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作者:钛媒體APP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照片來源 smh.com.au

|20,按|趙曉天,編輯|羅裡

又是一年的畢業季。

應屆畢業生迎來了那個經典的選擇:選擇大城市的床,還是小城鎮的房間?野田市,是要去,還是留下來,也是身邊經過多年的努力,依然自诩為"北漂"、"上海漂"、"深漂"在腦子裡最終留下的疑問。

"真的有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嗎?"今年畢業的安倍拒絕了深圳一所中學的教書工作,選擇回家當公務員。為此,他和留在深圳打架的女友,最終選擇了分手。

他測算,或許拼死大半輩子,為了買得起深圳的房子,"對我來說壓力太大,最好是幸福平躺回家。聽到這個道理,另一位校長略帶輕蔑地說:"如果你現在不睜開眼睛,不抓住這個機會來深圳,你的孩子還是不會成為深圳人。"

然而,隻有一線城市的生活才"值得"青春浪潮?《歡樂頌》《小鎮姑娘》邱瑩瑩的父親說,從農村到城市并不容易,也希望孩子們能"接力",從縣裡到大城市。留在大城市,在更繁榮的世界中紮根是最好的嗎?

我們與那些已經工作了3年、5年和10年的"大城市漂泊者"聊天,看看他們的前任做出了什麼選擇,他們會給出什麼答案。

<h2>01 在"平凡生活"上花很多心,最好平躺</h2>

穆澍在北京-英國-深圳工作了3年

大學畢業後,我在北京待了七八年。從英國畢業畢業生回國後,沒有特别想選擇哪個城市,去哪個公司,北京華為面試通過,來到北京。後來感覺華為在北六環,離主城太遠,每天上下班也很不友善,附近沒有娛樂場所,換來的是現在的位元組工作。

想離開北京的原因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工作區域的變化。因為位元組一直在招聘,原來的座位不夠,是以我們總是換地方,在一年内要搬兩個工作區域。搬家也沒關系,但每次換到新裝修的地方,味道都特别難聞,我擔心對身體的影響不好。看到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可能很快就會搬到新的工作區域,是以我想,隻要去其他城市看一看就好了。

也許我們30我們3-10,我現在不會這麼認為。我隻想讓空氣清新,健康,僅此而已。我和女朋友都來自西南,是以一開始想去成都,在咨詢了我的主管後,他說隻有上海和深圳有兩種選擇。

你最終決定改變城市的那一刻也是非常随意的。我們正坐在回家的車裡,我的女朋友在給媽媽打電話時,轉向我說,"我們去深圳吧",我說"好吧"。是以,我們做出了決定。

女朋友的媽媽在北京一直不喜歡她,感覺在北京一直漂浮着,不會在這裡安頓下來,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呢?雖然深圳也是漂浮的,但空氣品質好,适合生存。而我們是南方人,媽媽開始覺得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房租很貴。我們在位元組房範圍内租了一間舒适的房子,在海澱區租了一間閣樓,9500/月,但這個價格在深圳可以租一間三房間的海景房。

閨蜜們一直覺得北京沒有線下的生活,出門娛樂也是點對點的,人們住得很"真空",家附近沒有好吃的,更沒有娛樂,不自在穿大褲可以下樓走路的地方,每次出門留出1個小時的路程,晚上去玩,再打車回家, 舒适度很差。

這是我女朋友的想法,我沒關系。無論如何,任何地方都沒有歸屬感。北京沒有歸屬感,深圳沒有歸屬感,成都沒有歸屬感,家鄉也沒有歸屬感,是以在哪兒沒有差別。我13歲到城裡上高中,178歲去北京大學,去英國讀一年的研究所學生,算工作十幾年沒回家,回家認識父親,别人不知道,還能有什麼歸屬感嗎?

我們這一代人的狀态就好像如果它沒有在任何地方紮根也沒關系。我想過買房子,但結論是:這很愚蠢。反正我不會買,除非你發财,或者有錢花,才會買。

比如我在北京花了五六百萬,我隻能買一個破舊的小,我現在可能一個月付一個年終獎金可以分成3萬多,每個月買一套房子還清房貸要一兩千,過緊巴巴,平時不能花大錢, 圖什麼,老破小,真的值這麼多錢?

我和女朋友感覺很好,但結婚不一定,婚姻無所謂,明天起床後可能心情好心情拿到一張證,這沒什麼差別。但即使你結婚了,你也沒有孩子。學區住房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有買房來抵消通貨膨脹,我覺得花錢、吃穿,都比放在房子裡好很多,我以後不會賺錢,是以沒有必要刻意靠房子積蓄。這兩年也有一些積蓄,我投入了基金,享受它不斷上漲的感覺,這難道不比買房可靠多少嗎?

我對未來有盲目的自信,因為我覺得我的工資會漲,現在花錢不存錢,不刻意存錢,是以沒打算買房,真的不能,老了,四五十歲的家,家和房子住,我們倆都有幾套,是以不用擔心。

我長期以來對消費的看法是,存錢不是存錢,學習更多的技能,然後更努力地工作,賺更多的錢。那話說回來,未來肯定會賺到越來越多的錢,是以現在不需要存錢,不需要省錢,不需要買房,老可以回家啃老,這個邏輯完全有道理,也沒必要留在大城市撿拾案子, 這真是太愚蠢了。

"未來有可能在家鄉買房,但在北方卻不可能拿到高價。

我買房的想法是,我的住所價值與我實際購買的價值相當。我不需要任何學區的住房資源,隻是實用價值,那麼它的購買價值應該等于居住的價值,這樣的房子我就要買。

換個說法,你想在一線買房,過上更好的生活,做不到啊。即使你一個月賺3萬元,也不可能過上很奢侈的生活,除非你一個月拿到10萬,班級可能會上升一點,但你不能過上那種富裕的生活,欲望會随着收入而無休止地上升。是以沒有辦法,人們隻能滿足當下的欲望。

我們倆都從未把定居在北京作為計劃,是以我們放棄了在北京買房。用他半輩子的積蓄買房,隻活普通人的生活,确切地說,是北京人的生活。那我不妨現在就高興了。未來在二線房,可能已經花掉了我幾年的積蓄,我過着正常的生活,可以了解,并沒有花多少錢。但我無法了解,我想買房子這麼辛苦,但最終隻能過正常的生活。

現在我不必刻意想着賺很多錢,或者錯誤地讓自己不花錢。沒有必要在一線買房努力啊,你努力的結果,不值得你努力。如果我努力的終點隻是很平凡的生活,那麼我現在其實過着普通人的生活,我為什麼不躺下呢?

我和女朋友都認為,人生不是線性遊戲,會有很多岔路口。就是這樣,雖然年輕,先是繞着"流浪",但也很好,舒服又快樂。

<h2>02 無論你如何選擇,都不要成為時代的旁觀者</h2>

10年好工作 - 中山 - 深圳 - 珠海 - 北京 - 杭州

離開北京十年後,我又回來了。

2017年,當我來到北京時,我知道我不會待太久,我告訴我身邊的朋友,我應該在北京待三到五年,目的很明确。當時覺得趁風,加入一家快速成長的創業公司,等等三五年後,比如公司上市,回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算盤打得很好,但現實是這并不容易。我從C輪到E輪都留在這家創業公司,把一群90多歲和95多歲混在一起,作為85歲,仍然很焦慮。2020年,老婆剛有機會跳到杭州,兩地分離就不是什麼事了,然後我也去了,夫妻成了阿裡的雙工。

大工廠肯定比創業公司穩定一點,在創業公司裡,不管是老是年輕,大家整天都很焦慮。相對而言,大型工廠至少有一個可預測的晉升管道,内部穩定性稍高一些。如果創業,35歲沒有達到管理崗位,在基層應該相當難混。相反,在大型工廠中,"35歲事業危機"也有,但不像創業公司那麼嚴重,35歲以上還在一線工作也相當多。

我2008年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畢業,當時我不太喜歡北京,甚至在奧運會後直接跑步。北京特别擁擠,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再去了廣東,尤其是喜歡這種生活氛圍的地方,那裡的夜晚很熱鬧,都很美味。北京,晚上十點以後,除了串找不到别的東西,沒有夜晚,沒有煙花攤位,沒有火爆人氣。北京這麼大,朋友住得很分散,晚上很少能出來吃到深夜。

十年前,我畢業時遇到了和今天的年輕人一樣的問題。當然,2008年北京房價沒有那麼高,似乎有可能有更多的機會,現在感覺更滾。但當時,年輕人也面臨着同樣的情況。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回到家鄉的那一年依然是綠色列車

當時,學校的BBS,包括清華水木等最熱門的青年論壇,讨論最多的是我是想留在北京,還是回到家鄉的首都。我公司屬于去二三線城市居住的"野鶴派",在中山呆了五六年,工作兩三年買房,便宜,月收入1萬元,工作不用打卡,每周上四天班, 空閑時間,上司不顧一切。

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舒适因素"都不應該是核心考慮因素。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跳出我的舒适區。在那五六年安逸中,有一些機會可以回到北京,但我卻很猶豫,沒有動,這麼多年我看了,選擇錯了。我覺得我錯過了一個時代。

我于2008年畢業,很快移動網際網路就成為了王牌。在三四線城市,你與時代的潮流脫節,充其量隻是一個活躍的使用者,并沒有真正參與這個過程。當我從金融危機中畢業後,再經歷一些經濟周期,在我感到情況如此之後,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當前的困難和問題,低估長期發展的潛力。

這實際上非常重要。無論我們認為網際網路紅利期已經結束,或者我們現在的感受如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還有一點年輕人有想法,那肯定離時代潮流不遠了。即使你在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當小文員,每天加班也很累人,但至少與時俱進。站在時代的最前沿真的很重要。

當你把時間次元看成十年,你會發現人們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小時候,讀李偉的書,他說那是因為他住在台灣,一輩子被困在島上,限制了他的發揮。例如,如果他在中國大陸或更廣闊的領域,他可能會取得世界級的成就。如果我十年前留在北京,我現在會是個小人物。是以當我從媒體出來的時候,我一直告訴自己,我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回到舞台的中心。

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有機會參與偉大曆史程序的時代。比如漫畫的CEO陳安妮,大學畢業的時候,如果她沒有來北京,在廣州做一本漫畫網紅,也許一年能賺到幾百萬、幾千萬,僅此而已。

正是因為北京,接觸到風險投資,接觸到整個網際網路前沿,搭建了這樣一個漫畫平台,讓她有了更大的舞台,站在了行業的中心。這種故事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并不性感,但至少可以說,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它仍然很有吸引力。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北京中關村夜景

大家糾纏在房價問題上,當我回到北京時,心态是開放的。以前北京房價可能夠了,反正現在還達不到,不要想那麼多。相反,在杭州還是挺糾結的,雖然價格也貴,踮起腳尖就夠了,糾結到糾結去。最好不要高一點,如果你買不起,就不要買。大家在北京的心态都是這樣,在租房上,不想買房,心态好,不影響任何事情。

2008年畢業時,公務員還很火。我們班上應該隻有少數人沒有參加公務員考試。除了公務員,最熱門的行業之一就是房地産,相當于今天的網際網路工廠。那時候我們都想去萬科、恒大、龍湖,一樣。是以,這些35歲的人喜歡談雞湯,一定要把時間再往前看一點選擇。

當時接受南方報采訪時,一些學生拿到了百度、騰訊的報價,大家覺得去這種公司太不靠譜、太低。那時候,我們一定最想去的是系統單元,傳統媒體。是以回想起來,人們很難超越我們的環境,五十年後很難看到問題,我們非常關注目前的情況。回顧過去,從十年的次元來看,我們當時關注的大多數問題都是虛假的命題。

我們都覺得目前的情況特别困難,壓力特别大,發展空間已經消失,這些我認為都是錯誤的命題。至于經典的選擇,是留在第一線,還是回到二三線,回到家鄉,去大公司還是去小公司,如果站在畢業生的角度,我明确的答案當然是在第一線,當然是去大公司。

但歸根結底,這取決于你想要什麼。我是一個非常沖突的人,一方面相當喜歡舒适的環境,希望有自己的一些生活。另一方面,我希望做點什麼,我希望抓住時代的機遇。原來的選擇往往會飄忽不定,經驗多,而不斷去虛假的存款,會更加堅定。

<h2>03 離開北京後,我又殺了</h2>

龍蝦已經工作了5年 北京-杭州-北京

有時候我覺得選擇在哪個城市工作就像一遍又一遍地打開一個盲箱。隻是在北京,你可能有10個盲箱選項來預先判斷其中的内容。在杭州,隻有5個盲箱,4個可能是坑,就像雷聲一樣,不知道哪個礦會在你手中吹。

我畢業16年,當時網絡上第一線的"卷"讨論不多,而如果我想做媒體,我隻能來北京,這彙集了全國頂尖的人才和資源。當我在北京待了四年的時候,很明顯,北京在定居方面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杭州,氣候宜人,舒适度高,成為我心中選擇的城市。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杭州西湖,城市可以看到高山湖泊的誘惑

在圈子裡呆了很久,想跳到哪裡就可以用"六度理論"問實際情況,可是我去杭州找工作,純粹是找天黑。到底裡面的人是什麼,團隊是什麼樣的,老闆不合适,直接上司不是瘋狂的批次,這些都不知道,隻能像開盲箱一樣打賭,這種狀态相當可怕,我開錯了。發現實際情況和他們的想象力完全不同,團隊不專業,效率低下,内讧嚴重,都讓我很不舒服。

說實話,我住的杭州真的很悠閑,我租了一間大房子,有四合院,種花,每天工作兩三個小時。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童話般的一天,但自從我感到無聊和無聊以來,隻有不到兩周的時間。很多時候,我在想,我不能再做任何有成就感的事情了。就像一個假期,隻有經過艱苦的工作,才會覺得假期是有價值的,你每天都處于假期狀态,你會驚慌失措地進入提前退休狀态,并不覺得很開心。

每個人畢業後的選擇都是非常個人的,與城市關系不大。唯一要做的就是說池中沒有足夠的機會。像我這樣的人需要有選擇的自由,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這絕對是城市可以吸收的更大。

當你足夠強壯,不會搖擺時,你會覺得我站在這裡,吸收周圍的營養,我很高興。但是如果你站在這裡,左右搖擺,你今天覺得很開心輸入,明天覺得他在杭州安頓下來很開心,那種感覺一定很痛苦。

在那段時間之前,我下定決心要離開杭州,我既痛苦又想安定下來,又想回北京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一直在搖擺不定。如果隻能選擇一端,那麼暫時放棄穩定的意圖,專注于追求專業追求,或者在北京實作更大的機率。

是以我又殺了它。因為我回北京這件事,很多想去杭州的北京朋友都很緊張,要問我杭州是不是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好,那麼回來吧?希望我能給一個栩栩如生的"是否去杭州"這種重要的建議。

北上廣深,何以為家

不少"北漂"年輕人最終選擇去蘇航家

我說我不後悔去杭州或離開北京。我在北京交了4年半的社保,破了,去了杭州,相當于在北京路買了一套房子,我完全被捏了,我是在當下做出正确的選擇,完成的時候心情很開心。我對來咨詢的朋友說,即使你現在去杭州,你覺得不開心,你又搬家又回來了,給自己一個嘗試和錯誤的機會,抓住今年的時間,或者,少賺56萬,嘗試一個錯誤,我的青春值得這兩個錢嗎?

我認為有時候人們無法從金錢的價值中分辨出自己的價值,往往看高的貨币價值,看不起自我價值。根據自己的選擇意圖,你會覺得至少這件事是我現在的選擇,未來後悔的機率還是更小,如果每次選擇都是按那最好,賭錯,你會很後悔,我沒有賭那個?

我在杭州的一年,從工作到感覺再到家庭,遠比我在履歷上看到的更重要。現代人看重履歷能用肉眼看到,真的是功德般的鍍金體驗。但對我來說,人生獨特的體驗和體驗,更珍貴。

今年4月底,一所985大學邀請我做一個關于"反内卷"的講座,輔導老師請我們分享我們的生活故事。當時,索豐的孩子們問我,你覺得内在的音量怎麼樣?

我說,滾吧,别人給你定一條賽道,然後讓大家一起沖向賽道。考研一起,考官一起考公務員,我們中國孩子,看來除了考試學校比别人好,考試更多逼人的地方公務員,人生别無選擇。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畢業這麼多年了,這種學習思維還是那麼認真,必須考名校,必須去大廠拿四五十萬才能快樂。中國青年誰畢業了,碩士不是終點,終點不知道在哪個著名的墓葬裡。大概能夠進入八寶山,是一個"成功人士"生命的終結。

現在的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合理的。就像我在杭州的巅峰時期一樣,我每個月賺了大約四萬五千,這可能是我人生的巅峰。拿到錢的那一刻真的很開心,但那個月對我來說非常疲憊,筋疲力盡。如果每個月都這樣,我可能一生中賺了四五年,賺了一百五十萬套房子。但是這四五年真的過去了,這五年我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這麼消耗在一件我不喜歡的事情上,這輩子值這麼多錢嗎?

當我們談論大城市的"數量"時,我們實際上遵循的是同一套思維模式,将人生的價值轉化為固定的價格,"能賣出好價"是判斷成功的唯一途徑。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被賦予這種邏輯,例如,我認為去草原上放羊,擠羊是最好的生活,那麼你選擇什麼并不重要。

如果你隻是搖擺不定,總是在看别人的評價标準,你最好不要來大城市。北到廣深折磨你,因為你根本赢不了。這種地方就是鬼魂所擁有的,充其量,是向你展示更大的世界,然後告訴你它與你無關。

但如果你說你内心很強大,我隻想要一些東西。比如,我想多學,我想自由,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不被催促結婚,我自由地做性少數群體,這件事是可以實作的。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也不好,怎麼能自由富足。年輕人現在想要太多了。就是這樣,你的嘴裡充滿了呐喊,實際上希望通過平躺成為你生命中的勝利者。

演講結束後,弟弟妹妹們覺得很放松,說"哇原來的生活可以這麼幸福",我說可以很幸福,誰告訴你,生活的基調是苦澀的,現在什麼時代,材料那麼豐富,我們也把自己這麼辛苦了,都太想要了。

那天回到北京,我打了一輛卡車拉幫我搬家,司機在半夜下雨幫我搬東西,我看得特别用力,二三十公裡賺了100多元,但是他的地位很高,一路跟我說話。說他有一個女兒在南京讀研究所學生,兒子現在在家鄉河北結婚,有兩個孩子,相當于他隻有50歲就當了爺爺。

他每兩周回河北休息一次,白天做一些技術維修工作,晚上跑貨勞拉,掙的錢肯定不多,他們村裡最有産的大學生,現在一個月可以掙1萬多,他覺得對方可以強。

但他也覺得自己現在很優秀,人生的目标很簡單,女兒将來會結婚可以陪更多的嫁妝,給自己的孫子孫女多買點心,不能給女婿添亂,就行了,目标很簡單,他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很有希望的, 非常具有侵略性。

我立刻想到,我身邊的很多年輕人都過得更好,或者說年長的城市精英過得更好,他們都活得很好。明明賺了很多,月薪其實遠高于社會平均水準,23.4萬已經,或者說不滿意,覺得不夠,也有什麼辦法讓我走了。我為什麼沒有追上創業者的嘴巴,為什麼我不是那頭爆炸的豬,每天都在追逐這些懸浮的東西,并不快樂。

抑郁和焦慮都是城市疾病。或者少想想這些東西什麼都沒有,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後下去呼吸,看看普通人是怎麼生活的,心态會稍微正常一些。

這次我回來其實心态最大的變化,不是那麼想赢,能賺到更多,成就感很強,當然是好事,但是沒有這麼好的目标或者沒有那麼光明的未來,現在也值得去啊。

尤其是看新聞,感動的是冰川融化、全球變暖、瘟疫爆發,明年地球不進兩半,為什麼不為一些,比如"我以後沒有北京戶口孩子怎麼辦"這樣的事情不高興?你也可能是不孕不育的朋友!現在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沒有懷孕,想做這麼多。如果将來沒有孩子,有北京戶口有什麼用?你已經讓自己經曆了這一切,你的孩子不會在任何地方受苦。

焦慮是無止境的,埋在墳墓裡,可能覺得鄰居的墳墓比我多5平方米,那東西是無止境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