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前天看到“尋親孩子劉學州”在網絡上聲讨生母把他拉黑,今天一大早居然看到他走了,我心痛得無以複加。我不相信這個消息,特意翻遍了網絡才發現消息居然是真的,志願者彭高峰一直守候在急救室的劉學州旁邊,但是孩子仍然遠離了這個絕情冷漠的世界。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此時此刻,我的心揪得生疼,隻願天堂沒有網暴和冷漠,希望他來世遇到有愛的家庭。

他生下來就被親生父母以6000元價格賣給養父母;4歲時養父母遭遇意外,他成為孤兒;靠着姨媽和外婆、舅舅的接濟,他有機會住校上學;疼愛他的姨媽不幸離世,村子裡、學校裡因為他是孤兒欺淩他、孤立他,還受到老師的猥亵……

盡管命運多舛,他一直心向陽光,做防疫志願者,自己打工掙錢養活自己,照顧外婆。可是生父母的再次遺棄和指責再次把他推向了深淵:“生來即輕,還時已淨”,他以決絕的方式告别了這個世界。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我想起了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可是,對于一些父母,我覺得連母雞會做的事都不會,更别說愛孩子了。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門檻的職業,這是上帝贈給我們的禮物,可是并不是每個人有資格稱之為父母。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人公贊恩開篇就在法庭上狀告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他要起訴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

究竟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會讓一個12歲的小男孩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原因很簡單,他的父母生而不養,把所有的孩子當做養活自己的工具人。生了兒子就做零工掙錢,生了女孩就等長大成人後換點吃食或者物品,孩子隻是他們的勞動工具。對他們而言,孩子隻是苦難的分擔者,生得越多越好,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人生及未來。

因為年幼的妹妹,贊恩一直無怨無悔地做苦工,隻為了有一天可以帶妹妹逃離那個生而不養的家。可是沒等逃離,妹妹就被父母賣給了老房東,也因為懷孕生子大出血走了。憤怒之下的贊恩殺死了那個老房東,自己也被判刑5年。可是,在監獄裡,他的父母居然告訴他:又懷孕了,還是女孩!

為了不再有無辜的孩子像他一樣,他在法庭上狀告了自己的親生父母生而不養,隻希望他們不要再生了。盡管電影的結局是美好的,可現實卻是殘酷的,終有一些孩子如同《何以為家》的小主人公一樣,被父母生而不養,被父母遺棄。如同今天走了的劉學州一樣,堅強、陽光的背後是傷痕累累的心酸和無助。

前段時間,“重慶姐弟墜亡案”的生父及女友被判處死刑,但生父和女友居然提出上訴,讓人不寒而栗。虎毒不食子,而親生父親居然把惡爪伸向了自己的孩子。

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随着國家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父母持證上崗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希望所有的父母在生養前請三思,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孩子有他們的使命。我們可以給予他們生命,給予他們愛與陪伴,卻不能控制孩子的一生。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法庭的最後,贊恩的母親控訴法官沒有權利指責她,她的處境讓她沒有辦法愛孩子。對于社會底層的父母而言,他們确實有很多迫不得已,也有很多無奈與辛酸。可是,既然無法養育孩子長大,那就不要生育。

何以為家?唯有愛與陪伴

15歲,正是承歡膝下、費力讀書的年紀,劉學州卻要早早地擔起生活的重擔,靠着假期打工掙錢來養活自己。在欺淩和孤獨中,在冷漠與無情中,他放棄了自己來自證清白,也以自己的經曆來警醒我們所有的父母:

“成為父母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成為會愛的父母則是需要學習的。”

一些父母總是簡單地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品,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甚至把他們遺棄掉,還覺得是為孩子好。殊不知,孩子需要的不是衣食父母,而是有愛的父母。

衣食住行會讓他們長大,卻不一定會讓他們開心幸福,而父母的愛與陪伴則是孩子生命的底色,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我想起了前幾年的一位小女孩,是貴州福利院的孤兒,膽怯害怕,眼神裡充滿了迷茫。但是在養父母一家的愛與陪伴下,她變得自信陽光,滿臉都是幸福與愛。養父母雖然有兩個兒子,但是仍然給予她高品質的陪伴。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他們和小女孩一起瘋玩,背着她騎大馬,支援她的愛好,陪她畫畫,帶她去森林野餐,去海邊玩耍……在一家人的愛與陪伴中,她從那個膽怯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陽光的女孩。而照片中的她,甜蜜幸福,仿佛被愛之神吻過的孩子,滿心滿眼都是愛的見證。

劉學州走了?何以為家?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孩子生命的底色

不是血緣關系組成一個家,而是愛與陪伴成就一個家。

“生而不養,父母之罪;養而不教,父母之禍;教而不善,父母之過。”我們生養了孩子,就有責任和義務照顧他們,給他們衣食住行,幫助他們長大成人。哪怕是粗茶淡飯,隻要父母的愛在,孩子的一生都會是燦爛的。

因為孩子的要求不多,隻需要給點陽光就燦爛。也許我們無法給予他們錦衣玉食,但是用心的照料和陪伴,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心理營養。

我想曆史上許多家境貧寒的父母為何能教出偉人?最重要的是,他們在父母的愛與陪伴中,被愛滋養長大,内心充滿了安全感和自信,是以可以意志堅定,内心強大,一直走在追求内心使命的道路上。

寫在最後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經說過:“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也許我們為了生計在四處奔波,也許我們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既然我們生了TA,就有責任照顧他們長大。隻要我們有心,總會找到時間和方法愛他們,哪怕是片刻的電話,哪怕是短暫的擁抱,哪怕是片刻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即使再忙,都會抽時間陪孩子一起吃晚飯,行事父親的職責,而我們能比總統還忙嗎?

願世上再無“劉學州”,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