嚴之後,總是能夠奇迹般地獲得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此刻,我想到布羅茨基,他是庫切傑出的知己。或許是心存感激,庫切在2002年出版的小說《青春》中寫到他對布羅茨基的追念。夢想成為詩人的青年庫切來到倫敦,過着居無所定的生活。他在忙碌的謀生間隙,唯一的盼頭就是回到房間,打開收音機收聽BBC第三套節目。在“詩人和詩歌”系列裡,庫切聽到布羅茨基的訪談。當時被控告為“社會寄生蟲”的布羅茨基被判在冰封的阿爾汗格爾斯克半島服五年苦役,其時仍在服刑。在倫敦,庫切坐在自己溫暖的寓所裡,喝着咖啡,咬着有葡萄幹和果仁的甜品時,一個和他同齡的人,在整天鋸圓木,小心保護着自己長了凍瘡的手指,用破布補靴子,靠魚頭和甘蘭菜湯活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J.M.庫切|王家湘 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黑得像縫衣針的裡面一樣。”布羅茨基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他無法從心頭驅趕走這行詩,如果他一夜又一夜地專心緻志,如果他能夠以絕對的專心迫使靈感恩惠降臨到他頭上,他也許可能想出什麼可以與之比對的句子來。”庫切的《青春》叙事,盡顯他在漂流的困頓中對詩人的摯愛。

“僅僅在從廣播中聽到的詩歌的基礎上,他了解了布羅茨基,徹徹底底地了解了他。這就是詩歌的力量。詩歌就是真實。但是布羅茨基對于在倫敦的他隻能是一無所知。怎樣才能告訴這個凍壞了的人,他和他在一起,在他的身邊,日複一日,天天如此?”在宇宙之間,兩個相距遙遠的人,心靈聯通,穿越時空。

2021年10月5日午夜,我重新閱讀庫切的《青春》,在第十一章中找到一個細節,我被這樣的叙事震動:

約瑟夫·布羅茨基從颠簸在歐洲黑暗的海洋中的孤閥上将他的詩句釋放到了空氣之中,詩句随着電波迅速傳到了他的房間裡。他同時代詩人的詩句,再一次告訴他詩歌可以是什麼樣子的,因而他自己可以是什麼樣子的,使他因為和他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而充滿了歡樂。

Part.2

1970年1月1日,30歲的庫切把自己鎖在位于紐約州布法羅市帕克大街24号地下室的住所裡。他在新年許願中發誓,如果寫不到一千字,就絕不出門。他下決心堅持每天寫作,直到完成一部小說的草稿,這就是長篇小說《幽暗之地》的雛形。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J.M.庫切|鄭雲 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庫切身上的外套和腳上的棉靴說明房間沒有暖氣。他用黑色原子筆在橫格紙上寫作,《幽暗之地》的手稿被永久儲存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哈利雷人文研究中心。由《越南計劃》和《雅各·庫切之講述》組合而成的《幽暗地帶》,是紐約布法羅時期給予庫切的饋贈。

2017年10月,我到紐約旅行時帶着《J.M.庫切傳》,仿佛是循着庫切的蹤迹在美國遊走。我知道他曾經在布法羅大學就職,盡管紐約城與紐約州在地理的意義上不是一個概念,仍然覺得距離庫切的生活遺迹更近一點。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南非] J.C.坎尼米耶| 王敬慧 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1970年,庫切在布法羅被捕,但并不是因為參加反戰示威活動。當時,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校長請數百名警察駐紮在校園,而校長本人則從辦公室撤退到一個秘密地方。庫切和40多位教師靜坐抗議,結果被捕。此次事件是庫切職業生涯的一個轉折點,扼殺了他留在美國的機會,同時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在靜坐事件之後,我在布法羅教書一直到1971年5月。和45人中的其他人一樣被撤回指控,但是因為我的違法案底(盡管後來上訴成功),我的簽證在移民和入籍當局看來極為複雜。我的再入境簽證被撤銷,使我不得再回美國。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在1971年決定辭職,并離開了美國。”

庫切由此開始了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幽暗之地》的寫作。他将《雅各·庫切之講述》的手稿寄給了總部在紐約的詹姆斯·布朗文學代理公司。從一開始他就明确要将自己的作品投入國際市場,他不想被定義成一位來自殖民地的作家。《雅各·庫切之講述》曾被四家出版社拒絕,後來豐富為《幽暗之地》的原稿也被多家出版社拒絕。

“生活沒有安慰,沒有尊嚴,沒有仁慈的承諾,我們所面臨的唯一的責任——盡管莫名其妙又很徒勞,但仍然是我們的責任——是不要對自己撒謊。”這是庫切2007年在文論集《内心生活》中對他的文學榜樣塞缪爾·貝克特的閱讀鑒識。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職業榜樣,庫切青年時就開始大量閱讀貝克特的作品并深受影響。2007年他在《紐約書評》發表關于作家和書籍的真知灼見,這些文字集結為《内心生活》。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J.M.庫切|黃燦然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9年,庫切被授予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标題就是《塞缪爾·貝克特英文小說文體研究》。為了能夠引述貝克特的《徒勞無益》,他在1968年3月19日寫信給查托溫達斯出版社。出版社要求庫切标明需要引用的部分,否則拒絕許可。庫切收到回信後,告知了确切引用的部分,出版社回函允許他将貝克特的部分内容放在論文的附錄部分,但有一個附帶條件——如果以後庫切将博士論文出版,需要再次征詢他們的意見。貝克特對版權的保護可以從出版社給庫切的信裡所引用的貝克特的要求中看出:“允許你引用(最多十次),每次不可以超過十行(以查托溫達版為準)。”這讓庫切第一次體驗到一位著名作家是如何嚴格保護自己的著作權的,并引導庫切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創作權益。更重要的是,貝克特的美學原則和世界觀對庫切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如普魯斯特、卡夫卡、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他的影響,構成了庫切的文學精神承繼。

Part.3

庫切的自傳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及其總題“外省生活場景”,令人想到托爾斯泰的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作家羅斯瑪麗·埃德蒙茲(Rosemary Edmonds)對托爾斯泰企鵝版三部曲的評述,也是庫切的自況:

當他還是一個19歲男孩的時候,托爾斯泰就向自己的筆記本傾訴,他想徹底了解自己,從那時到82歲去世,他一直在觀察和描述着自己的靈魂狀态……這并不是對知識的好奇,也不是對智慧的渴求。能夠讓托爾斯泰一生中持續觀察并記錄的原因是:對死亡與虛無的絕望和恐懼。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1970年代,庫切回到了他一直想要斷絕關系的南非。早在1962年庫切在倫敦開始計算機程式員的工作時,他的祖國通過了陰謀破壞法(the Sabotage Act)。不少被拘留者是庫切早年認識的大學同學,許多人被羞辱、折磨和單獨關押,有些人則永久離開了南非。庫切在《雙重視角》中寫道:“黑暗的、外人不得進入的禁室本質上是小說幻想的起源。在制造這些卑劣行為、增加神秘的過程中,國家本身在不知不覺中為小說的再現創造了先決條件。”庫切的《等待野蠻人》,講述的就是酷刑室給一個有良知的人帶來的沖擊。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J.M.庫切|文敏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部小說寫于1977年9月20日,早期版本是在開普敦大學的考試用紙上撰寫的。小說先後有三個版本,也是庫切輾轉生活的寫照,開始寫作的時候他在開普敦,寫作過程中他已到了美國,先是在德克薩斯大學,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學。

他要等到數十年辛苦寫作之後,才終于像普魯斯特那樣明白他一直都是知道他的真正題材的。而他的題材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和他作為一個在一種不屬于他(他被告知)和沒有曆史(他被告知)的文化中成長的殖民地人,想在世間找到一條出路所作的一切努力。既然沒有良好的條件,他必須自己在世界上闖出一條路來。

這是南非作家J.C.坎尼米耶在《J.M.庫切傳》中的評述。消瘦的身材,花白的胡子,低沉的聲音,戴着角質眼鏡,有着沉默寡言的風範和清心寡欲的外觀。多年來,庫切用沉默和拒絕來保護自己不受外界入侵,記者的采訪是困難的,他的私人生活處于公共領域之外。他離異,和他的兩個孩子——尼古拉斯和吉塞拉住在郊區狹窄街道上的房子裡。他的伴侶多蘿西·德萊弗有自己的住處,而不是總與他住在一起。他是素食主義者,1980年代被診斷患有乳糖酶缺乏症,不能吃任何奶制品。當他罕見地出現在社交場合時,甯願站在一個角落裡跟人說話。

我對庫切的閱讀有着漫長的時間,最初是《夏日》,講述他的生活,他的寫作,他的情感和欲望,他的挫折和失意。這是一部幽暗荒涼的書,也是進入庫切的内部世界、勘查他的精神景觀的一個文本。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效仿T.S.艾略特1944年的文章《何為經典》,庫切于1991年在奧地利格拉茨發表了同名演講

庫切的工作是研究世界,然後書寫。他的寫作是一場探索存在性的浩大工程。庫切在中國出版的所有著作——長篇小說及文學評論集,每一部我都很喜歡。如沉痛挽歌的《彼得堡大師》,冰冷的《鐵器時代》,對脆弱人性勘察入微的《邁克爾·K的生活與時代》,對邪惡和非正義直抒胸臆的《兇年紀事》,殘酷而哀傷的《恥》以及驅除虛火、波瀾不驚的《耶稣之子》,這些作品都令我感到庫切叙事的精準和出神入化,體會到庫切寫作獨有的冰冷美感和殘酷詩意。包括文論集《内心生活》《異鄉人的國度》,更可窺見他對寫作的理想和信仰。

然而我覺得這些閱讀對于了解庫切的價值還嫌不夠,中文世界的庫切依然簡化,直到2017年10月讀到《J.M.庫切傳》。這是在更廣闊也是更深入的背景下對一個傑出作家的精神考察,也是在更多元更開放的語境下對一個優秀知識分子心靈的呈現。最重要的是我由此看到一個傑出小說家應有的道德次元和人格标高。

選自

《無與倫比的覺醒》

作者: 夏榆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曆史資料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多少人像諾獎作家J.M.庫切這般,不懈寫作數十年才确定世界的入口|此刻夜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