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為家》:贊恩,你怎麼這麼棒?

作者:職業生涯規劃師冰冰
《何以為家》:贊恩,你怎麼這麼棒?

最近的個案,讓我又想起《何以為家》裡的贊恩。

(一)生存能力超強的贊恩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講述了12歲的男孩贊恩作為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當贊恩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贊恩無比傷心離開家門開始了自謀生存。一系列經曆,沖突激化,最終贊恩起訴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嗯,這是電影的重要主題。

然而看《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的時候,很震撼我的一個點是:主人公贊恩在那麼貧瘠的原生家庭環境中如何誕生出那麼強的生存能力?

他用羸弱的身軀運送沉重的瓦斯罐;他用娴熟的技巧去藥店買來處方藥再與母親一起制作毒品;他照顧幼小的弟弟妹妹們;他像一個溫柔的母親指導妹妹薩哈面對月經來潮……他抱着約納斯去尋找突然“離去”的媽媽,去街頭尋找維生的奶粉和食物……

《何以為家》:贊恩,你怎麼這麼棒?

野蠻生長的贊恩,有着超出實際年齡的成熟。

(二)樸實堅韌的山區女孩

最近做的一個個案,案主出生于貧困山區,因為父母重男輕女,她無緣高中大學,因着這份遺憾,多年來她一直葆有求知欲,上完中專上大專,并且在一線城市謀得了自己的經濟獨立,并且仍想尋求擴充職業可能性而尋求咨詢。

我和她做完咨詢,發現誠如出生的背景,她原初的資源是困乏的,興趣的發展也是不充分的,身上至今攜帶着不自覺流露的自卑和拘謹,然而在貧乏之下又分明有另一種資源,一種樸實的堅韌。就是這種樸實的堅韌,為她打下了獨立的經濟基礎;就這種持續的堅韌,為自己的後半生積攢了賴以繼續發展的資源。

做完個案,我深為感歎:這真是一個積極的範本。這恐怕對于那些生活環境較好也經常埋怨資源不足的人,是一個很好的刺激源。

(三)話說困境的反作用力

絕地的環境,激發了贊恩的生存鬥志;不平等的對待,更強化了山區女孩的求知欲。資源的困乏,迫使他們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資源,激發出不一樣的生存能量。

《何以為家》:贊恩,你怎麼這麼棒?

生存的逼迫,讓他們沒有退縮的理由,一次次地奮起去面對,最終在與世界的博弈中斬獲生存的能力。

在他們的經曆中,我看到因為不被滋養、不被照顧,反而長出了一種“我自己做主”的動力和空間。時勢造英雄,困境有着不一樣的反作用力。

反觀那些生存環境較好的人,父母過于關心甚至操控的人,反而會在人生早期缺少磨練,依賴于父母的安排,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膽量不足,不敢冒險試錯。有的人會一直迎合父母的期待,終至在長大的某一天發現,我過的一直不是我的人生。那些尚有自我的小火苗的人們,則需要一次次地去告訴世界:“我不是你們想的那樣,我想活出我的樣子。” 于是他們可能花了太多的力氣在辯駁,實際邁出的步伐卻很小,這種情緒消耗又成為了前進路上的另一層障礙。

當然啦,從成長的角度來說,這兩類人各有各的創傷,各有各的成長命題。我可不是鼓勵你忽視孩子,對孩子不管不顧,或者甚至給自行給孩子增加挫折。可以想象贊恩是很累的,如果有個溫暖懷抱,他一定是要好好地大睡一覺的。

父母給與孩子愛,孩子往前的每一步,才會有滿滿的力量和安全感;父母給孩子空間,孩子才能自主去探索,鍛煉自己在世間生存的能力,活出屬于自己的樣子。

那麼回到成人身上來,又有什麼可借鑒的呢?

假若今天,我們就是那個被過度保護(控制)而蜷縮住手腳的人,請在成人後的今天,去重新給自己一個家吧:去成為自己内在小孩的的父母,就像對待的自己孩子那樣,永遠不忘給自己愛,接納自己的彷徨和膽怯,給自己鼓勵和支援,聽從内心的聲音,鼓勵自己冒險去邁出一步,去與世界碰撞,你會漸漸在這過程中重新收獲生存的自信。

生活的這枚獎牌,終究隻能靠自己赢取。加油!

大家好!我是冰冰,喜歡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見解的咨詢師。如果你需要職業生涯規劃及心理支援相關的幫助,歡迎聯系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