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萬山區持續加大對區域河流、林地的保護,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讓生态“種子”在萬山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深秋的早晨,山林中冷風凜凜,下溪鄉青龍村護林員歐安祥已經和同僚換上了護林裝,持着鐮刀、穿着雨靴穿行在熟悉的林間小路上,一邊檢視着樹木長勢情況,一邊除去多餘的草木枝丫。歐安祥告訴記者,他每個月至少要巡山20次,每次短則10公裡,長則超過20公裡,而這一“走”便是5個年頭。
“成為護林員已有5年多了,這些年看見一棵棵樹木茁壯成長,我感到十分高興。”下溪鄉生态護林員歐安祥感慨,多年來,他見證了下溪鄉從曾經的樹木凋敝,到如今滿眼覆綠、一片蔥郁的綠色蛻變。
下溪鄉地處湘黔交界處,山高谷深,山巒重疊。在歐安祥的記憶裡,昔日的下溪鄉,由于山多地少,村民們為維持生計,不得已向山開荒,砍伐樹木以作柴火,久而久之,導緻不少山頭變得光秃秃,更加劇了水土流失。
✦ ✦
✦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近年來,下溪鄉着力加強生态建設和保護,不斷深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在全鄉聘請70餘名生态護林員,覆寫全鄉各村林區,加強對森林的巡查,避免亂砍濫伐,同時對村民進行防火宣傳教育。
“現在環境好了,我們巡山看着大片大片的樹木綠油油的,我們也很開心。”歐安祥高興地說道。
而下溪鄉的綠色蛻變,隻是萬山區堅守發展和生态兩條底線、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取得的成果之一。
“十三五”期間,萬山區還着力加強天然林保護,将總面積39.49萬畝的天然林管護,全部納入森林生态效益補償,并加大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森林植被恢複費項目等營造林工程,完成營造林12.0916萬畝,全力實施“六綠攻堅”行動,共計實施綠化面積11.7024萬畝。
另一邊,在高樓坪鄉老山口社群,村級河長丁芳正沿着排坡河老山口段邊走邊看,仔細檢查着河面及河道兩旁。而在過去,眼前這條流經老山口社群408戶群衆家門口的排坡河,卻不是現在水清岸綠的模樣。
家住老山口社群的向先生告訴記者,“以前河裡面都有亂扔的垃圾,塑膠口袋,水也不像現在這麼幹淨。”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後,一塊醒目的“河長公示牌”赫然立在了排坡河橋上,清楚地公示着市級、區級、鄉級、村級河長制。從那時起,排坡河老山口段的管理和保護責任明确,形成上下關聯、覆寫全境的河湖責任網,實作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向“管得好”的轉變。
“為保障排坡河的幹淨整潔,我們安排了專門的保潔員,每天定時定點對排坡河進行清理,還組織志願者每個星期巡一次河,對排坡河附近的居民、農戶用水排污方面進行勸導、疏導。”高樓坪鄉老山口社群村級河長丁芳介紹道。
“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自萬山區開展河長制工作以來,全區共有區鄉村三級河長共計159名,招募河湖義務監督員118名,聘請河道保潔員110名,安裝并更新河長公示牌87餘塊,并公開各級河長名單,接受外界群衆的監督。此外,還開展了河長制“清河行動”“清四亂”專項行動、編制“一河一策”,建立“一河一檔”,分解細化了“一河一策”年度治理工作計劃,完成了轄區内所有河流河湖劃界和岸線利用規劃工作。
從念好“山字經”到做好“水文章”,萬山區始終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态兩條底線,打好生态這張牌。如今,綠色成為了萬山最靓麗的底色,也成為萬山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區融媒體中心 麻洲)
編輯:肖鳳嬌
編審:吳小玲、姚瑞山、楊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