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杭州10月25日電 題: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專訪浙江省婦女研究會副會長李濤

作者 王逸飛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随着越來越多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她力量”作為各國乃至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如何在推動各方通力協作中發揮更大作用?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浙江行政學院教授、浙江省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學術委員、浙江省婦女研究會副會長李濤。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從古至今,中國女性的形象發生了哪些變化?不同階段的“她力量”具體是如何表現的?

李濤:在中國的每個曆史階段,女性的貢獻都從未缺失。

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廟堂文化中,男性占據了書寫曆史的主導權,是以在官方文字中女性是被“淹沒”的。但是在百姓的習俗文化中,因為對慈孝的看重,對女性的描寫從未缺位。例如中國神話故事中就有“女娲補天”的傳說。封建社會中的中國女性,更多以勤懇節儉、忍辱負重、順從沉默的形象出現。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女娲補天雕像。金炜 攝

進入20世紀,從辛亥革命開始,中國女性形象随着社會進步、理念變遷亦開始變化——她們不再是被壓迫者,而是追求平等、解放的革命者、改革建設的參與者,她們獨立、擔當、敢于創新、熱情且不知疲倦。戰争年代,許多中國革命女戰士充滿鬥志的昂揚形象,讓西方一些年輕人對中國充滿向往。新中國成立後,“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為億萬人熟知,它的重要發源地正是浙江建德千鶴村。這句話極為傳神道地出了女性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後來也成為全球婦女解放運動中,廣泛被西方革命婦女傳播的名言。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女性基本從傳統禁锢中解放出來,以更自由的身份、更平等的角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論是政府官員、科學家還是企業家、運動員等,各行各業都出現了許多典型女性形象,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尤其是近十年,随着國家實力大幅躍升,當代中國女性自信、自主、敢于夢想、敢于追求的新形象加速樹立,在全球愈發得到認可。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駱雲飛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婦女事業發展與西方走過的路徑有何不同?對世界有何貢獻?

李濤:與西方女性解放運動路徑不同,中國探索出一條獨特的中國女性解放之路。其最大特點是首先在經濟上擺脫貧困,保證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才有實作其他權利的基礎。我認為這是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

去年,中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近1億貧困人口實作脫貧,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标。這一“減貧奇迹”使大量的農村女性從貧困中解放出來。性别平等首先是要實作經濟平等,中國的探索對當下第三世界的女性解放運動,有着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相比于中國先解決女性的經濟獨立而後在發展中完善制度,西方是率先由從制度建構層面發力。當然,這兩條路徑的出發點不同,沒有誰優誰劣之分。

中新社記者:在國家形象樹立、不同文明交往中,女性為何能成為“最溫柔的力量”?

李濤:對任何國家、任何種族而言,女性都是最溫柔、最浪漫的力量,她們真實、包容、富有親和力的特質可以跨越語言、跨越距離。女性形象也是一個國家發展面貌與精神氣質的絕佳展現。

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像去年,中國媒體完成了一位平凡人的對比照:2010年,彜族年輕母親巴木玉布木背着厚重行囊、抱着孩子在江西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畫面被記者拍下,被稱為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去年,媒體在四川大涼山找到了巴木玉布木,她已不需要帶着孩子出去打工,她家已經脫貧、蓋了新房,三個孩子正在讀書,照片中她在陽光下的燦爛笑容與十多年前照片上的疲倦、茫然形成鮮明對比。

對外國朋友而言,了解中國脫貧成果、中國女性的生存狀态,這樣的形象是最直覺、最深入人心的。在樸素的巴木玉布木的臉上,人們可看到中國女性不斷解放、獲得經濟獨立後所産生的精神上的自信。這也正是“最溫柔力量”的獨特作用。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2021年,“春運母親”主人翁巴木玉布木來到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海域,從事海上漁排海參養殖。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新社記者:人們看到,惡意“醜化”女性形象的行為在全球時有出現,您對此如何評價?

李濤:“醜化”女性形象不是一個新問題,其中絕大多數是出于政治目的,作為“配合”政治的一種低級手段。它對全球婦女事業的發展是有損害的,但這阻擋不了世界婦女解放的步伐。

在西方,少數勢力常有“醜化”東方女性形象之舉。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西方少數人對中國還存在“刻闆印象”,對中國女性的印象停留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方小說中,認為中國女性還是被剝奪、被踐踏的弱者形象。二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國際舞台影響力不斷加強,這讓一些勢力很不适應、心态失衡,便強化對中國女性形象的扭曲,屬于有意而為之。

這種背景下,我們要學會如何消解這種“戾氣”。一方面面對挑釁要給予有力回擊,同時也要更加重視女性形象傳播,在全球範圍逐漸改變落後的認知觀念,當然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的“科學島”上,一群女性科研工作者用10多年時間,高效保障了6顆衛星13個光學遙感主載荷的研制、傳遞和發射任務。韓蘇原 攝

中新社記者:在促進全球女性發展,以及讓女性更好助力文化交流方面,東西方如何加強互鑒?

李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婦女與世界各國婦女通過對話交流,友誼不斷加深,合作不斷加大。例如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近年,婦女論壇也在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等架構下舉辦。新時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推動全球婦女事業發展,全球攜手尤其是東西互鑒必然更加重要。

為促進女性發展,中國在教育體系的建設上可适度借鑒西方經驗,探索包括女性大學、女子學院在内的更多有助于女性發展的教育模式。對西方而言,中國在實作女性經濟獨立方面的探索,諸如來料加工、家庭手工業的培育發展等都可作為經驗借鑒。在頂層設計上,中國通過成立專門的婦聯組織,統籌推進婦女權益保護的做法,對西方同樣具有參考意義。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2018年5月,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舉辦的首屆上海合作組織婦女論壇在北京開幕。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互相學習需要在互相交流中實作。我認為,在女性助力東西方交流方面,一方面是雙方需要各自發力,有互學互看、互相欣賞的心态;一方面要形成合力,進一步促進國家間女性組織、女性團體的交流。現在國際上有大量行業性、專業化的交流互訪,但以女性為主體的對話尤其是民間對話還不夠多。例如東西方女藝術家、女科學家、女留學生都可以增加接觸。此外,圍繞女性整體能力提升、進一步推進社會各領域性别平等、反對家暴等全球共性問題,東西方也有廣闊的交流合作空間。

千百年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一直在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中前行,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女性完全可以在東西方增進了解與互信中發揮更大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 | 李濤:東西方交流中“最溫柔的力量”為何是“她”?

李濤,浙江行政學院教授、浙江省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學術委員、浙江省婦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台灣政治大學、羅馬第二大學通路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國家博士後基金、教育部等課題十餘項,出版學術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