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真的了解番茄鐘麼

1. 什麼是番茄工作法

  1. 番茄工作法的發明者 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裡洛于1992年創立了番茄工作法。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是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他在大學生活的頭幾年,曾一度苦于學習效率低下,于是他做了個簡單的實驗:我就不信我不能專注10分鐘。他找來形狀像番茄的廚房定時器,調到10分鐘來督促自己專注。後來,他把這個方法加以改進,形成了番茄工作法。
  2. 番茄工作法的一句話描述 列出每天工作任務,并分解成為一個個25分鐘的任務,然後逐個執行完成。
你真的了解番茄鐘麼

2. 如何執行番茄工作法

你真的了解番茄鐘麼

2.1 前期準備

  1. ​1.列出今天必須完成的任務​

  2. ​2.預估每個任務要花的番茄鐘。​

  3. ​兩張計劃表:一張待辦任務清單表,另一張是番茄種工作表。 待辦任務清單上記錄下腦海中所有要做的任務,清空大腦。而 番茄種工作表就是專門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務。​

  4. ​和以往做工作計劃表的兩個差别:一,以往工作計劃表,列出的是準備完成的任務,而番茄工作法列出的是兩張 任務清單;二,以往工作計劃表以完成每個任務為推進标志,而番茄工作表以 完成番茄鐘為準。​

  5. ​以番茄鐘為标準的兩個好處:一是把大 任務拆解為番茄鐘,有效化解大任務帶給人的壓迫感,緩解拖延症;二是以一個标準的番茄鐘計時,能建立完成一個任務要花多長時間的“ 時間概念”,進而有效回報工作效率。​

2.2 中期執行

  1. ​1.專注工作​

  2. ​2.保證休息​

你真的了解番茄鐘麼

無論是内部打斷還是外部打斷,番茄工作法都着重強調要保證在25分鐘的時間内專注做同一件事情。

  1. 内部打斷: 被自己的念頭和想法所打斷。解決方法是将這些想法列入待辦清單,不立即去做。
  2. 外部打斷:被外界因素打斷。用告知、協商、計劃、答複四個步驟去解決。

番茄工作法特别強調休息的作用,學會休息才能形成工作休息的節奏感,保證大腦有精力完成後續的番茄鐘。高效工作的大腦,會喪失全局思考的能力。

  1. 每個番茄鐘之後要保證休息。
  2. 正處在心流狀态,番茄鐘結束同樣需要休息。
  3. 休息的兩個建議:一,休息的時候盡量不要動用腦力思考,可選擇冥想、睡覺,或者喝杯咖啡等;二,盡量讓自己的休息形成節奏感,即25分鐘的專注,然後5分鐘的休息。

2.3 後期回顧

  1. ​1.複盤​

  2. ​2.優化​

  1. 複盤:回顧一天的學習,将預估的工作時長和實際番茄鐘進行對比,找出差距的原因
  2. 優化:把經驗和總結應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續改進。

3.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與适用範圍

  1. 從設計上看:用倒計時的方法,巧妙地調動了人們的緊迫感,提升了專注力。
  2. 從學習周期的角度來看,一個倒計時番茄鐘時間和一段休息時間相配合,有助于大腦的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交替使用。
  3. 從學習視角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來自于戴明環理論。 戴明環理論:PDCA循環又叫品質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構想,後來被美國品質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持續改善産品品質的過程。PDCA,P是plan,制定計劃,D是do,實施行動,C 是check,檢查成果,A是Adjust,調整改進。也就是不斷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回報檢查,改進完善,再制定改進後的新計劃,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自我進化的過程。 
    你真的了解番茄鐘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