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緬甸是一個有着衆多民族的國家,在其曆史中,蒲甘王朝是其中一個國力相對強盛,社會繁榮的朝代。阿奴律陀在位期間,建立起了緬甸曆史中首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宋史》表示,“ 今蒲甘,乃大國,不可下視附庸小國。”那麼,強盛的蒲甘王朝後來是怎麼從興盛走向滅亡的?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先來講蒲甘王朝的繁榮。“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地理、曆史還有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促成了蒲甘王朝的建立。蒲甘王朝是由蒲甘等諸多小國家發展而來的。公元850年,緬族人于緬甸中部建立了蒲甘城,且以蒲甘城為中心,建立起了他們的政權。

從地理位置方面去看,蒲甘處在緬甸的中部,緬甸的母親河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蒲甘一帶是緬甸最大的民族——緬族的聚居之地。蒲甘的北部是撣族,那時候在封建土司統治之下;南部的話是緬甸孟族的集居地,孟族屬于緬甸中最為古老的民族,其跟東南半島的高棉族有着密切的往來;西部沿海地區的話是經濟相對發達的若開族。蒲甘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占據了緬甸的樞紐位置。不但有利于緬族的團結,而且還利于緬甸東西南北各大民族之間的聯系。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再從曆史淵源方面看。大陸唐代的時候将蒲甘一帶地區叫做骠國,在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毗訖羅摩王朝統治的時候,骠國非常強盛,有着十八個屬國,二百九十八個部落以及九個城鎮。而且他們的文化也很繁榮,擅長石刻以及镂刻,到了很高的水準。骠國也十分喜歡音樂,他們的樂團還數次至長安進行演出。唐朝的文人還有詩人們也譜寫了多篇詩歌去記錄對于骠國樂的深刻印象。像是詩人白居易便于《骠國樂》當中寫道:“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鬥薮龍蛇動。”

盡管在蒲甘王朝建立的時候,骠國已經成為了曆史,不過骠族人給緬族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這給蒲甘文化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蒲甘那規模宏大的塔窟寺廟,便是得益于骠國的藝術工匠們所流傳下來的精湛建築工藝。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接着從經濟基礎方面看。農業屬于古代緬甸的經濟命脈。蒲甘地區的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當時被稱為“大澤之鄉”,非常适合發展農業。從蒲甘時期的碑銘看,蒲甘附近地區當時已種植水稻、水稻、高粱、豆類、冬瓜、茄子、胡椒、葡萄、甘蔗、槟榔等61種農作物,農業生産已具有相當的發展水準。曆史上緬族先民經曆過數次的大遷徙,最後在公元650年的時候于曼德勒南三十公裡的叫栖一帶定居,而那裡屬于緬甸著名的産米區。

不過,緬甸中部平原則是經常會出現幹旱的困擾。随着阿奴律陀(1044-1078年在位)的即位,其相繼開鑿了7條灌溉水渠,還重修了各種大小舊有水利設施,組成了由灌渠、水庫、水塘等組成的灌溉網絡體系。多種水利設施的興建,令蒲甘的農業生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也給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給建立強大的軍隊奠定了基礎,給之後阿奴律陀發動統一緬甸的戰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在公元三世紀的時候,佛教傳入了緬甸南部地區。待到公元五世紀之時,大乘佛教傳入了蒲甘。從蒲甘王朝開始,上座部佛教慢慢地變成了緬甸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阿奴律陀以發動宗教戰争的方式統一了緬甸,且還大力倡導佛教,将之定作緬甸的國教。根據碑銘還有考古資料的顯示,在蒲甘王朝的時候,佛教便發展到了頂峰,現如今的蒲甘也還是留存有數千座的著名佛塔。

在蒲甘王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光是在首都周圍五十平方公裡左右的地方,便建造了多達四千多座寺廟。而佛教的興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蒲甘建築業以及雕刻業的繁榮。蒲甘時期,有大批的漆匠、石匠、陶匠、木匠,專門從事佛塔以及寺廟的修建工作,出現了緬甸特有的寺院經濟。是以,寺廟經濟在最初促進了蒲甘工商業的發展跟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再講講蒲甘王朝的衰亡。自十二世紀起,蒲甘王朝便開始逐漸衰弱,最後被撣族所取代。而蒲甘王朝的之是以會衰敗,分成内部原因跟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便是外族的入侵。蒲甘王朝末期的時候,周邊的孟族、撣族還有若開族等一些民族的實力逐漸增強,其發展的勢力也是日益壯大,跟蒲甘王朝之間的沖突也是不斷加重。而且在大陸元朝的時候,忽必烈曾數次派遣使者去蒲甘國招降,但未果。一二八七年,元兵從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國後來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元朝征緬錄》當中的記載:雲南省請今秋進讨,奉旨 “不聽,” 既而雲南王與諸王進征。至蒲甘,喪師七千餘,始平定,歲貢方物。随後,蒲甘出現了分裂,孟族于南部建立了勃固王國,撣族于緬甸東部建立了阿瓦王國。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内部原因便是蒲甘大建佛塔,造成勞民傷财。因為佛教的興盛,蒲甘的君王便開始大建佛塔,令蒲甘的經濟逐漸衰退。在蒲甘時期,土地一部分是由國王進行直接管理,還有一部分則是賞賜給貴族以及寺廟,而這使得寺廟的土地超過了國王的土地。

佛教的發展以及傳播,的确令蒲甘王朝的宗教得到了統一;但同時,其弊端也顯露了出來。一方面,有大量的人都選擇削發為僧,寺院土地不給國家繳租稅,且寺院的土地還占用了大量國家的土地以及勞動力。蒲甘的皇室還不惜斥巨資,招募大批的農民服役去修建佛塔,引起了農田的荒蕪,國家的經濟基礎由此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就像是那時候緬甸的民謠所述:“寶塔建成,國化灰塵。”另外,蒲甘的農民每一年都需要給當地的諸侯繳納地租,奉獻各種貢品(珠寶、棉花、棉布等等),令農民們不堪壓迫,紛紛起義,去反抗皇室的暴政。

緬甸曆史中,曾經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最終是怎麼走向衰亡的?

且皇室的生活非常地窮奢極欲,蒲甘王朝的最後一代國王那羅梯诃波帝王的碑銘:“那羅梯诃波帝王......為三千六百萬勝兵之最高統 帥,日吞咖喱三百尊,欲達涅盤,愛建此塔,内置金銀之像五十一尊,倉羅王妃、大臣、命婦之屬,并 于佛曆636年二月月盈之時,以純銀橋達摩佛像供于衆像之上,像高一尺,自宮至塔,沿途以席鋪地,先用竹席,繼鋪草席,覆寫以白布,長各二十八尺,道中遍豎旗幟,每尺各一,大典舉行時,王子、公主與諸侯等鹹投珠寶于像中。”因為勞動人民擔負沉重的苛捐雜稅,且蒲甘王國大興土木,廣建佛塔,令蒲甘的社會沖突逐漸加劇,國力也愈來愈衰弱。

總之,蒲甘王朝在後期的時候,因為統治者大修佛塔而荒廢生産,加上階級沖突以及民族沖突的不斷加劇,最後在外族的入侵下滅亡。

文章:克欽獨立軍是怎樣的存在?反對緬甸的急先鋒,令緬甸頭疼不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