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有了調查研究,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和好辦法,就可以幹了嗎?不想幹、不願幹,“吃飽了飯沒事幹”愛說“風涼話”的大有人在!“上了太行山,望見運糧河(運河),遠水解不了近渴。”“漳河水要是能流到林縣,那是公雞下蛋!”“背着幹糧送遠屎,屙了屎還肥不了林縣的田!”
在現實中,在實際工作中,你是否也常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在當年,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是怎麼處理這些問題?又是怎樣最終為林縣人民解決用水等一系列問題的。幹事、真為人民着想、為百姓而幹,就一定能幹事、幹成事!
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迹,是對黨中央和毛主席訓示要必須大興水利的堅定落實,是為解決當地實際問題,解決民生、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帶來人民“福利”實事。
“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迹,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而林縣紅旗渠是共産黨員上司幹部帶頭,帶領人民一起奮鬥出來的!
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工
河南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領黨委一班人,深入實際,充分調研,反複論證,最終決定“引漳入林”,為林縣人民建造一條“人工天河”,讓老百姓有水喝,讓土地能灌溉。
有些事,說得容易,但要幹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的。而解決困難關鍵是利益的出發點和目的的落腳點,為人民利益而出發、以老百姓為中心,以為老百姓解決問題為目的,天大的困難,都能找到解決的妙方。
“引漳入林”工程,施勞工員要到山西境内去劈山導河,是要把濁漳河攔腰斬斷,逼水上山,把水引到林縣的分水嶺,再由分水嶺修建三條幹渠,連通南谷洞、弓上、要街三個水庫,再将三個水庫變為“引漳入林”的調蓄水庫,這樣,也隻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林縣水源不足的問題,解決人用水、地用水等等一切問題。
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頭,總是在一線
但工程還沒開始,各種“洩氣話”“謠傳”及一些“胡說八道”“胡言亂語”就接踵而至。當然,共産黨人不怕這些,因為是在為老百姓着想,是在為林縣人民辦實事。當然,對現實情況,也需要認真分析。的确,在當時,工程的首要困難是錢的問題。
沒有上級的專項拔款“引漳入林”工程,是林縣最先遇到,最大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在縣委書記楊貴的日記上有清楚的記載:“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現在正是困難時期,國家也不投資,如果等到形勢好轉後再修建,那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很難預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這個機會不可失。錯過機會,林縣人民可能将永遠受缺水之苦。現在修建,困難太多了,最基本的辦法是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辦起來。
這樣的工作、這樣的危險,總有共産黨人的身影
關于自力更生,偉人有論述。孫中山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有:“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這樣一來,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毛澤東主席《抗日戰争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
時代前行,自力更生,是始終與時代并行的。自力更生,也是新中國起步就立下的基調。正是在自力更生中,新中國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我們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要先幹起來,集思廣益,廣泛動員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自力更生中,想辦法、找到一條成功路。
楊貴書記與農民工在一起了解真實情況
1960年1月29日,大年初一。縣委書記楊貴和班子成員,将“引漳入林”和工作議程确定。2月10日晚,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召開全縣廣播誓師大會,《“引漳入林”動員令》通過有線廣播迅速傳遍林縣的每一個角落,讓林縣人民知道,我們林縣現階段主要抓什麼,幹什麼、為誰幹?怎樣幹?這一極透明的“偉大工程”動議、實施、步驟,全部公開,這讓林縣人民拍掌稱快,更給林縣人民鼓起了幹勁!動員大會相當成功!
2月11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15個公社的幹活巧匠、普照通農民工、還有女子突擊隊,同時出發,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推車,趕着馬車,向着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彙集。
3月6日到7日,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在這次會上。正式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為“紅旗渠”。何為“紅旗渠”?就是高舉紅旗前進!
上司幹部和黨員沖在一線,帶頭幹
整個工程遇到了想到的和沒有想到的無數個困難,更遇到了太多的險情。但縣委一班人帶頭、共産黨員帶頭,技術人員帶頭,凡是困難大的地方、施工段,凡是風險大的隧道、凡是有險情的地方,都有共産黨人在現場、在打頭、在排除險情、在想方設法。有了縣委上司的一線指揮和堅持同農民勞工一起勞動、有了共産黨員們與農民勞工同吃、同住、同勞作,一個個困難解決了、一個個險情排除了。
曆史為後人留下了施工中經典的一瞬,這一瞬烙刻了這樣的偉大:無論何時,共産黨員都是人民中的一員,是與人民同心同德,一起幹事的!
楊貴書記在通水典禮上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幹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1969年幹、支、鬥渠配套建設完成,7月工程全面竣工。
林縣人民在用了十年的寒暑,苦戰巧幹,幹成了總長1525.6公裡的紅旗渠。在這紅旗渠上,英雄的林縣人民興建了48座水庫、364座塘堰;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其中鑿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1座;在每條支渠上還建起了數量不等的小水電站和提水站,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在林縣全縣基本形成。
紅旗渠通水時的盛大場面
這是林縣縣委、縣政府向林縣人民交出的“考卷”,這是林縣各級上司和共産黨人,同林縣人民,一起答出的“考卷”。在“考卷”上一筆一劃地寫上了,林縣人民用了水了,林縣的土地可以“自由的灌溉了!”
林縣從這一天,正式告别缺水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54萬畝。林縣人民真正的幸福日子從此得到更大的發展。
這幸福來之不易,這幸福再次表明,為官一任,一定要造福一方,一定心中裝着人民,你在哪幹,你就是那的人民中的一員,是帶頭幹事情的牽頭人。好幹部、好黨員、就會被銘記,
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2019年在《學習時報》上發表《縣委書記要像楊貴一樣勇于擔當》,在這篇文章中寫道:
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既是紅旗渠的決策者、指揮者,又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始終與修渠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一碗小米幹飯的故事至今還廣為傳頌。特别是實行工作和生活雙重标準,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心民力。正是因為楊貴的表率作用,是以當時整個班子、整個隊伍都很廉潔。
10年修渠,近億元的投資,沒有一個幹部為自己和親屬謀取過任何利益。直到如今,紅旗渠還在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是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具體展現,紅旗渠精神已融入林縣人的血脈,澤被着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楊貴尊重規律,科學決策,敢于擔當。在動議修建紅旗渠之前,林縣上下開展了持久深入的大讨論,最終絕大多數群衆贊成,紛紛表示“我們甯願苦幹不願苦熬!”人心向往就是最大的動力!
1960年2月11日,紅旗渠開工第一天,全縣報名修渠的人就達到3.7萬人,在整個修渠過程當中,同時在修渠工地上的人最多時達到10萬人,10年下來參加過修渠的達到30萬人之多。幾十年後,紅旗渠精神之是以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它展現了黨的主張與群衆意願的高度契合。
10 年修渠,可謂是一波三折,不僅要克服自然困難,還要面對各種風險和壓力。楊貴和當時縣委一班人,不僅率先垂範,敢于擔當,而且還善于擔當。楊貴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無論是大膽提出跨省從境外引水的設想,還是在堅硬無比的太行山腰開山鑿渠,動用數十萬勞力上馬單項工程,這都需要超乎常人的膽魄和善于擔當的能力。
1961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在新鄉召開會議,面對各種非議和流言,楊貴實話實說:“我們都是共産黨員,黨的幹部,絕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地裡旱得不長莊稼,十幾萬人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于衷。修建紅旗渠為的就是林縣的群衆,我問心無愧。我是縣委第一書記,有責任應該我來承擔。”
有多大的擔當,才能幹成多大的事業。如果當年他不是将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紅旗渠是萬萬不可能修成的。
有新聞界泰鬥稱号的新華社原社長穆青,以一個真正共産黨人的坦蕩赤誠,對人民的深情厚愛,飽含激情寫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的報告文學《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熱情讴歌了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先進事迹。
1991年穆青(左)、楊貴(中)、羊成
同樣,穆青對林縣(今林州市)人民開山鑿石、改天換地、艱苦創業的精神大加贊賞,曾多次到林縣采訪,與紅旗渠修建者結下了深厚情誼,在《楊貴與紅旗渠》一書序言中,他這寫道:對紅旗渠和林縣山區建設的成就,新華社、《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許多新聞媒體和記者都及時作了宣傳。周恩來、李先念、譚震林、陶鑄等中央上司也多次表揚楊貴和林縣縣委,《人民日報》曾兩次發社論稱贊“林縣縣委是全縣人民的馬克思列甯主義上司核心”。我作為新華社上司成員,曾參與組織、編發過這些報道,對楊貴和紅旗渠是由衷敬佩的。
林縣人民對楊貴與紅旗渠的感情是隔不斷的,是緊密相連的。90年代初楊貴兩次回林縣,廣大幹部群衆潮湧般撲向楊貴,場面非常感人。時任河南省委上司的李長春同志感慨說:我們每一個上司幹部都要像楊貴同志那樣,保持與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離開崗位多年還依然受群衆擁護和愛戴。新華社記者武成德根據現場采訪寫了篇《楊貴同志回林縣受到群衆歡迎》的内參稿,在上司幹部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行文至此,用一句話概言:隻有心裡裝着人民,隻要撲下身子為人民辦事、辦實事、辦好事,人民永遠歡迎你、愛戴你,就永遠記住你,就會讓事迹不朽,讓人的名字和精神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