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他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尽展才华,在化学研究上做出杰出贡献,在世界物理化学界崭露头角。回国后为实现科学和教育救国的理想,艰苦奋斗,竭尽全力。后半生,他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建设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地投身教学、科研和北大化学系的管理,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他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关爱教职员工和学生,深受大家敬爱。”这段话,描述的是大陆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教育家孙承谔。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半个世纪,为大陆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承谔(1935年)
来源:清华校友网
名扬海外,胸怀家国
孙承谔祖籍山东,1911年出生。他少时聪颖,年少有为,是典型的神童“学霸”,年仅12岁便考上了清华学校。18岁时,孙承谔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就读,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拿到了学士和博士学位,被聘任为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助理,那时他才刚满22岁。
孙承谔在威斯康星大学(1913年)
来源:清华校友网
当时的普林斯顿汇聚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是学者的天堂,学术氛围极其浓郁。孙承谔常去位于数学系的数学物理图书馆查阅资料,那里是学者们喝下午茶、交流思想的地方。
“下午茶的闲聊,引出了许多共同兴趣的跨学科组合,诞生了崭新的交叉学科成果。”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孙承谔的研究视野得以扩充,学术基础也日渐扎实,他对热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光谱学等前沿科学都有所涉猎。对孙承谔影响更深的无疑是他所就职的弗里克化学实验室。在这里,他追随当时最前沿的量子化学先驱者艾林开展研究。
1934年,孙承谔在艾林的指导下用手摇计算机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工作。次年师生二人共同撰写的《均相原子反应的绝对反应速率》一文被发表在美国《化学物理杂志》上。该论文的成果在1976年被美国化学会列为物理化学的百年成就之一,至今仍为各国化学动力学教材及专著所引用。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接触到最前沿而有前景的科学领域,还做出了被大家公认的成果,孙承谔无疑是幸运的。但他并不眷恋已经在美国学术界取得的成果和地位,他心中时时牵挂的还是故乡的土地。1935年,孙承谔毅然告别了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回到了当时山河破碎的祖国。
二度归国,献身化学
归国后的孙承谔来到北京大学任教,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据他的学生,后来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顾德麟回忆说:“他讲课条理清楚、准确认真。善于化繁为简,转难为易。他指导的论文选题精当,对学生循循善诱,亲身帮助。”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孙承谔也跟随学校一起转移到了昆明,并在西南联大继续任教。这一时期,他负责教授“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尽管条件艰苦,他仍然做了物质结构和物性间关系,有机化学反应用活化能计算讨论历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1947年,孙承谔获得了一个赴美从事研究的机会,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光谱理论领域研究。
然而他才刚刚开始研究,国内时局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关心祖国命运的孙承谔婉拒了当时多位美国科学界友人的挽留,于1948年底再度归国,在北京解放前20天回到了北京大学。
此后,孙承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中国化学学科的科研和发展上。他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对叔胺与卤代烷间的缅舒特金反应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证明了有机物基团的诱导效应与化学活性间有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得到当时化学界相当高的评价。
除了每天必备的备课、授课、编讲义,他还被邀请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1953年11月,他成为16人组成的化学所筹委会成员之一,在讨论化学所今后的研究方向时,提出“作为化学界的中心,不应太只看到目前,今天要与明天相结合”的观点。
1956年,他还作为化学领域代表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为了大陆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孙承谔还从事催化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并做出多项成果。70年代末期开始,他往返于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所,通过讲学的方式介绍世界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为了推动大陆化学动力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他还自费再次来到美国,动员留美人才归国,并组织翻译了《化学动力学与历程》一书。
为人师表,舍己为人
孙承谔对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堪称楷模。他发自内心地热爱教书育人,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科技人才视为自己的理想。孙承谔不主张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西南联大时期,他教授的普通化学课业相对轻松,凡是小考及格就可以参加大考。但是平易近人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如果发现学生有学术不端的行为,孙承谔会给予他们最严厉的惩罚。
北京大学化学系1940级毕业生与师长合影,中排左三起为曾昭抡、钱思亮、孙承谔、刘云浦
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孙承谔培养学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这种方式对学生日后的科学研究之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大陆计算化学的奠基人刘若庄院士是孙承谔的研究生。据他回忆,孙承谔曾给了他一个题目,让他尝试用机械求积法计算甲苯的比热。虽然孙承谔自己对这项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求他从文献入手,进行学习和计算。孙承谔为人坦率正直,经常为他人能获取更好的科研条件而积极奔走。
1951年,刚回国的徐光宪、高小霞夫妇生活困难,孙承谔腾出自己的一大间屋子让他们暂住。每当回忆起这桩往事,高小霞仍然心怀感激。为了解决新来教授的住房问题,孙承谔带头让出了自家居住的燕东园小楼,搬到了面积很小且没有厨房的中关园公寓,在这间仅有40多平方米的公寓里一直居住到离世,其间多次换房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
在他担任北大化学系主任期间,为了做好系里的行政工作,他牺牲自己的科研时间,主动为别人开展教学、科研搭桥铺路,为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孙承谔的一生低调质朴,很少抛头露面,却深受爱戴。
1991年他因病去世,依照遗嘱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但很多人还是自发赶来为他送行,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年轻学生。孙承谔一生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为了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限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他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和各种专门人才,为大陆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