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把自家小樓讓給徐光憲,自己住小屋

作者:全景科學家

“前半生,他從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盡展才華,在化學研究上做出傑出貢獻,在世界實體化學界嶄露頭角。回國後為實作科學和教育救國的理想,艱苦奮鬥,竭盡全力。後半生,他為北京大學的發展和建設鞠躬盡瘁,孜孜不倦地投身教學、科研和北大化學系的管理,辛勤耕耘,為人師表,桃李滿天下。他以身作則,謙虛謹慎關愛教職員工和學生,深受大家敬愛。”這段話,描述的是大陸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教育家孫承谔。

他是中國最早從事化學動力學研究的先驅之一,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半個世紀,為大陸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把自家小樓讓給徐光憲,自己住小屋

孫承谔(1935年)

來源:清華校友網

名揚海外,胸懷家國

孫承谔祖籍山東,1911年出生。他少時聰穎,年少有為,是典型的神童“學霸”,年僅12歲便考上了清華學校。18歲時,孫承谔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就讀,僅用了四年時間就拿到了學士和博士學位,被聘任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助理,那時他才剛滿22歲。

他把自家小樓讓給徐光憲,自己住小屋

孫承谔在威斯康星大學(1913年)

來源:清華校友網

當時的普林斯頓彙聚着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是學者的天堂,學術氛圍極其濃郁。孫承谔常去位于數學系的數學實體圖書館查閱資料,那裡是學者們喝下午茶、交流思想的地方。

“下午茶的閑聊,引出了許多共同興趣的跨學科組合,誕生了嶄新的交叉學科成果。”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孫承谔的研究視野得以擴充,學術基礎也日漸紮實,他對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光譜學等前沿科學都有所涉獵。對孫承谔影響更深的無疑是他所就職的弗裡克化學實驗室。在這裡,他追随當時最前沿的量子化學先驅者艾林開展研究。

1934年,孫承谔在艾林的指導下用手搖計算機進行了大量的計算工作。次年師生二人共同撰寫的《均相原子反應的絕對反應速率》一文被發表在美國《化學實體雜志》上。該論文的成果在1976年被美國化學會列為實體化學的百年成就之一,至今仍為各國化學動力學教材及專著所引用。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最前沿而有前景的科學領域,還做出了被大家公認的成果,孫承谔無疑是幸運的。但他并不眷戀已經在美國學術界取得的成果和地位,他心中時時牽挂的還是故鄉的土地。1935年,孫承谔毅然告别了國外優越的科研環境,回到了當時山河破碎的祖國。

二度歸國,獻身化學

歸國後的孫承谔來到北京大學任教,成為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據他的學生,後來的中國礦業大學教授顧德麟回憶說:“他講課條理清楚、準确認真。善于化繁為簡,轉難為易。他指導的論文選題精當,對學生循循善誘,親身幫助。”是以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孫承谔也跟随學校一起轉移到了昆明,并在西南聯大繼續任教。這一時期,他負責教授“普通化學”“實體化學”等課程。

盡管條件艱苦,他仍然做了物質結構和物性間關系,有機化學反應用活化能計算讨論曆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還發表了一系列高水準的研究論文。1947年,孫承谔獲得了一個赴美從事研究的機會,他來到明尼蘇達大學從事光譜理論領域研究。

然而他才剛剛開始研究,國内時局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直關心祖國命運的孫承谔婉拒了當時多位美國科學界友人的挽留,于1948年底再度歸國,在北京解放前20天回到了北京大學。

此後,孫承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國化學學科的科研和發展上。他指導青年教師和學生對叔胺與鹵代烷間的緬舒特金反應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證明了有機物基團的誘導效應與化學活性間有關系,這一實驗結果得到當時化學界相當高的評價。

除了每天必備的備課、授課、編講義,他還被邀請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籌建。1953年11月,他成為16人組成的化學所籌委會成員之一,在讨論化學所今後的研究方向時,提出“作為化學界的中心,不應太隻看到目前,今天要與明天相結合”的觀點。

1956年,他還作為化學領域代表參加了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為了大陸石油化工發展的需要,孫承谔還從事催化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并做出多項成果。70年代末期開始,他往返于各地的大學和研究所,通過講學的方式介紹世界實體化學領域的最新動态。

為了推動大陸化學動力學科研和教學工作,他還自費再次來到美國,動員留美人才歸國,并組織翻譯了《化學動力學與曆程》一書。

為人師表,舍己為人

孫承谔對教育工作始終保持滿腔熱情,孜孜不倦,堪稱楷模。他發自内心地熱愛教書育人,以将學生培養成為科技人才視為自己的理想。孫承谔不主張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西南聯大時期,他教授的普通化學課業相對輕松,凡是小考及格就可以參加大考。但是平易近人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如果發現學生有學術不端的行為,孫承谔會給予他們最嚴厲的懲罰。

他把自家小樓讓給徐光憲,自己住小屋

北京大學化學系1940級畢業生與師長合影,中排左三起為曾昭掄、錢思亮、孫承谔、劉雲浦

來源:北京大學校史館

孫承谔培養學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主,這種方式對學生日後的科學研究之路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大陸計算化學的創始者劉若莊院士是孫承谔的研究所學生。據他回憶,孫承谔曾給了他一個題目,讓他嘗試用機械求積法計算甲苯的比熱。雖然孫承谔自己對這項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但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他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麼做,而是要求他從文獻入手,進行學習和計算。孫承谔為人坦率正直,經常為他人能擷取更好的科研條件而積極奔走。

1951年,剛回國的徐光憲、高小霞夫婦生活困難,孫承谔騰出自己的一大間屋子讓他們暫住。每當回憶起這樁往事,高小霞仍然心懷感激。為了解決新來教授的住房問題,孫承谔帶頭讓出了自家居住的燕東園小樓,搬到了面積很小且沒有廚房的中關園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這間僅有40多平方米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一直居住到離世,其間多次換房的機會都讓給了别人。

在他擔任北大化學系主任期間,為了做好系裡的行政工作,他犧牲自己的科研時間,主動為别人開展教學、科研搭橋鋪路,為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孫承谔的一生低調質樸,很少抛頭露面,卻深受愛戴。

1991年他因病去世,依照遺囑一切從簡,不舉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别儀式,但很多人還是自發趕來為他送行,人群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年輕學生。孫承谔一生淡泊名利、樸實無華,為了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他将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無限熱愛的祖國和人民。

他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培養了衆多的科學家和各種專門人才,為大陸的科學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