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在科技發展上的最大差別,就是前蘇聯的科技研發始終要靠國家力量推着走,而美國的科技則是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牽引下自由生長的。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衆号:吳曉波頻道)
今天美國對中國打壓最狠的一個領域是什麼?晶片。
不久前的10月7日,美國對中國實施了新一輪的晶片出口管制措施,把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拉進了黑名單,以限制中國擷取半導體核心技術的能力。是以現在對于中國的半導體産業來說,無疑是個特别艱難的時刻。
封堵、打壓其他國家的科技産業,這是美國的一貫做法。上個世紀美蘇冷戰期間,美國也曾經用同樣的手段遏制前蘇聯半導體行業的發展,結果前蘇聯全面潰敗。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當年美蘇“晶片冷戰”的曆史,看看中國能從這段曆史中找到怎樣的前車之鑒,獲得哪些啟示。
大家知道,冷戰之初,前蘇聯的科技實力并不遜于美國。前蘇聯先于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還把加加林率先送上了太空。在半導體領域,美蘇前後腳造出了使用數千個電子管的通用計算機,随後幾乎同時發明了半導體,是以二者最初也不相上下。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
除此以外,前蘇聯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高層也對半導體産業相當重視,要錢給錢、要人出人,舉全國之力集中發展。
看起來天時地利人和,結果卻讓人意外,前蘇聯的半導體産業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失敗到什麼地步呢?
舉個例子,到了冷戰後期,美日等國連已經廣泛普及的民用遊戲機的制造技術都不肯轉讓給前蘇聯。為什麼?因為前蘇聯自己造不出精密的晶片來比對它的先進武器,隻好想辦法去摳美日生産的電子裝置裡的晶片,然後反向研發一下,弄個改裝版安到自己的飛彈或者其它武器上面去。
那麼你肯定想問了,冷戰之初前蘇聯的半導體産業起步條件那麼好,蘇聯人又挺努力的,為什麼到了冷戰末期,會被美國徹底甩到身後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說回美蘇差距最初開始拉大的時刻——1950年代。
當時,美蘇兩國都剛剛發明了半導體,緊接着它們面對同一個問題——電子元件現在有了兩大技術路線,一個是電子管,另一個是半導體,應該選擇哪條路來發展半導體技術呢?
按理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明顯——半導體比電子管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也低,效率明顯高于笨拙的電子管。
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的複制品
但當時前蘇聯的高層關注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發生核戰争,半導體在核爆産生的電子脈沖前完全沒有招架之力,而電子管卻能夠抵抗這種沖擊。基于這個原因,前蘇聯決策層決定集中力量搞電子管小型化。
其實,當時有很多的科學家心裡明白,電子管已經過時,再怎麼發展也翻不出花來,半導體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搞電子管小型化,隻是在往死胡同裡鑽。
但是,沒有人把心裡所想說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在整個1950年代,前蘇聯都在大力發展電子管産業,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和勞工要靠這個産業來養家糊口。
如果這個時候你說,“電子管已經過時,應該搞半導體”,就意味着這些人都可能丢掉飯碗,你自己可能也是其中一員。手裡已經端着鐵飯碗了,何必呢?就這樣,前蘇聯繼續往死胡同裡奔。
再來看美國這邊。其實當時,美國的很多科研人員也想堅持發展電子管,畢竟他們也有和蘇聯人一樣的心思。但無論是他們,還是美國政府,在“發展電子管還是半導體”這個問題上,都說了不算。
誰說了算呢?
市場。
美蘇在科技發展上的最大差別,就是前蘇聯的科技研發始終要靠國家力量推着走,而美國的科技則是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牽引下自由生長的。
美國的消費者才不會想“如果爆發核大戰,半導體用不用得了”,他們隻會考慮,電子管和半導體,哪個更輕便、更好用。答案顯然是後者。
用半導體造出的收音機等電子産品在美國大受追捧,這反過來刺激了研發,越來越多的企業緻力于半導體的研究。而在激烈的商業競争下,産業也不斷得到疊代和革新。到了1960年代,美國已經在戰鬥機等武器上使用了先進的內建電路。
1960年代美國生産的半導體收音機
前蘇聯到這個時候才如夢方醒:美國的科技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了?于是當時的上司人下了死指令:電子産業火速轉向,動員一切力量,必須在十年内趕上美國。
你會想,這下總可以了吧?
結果,一切的努力全部徒勞無功。
首先,半導體産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高技術産業,需要長時間、高強度的持續投入,才可能出成果,這種技術上的客觀差距沒法很快被填補。為了快速完成上級的任務,很多前蘇聯科學家選擇直接仿造、剽竊美國人的設計。
緊接着,蘇聯人發現這些仿造出來的晶片無處可去——美國的晶片造出來,可以安裝到對應的電腦、電視等消費品上,群眾會買單;而前蘇聯仿制出一塊晶片,卻找不到對應的應用場景,沒有市場,沒法賣錢,結果整個産業的運轉隻能靠政府輸血。
聽到這裡你明白了,導緻前蘇聯在與美國的晶片競賽中潰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兩個字——“市場”。因為沒有市場,前蘇聯的半導體産業在最初的分岔路口就選錯了方向,即便之後艱難轉向,也無法自主、蓬勃地生長,再多的輸血也是白費。
說完前蘇聯,我們來反觀一下中國的處境。近年美國打壓中國半導體産業的手段層出不窮,中美間的晶片競争越來越激烈:
從中芯國際、華為等企業連遭打壓,到今年8月美國頒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補貼和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各國晶片産業轉移到美國,同時限制接受美方補貼和優惠政策的公司在中國投資),再到10月把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和其他團體列入所謂“未經核實的名單(UVL)”,甚至要求那些在中國半導體相關産業工作的美籍或持美國綠卡人士在工作和國籍之間二選一……
美國下了死手。
美國商務部采取的新出口管制措施
今天中國大陸晶片企業主要生産制程在28nm以上的晶片,個别企業比如中芯國際的技術已經達到了14nm,但是精度更高的晶片,我們還沒有成熟技術。作為比較,三星等企業已經有能力量産3nm晶片。
如果造不出這些更精密的晶片,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手機、醫療器材等等産品,都要被人卡脖子。
我們怎麼辦呢?
我上周參加了一個研讨會,一堆專家坐在一起,讨論我們怎麼突破美國對晶片産業的封鎖。讨論來讨論去,最後專家得出的結論是兩個:第一個結論,自強不息,發動全中國的晶片公司,想盡辦法自己造。這個結論是當然的,也是中國一直在做的,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能造出來當然最好。
但還是要多嘴一句,前蘇聯當年也非常努力,也調動了非常多的資源,但最終失敗。它在警示我們,在被封鎖、打壓最狠的時刻,我們越是要開放;在競争最緊張、決策最關鍵的時刻,我們越要相信市場、尊重市場、發揮市場的作用,不在關鍵的選擇或行動上出錯。
第二個結論,靜待美國牽頭的晶片聯盟内部“囚徒困境”現象的發生。
什麼意思?
今天美國動員了全球的晶片龍頭企業,胡蘿蔔加大棒,逼它們擁抱美國,和中國脫鈎,效果的确立竿見影,中國感受到非常大的壓力。
目前全球前十大晶片工廠中,營收排第一是中國台灣的台積電,第二名是南韓的三星,第三名是中國台灣的聯華電子,美國的格芯排在第四,中芯國際排在第五。前十名中,美國隻占3家。另外,全球生産光刻機最牛的廠家是荷蘭的阿斯麥。
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排名
這些企業迫于美國的壓力,不敢和中國大陸做生意。但是有一個事實,中國今天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也是晶片技術和裝置的最大需求國,中國市場需要全球的晶片企業,而全球的晶片企業肯定也需要中國市場。
對晶片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商業利益,最常玩的是市場博弈。雖然表面上處在美國的限制下,但私底下都打着各自的算盤。
是以美國試圖組建的“晶片聯盟”不可能是鐵闆一塊,它的内部必定會出現分化和裂痕。就像處在囚徒困境中的囚徒為了減輕刑罰而選擇彼此背叛、互相揭發一樣,晶片企業最在乎的是自身利益,美國要逼迫它們始終與自己合作,而放棄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将會非常困難。
這是市場隐秘力量的又一例證。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每個企業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始終在引導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去。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試圖組建“晶片聯盟”封堵中國,已經是在和市場作對了。
是以專家得出的結論叫“靜待囚徒困境現象的發生”,就是因為中國在做的是順應市場規則的事情,而美國已經是在逆天而行了。
從美蘇間的晶片冷戰說到今天中美之間的競争,洋洋灑灑一大堆,我想最後總結起來無非是四個字——“尊重市場”。
尊重市場,去自強不息地做研發;尊重市場,去擴大開放做生意;尊重市場,守機待時,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今天這篇文章改編自《每天聽見吳曉波》的音頻。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今天的中國是不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筆下的“M型社會”?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他認為目前中國不是“M型社會”的三個理由。
金融服務的是人類的潛在欲望和潛能,它為構成我們一生中日複一日的各種活動提供資助,這些目标明确的活動本身都具有美感。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羅伯特·席勒的《金融與好的社會》。
和農業、工業以及資訊時代相比,在生物經濟時代,推動變革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生物經濟時代到來所帶來的影響。
英國是怎樣從“日不落帝國”一步步衰落的?
本期音頻,吳老師講了講英國的衰落曆史。
加入《每天聽見吳曉波》
每天5分鐘,跟着吳老師一起學習
幫你提升商業認知、建構财商思維
音頻策劃 | 畢冉
音頻營運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