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夜,曹皇後和仁宗正在坤甯宮休息,突然外面傳來一陣厮殺聲,宋仁宗覺得不對勁想出去檢視,卻被曹皇後一把按下,随後曹皇後還命人将宮門鎖上。
而後,隻聽曹皇後說:“官家,聽聲響,混亂中帶着呼救聲,怕是有賊人作亂,不可輕出。”
說完便召來随侍太監過來問話。
曹皇後是将門虎女,此刻她臨危不亂,喚内宮侍衛問話,才知是有人作亂想要謀逆弑君。
聞聽此言,她馬上安排下去,備水用以防火、關上宮門,防逆賊出宮。
曹皇後預判正确,謀反之人果真要放火燒宮,逼宋仁宗出來,幸好曹皇後安排人手,做了充足的準備。
随即,曹皇後從容鎮定指揮,平複了這場宮亂。
而此時的宋仁宗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慌作了一團。
曹皇後以不變應萬變,憑借她的睿智機警保全了後宮。
很不幸的是,為此宋仁宗反而開始對曹皇後心生戒備。
他認為曹皇後太沉着了,他俨然就像回到了他強權在勢的劉娥太後身邊,這種感覺讓他很不舒服。
此時,曹皇後并不知仁宗所想,聽到外邊厮殺聲越來越近,怕宋仁宗有危險,她當機立斷,一邊派人出宮搬救援,一邊對趕來護駕的内臣張茂則說:“聽這聲音,賊人不多,像是宮内人所為。你聽好了,他們找不到官家,定會放火,你讓人收集用水,跟在賊人後面滅火。”
在《宋史》裡有曹皇後指揮張茂則滅火的記載:上元夜,宮中火,督衆即撲滅。
《宋史.曹皇後傳》也有記載:賊平加賞,當以汝發為證。意思是曹皇後剪下滅火宮人的一縷頭發:以頭發為證,平賊滅火後,來本宮這裡領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宮人們在内臣張茂則的帶領下,迅速滅火。
就在宮外救援趕來時,一場宮變在曹皇後的指揮下,就此平息。
亂賊四人,三死一傷,還有牽扯到夏竦等幾位大臣一并等候宋仁宗發落。
可是正在這時,張貴妃大聲哭喊着從側宮飛奔過來,直撲向宋仁宗懷裡,嚷嚷着要生死相随。
正在驚魂未定的宋仁宗意外又感動,一瞬間,其他人都相似不存在了。
此刻,他的眼裡隻有張美人,好像臨危救他命的不是曹皇後而是她這位美人。
事後,宋仁宗寬大處理了被牽涉的夏竦等人。
為什麼會寬大處理涉案人員?
因為宋仁宗沒懷疑事發現場恰好出現的張美人,卻懷疑這是曹皇後自導自演的一出戲。
宋仁宗不僅對曹皇後沒有絲毫感激,還把功勞安在了自己的愛妃張美人頭上,并借機給她升為貴妃。
自此,“救駕功臣”張美人,地位僅次于曹皇後。
此場鬧劇,曹皇後沒受到任何嘉獎還使仁宗對她有了戒備之心,而她則渾然不知,放下此事,卻去後宮專心養蠶種谷去了。
這讓宋仁宗又又氣又無奈,認為曹皇後根本不愛他。
曹皇後名叫曹丹姝,是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她品行高尚,端莊賢惠,寬容大方,不善妒,是後宮之典範。
為何仁宗不喜曹皇後?因為曹皇後是楊太後一手包辦而并非宋仁宗自己看中。
如此一心一意待他的曹皇後,因為太過規矩,過分本分,因守着皇後的威嚴,終究落得仁宗對她越來越疏遠。
于是乎,曹皇後的優點在宋仁宗這裡都不是優點了,盡管曹皇後賢明豁達,使他找不出毛病廢後,卻依然被他冷淡,一生無寵,飽受冷落。
而張美人就不同了。
對于宋仁宗而言,她就是這座锢城裡的一抹别樣的色彩,帶來了新的活力。盡管她家境落魄,卻依然保持着一顆初心,她的性子有些出格,卻帶有獨有的天真與浪漫。
宋仁宗由劉太後養大,終日被規矩束縛,但骨子裡卻有着對自 由的向往。
張美人像一朵怒放的花,讓他看到了一種新的生命力,她的不拘小節,她性情至勝,她的肆意妄為,都令仁宗沉默已久的心有所觸動。
仁宗在她身上看到了那個曾經無力反抗的自己,也看到了她深沉的愛意,于是願意去守護她的這份天性。
不過,好景不長。
事發3年後,涉案人夏竦去世,又3年,驕橫得寵的張貴妃去世。
仁宗不顧大臣反對,給了他這位愛妃極高的禮制待遇,追封為溫成皇後。
在盛寵中死去,在冷淡中活着,哪一種更好呢?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
@樂安書齋 關注我,把舊時光的故事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