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随美國釀苦果,歐洲能否安然過冬

作者:光明網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文/康逸)價格飙升、企業倒閉、民生困頓、經濟放緩……烏克蘭危機爆發已近9個月,歐盟盲目追随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自釀苦果,綠色轉型之路受挫,深陷能源危機無法自拔。而美國則趁機大肆牟利,将“歐洲之危”變為“美國之機”,令歐洲處境愈加窘迫。

歐洲能源緊缺 美國趁火打劫

嚴冬将至,歐洲西北部、地中海和伊比利亞半島一下子湧入大量美國液化天然氣船。随着天然氣價格飙升,美國能源公司和貿易商賺得盆滿缽滿。油輪追蹤資料顯示,9月共有87艘貨船裝載着液化天然氣從美國港口出發,其中70%駛往歐洲。

“近乎瘋狂”“難以置信的利潤”——能源專家勞倫特·塞格倫和英國沃泰克薩咨詢公司液化天然氣分析師菲利克斯·布斯如此評價。按照他們的測算,8月天然氣價格在高點時,單次運輸就可淨賺約1億至2億美元。

能源供應短缺,四處找氣節能;通脹率屢創新高,邁進兩位數;經濟複蘇無望,滑向衰退邊緣……随着對俄多輪制裁帶來的反噬越演越烈,歐洲國家也不得不正視追随美國帶來的嚴重後果。

追随美國釀苦果,歐洲能否安然過冬

10月6日,一名老年人走在希臘雅典街頭。(萊夫特裡斯·帕察裡斯攝)

與此同時,受美聯儲激進加息政策影響,歐元對美元匯率跌至20年新低,推升了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給歐洲帶來高額賬單。能源危機下,歐洲工業陷入企業外遷、産業轉移窘境,而美國憑借較低能源價格和補貼措施正成為承接産能的主要目的地。

随着烏克蘭危機不斷發酵,被歐洲視作救星、翩然而至的美國鷹到頭來竟是秃鹫一隻。觀察人士指出,從長期來看,歐盟依然未能把能源安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反而加重了美國對歐洲的捆綁。

面對美國趁火打劫的行徑,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峰會後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公開發難,稱美國在國内市場降低能源價格,卻以創紀錄的價格向歐洲市場供應天然氣,這是一種雙标,“涉及跨大西洋貿易的誠意”。他說,作為能源生産國,美國從地緣政治争鬥中不勞而獲,擷取了真正的超額利潤。

除了法國,嚴重依賴能源進口的德國也抱怨連連。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暗指美國等“友好”國家以過高價格向德國供應天然氣,借烏克蘭危機大發橫财。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直言,歐洲以制裁為武器,卻砸中自己的腳,“是時候與美國讨論對俄制裁的後果”。

措施杯水車薪 群眾怨聲載道

為減少支出,意大利中部陶瓷廠的勞工們将工作時間改至能源價格較低的清晨。當孩子們還在熟睡時,父母已早早出門上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發表盟情咨文時聲情并茂地講述着。

這是她口中歐洲人積極應對能源危機的“範例”,更是當下歐洲人被迫适應新現實的真實境遇。法國經濟和财政部長勒梅爾稱,此次能源危機在程度和烈度上都堪比第一次石油危機。歐爾班指出,大規模能源危機下,歐洲正“緩慢失血、瀕臨死亡”。

為應對能源困境,歐洲多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補貼、減稅政策,以及對能源企業征收暴利稅,限制能源價格等措施。但杯水車薪,依然無法保證歐洲安然過冬。

與疫情暴發前相比,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超過10倍。即使近期短暫下跌,也仍處于曆史高位,并遠高于長期平均水準。受此影響,群眾購買力嚴重下降,消費者信心處于曆史低位。同時,成本激增也波及生産領域,導緻工業産出下降,外界對歐洲經濟即将陷入滞脹的擔憂前所未有。

安聯貿易公司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歐洲,造紙、冶金、機械裝置和采礦業等能源密集型企業都遭沉重打擊。如果能源危機加劇,到2023年歐洲企業的破産率或将高達25%。

近段時間以來,歐洲多國爆發了罷工和抗議活動。9月,數萬捷克人舉行集會,反對歐盟、北約對俄實施能源制裁,要求政府抑制電價、確定供應安全。10月初,德國群眾聚集在議會大廈外,表達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不滿,呼籲取消對俄制裁。匈牙利最新釋出的民調結果顯示,66%的受訪對象認為,對俄制裁使歐洲國家受害更甚。

同時,由于歐洲各國能源結構差異大,需求不一,政府在面對危機時首先“自顧”,缺乏團結,也導緻内部沖突叢生,應對能源危機的聯合舉措久拖未決。

能源問題似乎總是與歐洲的命運相連。當年,歐洲國家因煤鋼走到一起,如今又因油氣嫌隙漸生、分歧盡顯。制裁引發的能源危機猶如一面鏡子,歐洲在其映照下,呈現出愈加光怪陸離、複雜多變的色彩。正如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政策研究員帕維爾·澤卡所說,到來的冬天或将歐洲共同的歸屬感及對彼此的信任也凍住了。

政策頻開倒車 能源轉型受阻

為應對能源供應緊張局勢,多個大力呼籲棄煤的歐洲國家,相繼重開煤電廠、支援煤電項目;法國電力公司将重新開機所有處于關閉狀态的核反應堆,核電建設提速;歐洲議會表決支援給天然氣和核能貼上“綠色标簽”……

盡管歐盟官員辯稱這些措施隻是“權宜之計”,旨在解決過冬問題。但分析人士指出,歐盟在減排問題上頻頻“開倒車”,不僅無法從根源上解決能源危機,提高歐洲的能源獨立性,也會影響能源轉型程序,令其“綠色雄心”大打折扣。

“重新開機或加大使用火力發電廠的決定,從氣候和環境角度來看,是非常有問題的。”斯洛文尼亞可持續發展焦點協會能源專家托米斯拉夫·特卡萊茨對本報記者說,氣候專家一直呼籲“去污”措施,而歐洲國家的這些舉措卻在倒退。

特卡萊茨認為歐盟“洗綠”天然氣也是錯誤的。他說:“歐盟國家在投資可再生能源方面應邁出更大步伐,而不是從煤炭到天然氣,這樣隻是将一種化石能源換成另一種。”

國際環境組織“阿爾佩阿德裡亞綠色”主席沃伊科·伯納德對政府因能源短缺而面臨壓力表示了解,但他說政府并沒有利用所有可能性來緩解能源危機。“斯洛文尼亞在打算建造第二座核電站之前,應更好地利用地熱能和太陽能。”

分析人士指出,建設天然氣進口相關基礎設施、簽訂購氣合同、引導資金投入化石能源和核能領域都是長期規劃,無法說變就變,必然會擠占能源綠色轉型的資源,造成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不降反增。

關注能源轉型的“監管援助項目組織”歐洲項目主管簡·羅斯諾指出,一旦化石燃料基礎設施到位,企業會希望盡可能長時間地使用這些資産,以確定獲得投資回報。

無論如何,這個冬天對歐洲而言,注定不好過。面對物價飛漲、成本暴增,那些歐盟口中尚且“來得及”的能源轉型,歐洲企業和群眾顯然已經“等不起”了。(參與采寫:本報駐巴黎記者唐霁、駐盧布爾雅那記者周玥、駐柏林記者朱晟、駐布魯塞爾記者潘革平)

來源: 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