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資訊化知識
1、資訊的概念
①資訊是可以被量化的,資訊和資料的差別:
資料是資訊的
載體和表現形式,資訊是加工處理後的資料。
創始人維納認為:
資訊就是資訊,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第
一次把資訊與物質和能量相提并論。
③資訊的奠基者香農認為:
資訊就是用來消除不确定東西。
④認識論和本體論是相通并可以互相轉化的,共同的核心是:
事物運動的狀态和狀态變化的方式。
2、資訊的傳輸模型
①信源:産生資訊的實體。
②信宿:資訊的歸宿和接收者。
③信道:傳輸資訊的通道。
④編碼器:所有變換信号的裝置。
⑤譯碼器:是編碼器的逆變換裝置。
⑥噪聲:可以了解為幹擾。
資訊是有價值的一種客觀存在,資訊的傳輸技術是資訊技術的核心。
3、資訊的品質屬性:
資訊具有價值,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資訊的品質,是以,資訊具有一定的品質屬性。
資訊的品質屬性包括:①精确性②完整性③可靠
性④及時性⑤經濟性⑥可驗證性⑦安全性
4、資訊系統的特點
①目的性:都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
②可嵌套性:可包含若幹子系統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
③穩定性:受規則的限制,可以預見、被預測,後果可以預估的。
④開放性:系統可通路性,可以被外部環境識别。
⑤脆弱性:系統可能喪失、功能、秩序的特性
⑥健壯性:系統具有能夠抵禦非預期狀态的特性。
5、資訊系統的定義
①硬體:由執行輸入、處理和輸出行為計算的機裝置組成,
輸入包括鍵盤,自動掃描裝置.語言識别裝置等。
②軟體:由管理計算機運作的程式構成。包括裝置驅動程式、
系統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中間件、應用軟體等
③資料庫:經過機構化、規範化組織後的事實和資訊的集合。
是資訊系統中最有價值和最重要角部分之一。
資訊系統是一種以處理資訊為目的專門的系統類型。
6、資訊化的基本内涵
核心: 全體社會成員。
時域:長期的過程。
空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的一切領域。
手段:現代社會技術和先進的社會生産工具。 途徑: 建立資訊時代的社會生産力,推動社會關系和上層建 築的改革。
目标:使國家綜合實力、社會的文明素質和人民的生活品質 全面提升。
8、國家資訊化運作體系 兩網:政府内網和政府外網。 一站:政府門戶網站。
四庫:人口、法人機關、空間地理和自然資源、宏觀經濟等 四個基礎資料庫。
十二金: 以“金”字冠名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
9、電子政務的概念:
是政府機構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
科學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實作政府組織機構和工作流程
的重組優化、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制約,組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
電子政務模型
①政府部分内部利用先進網絡資訊技術實作辦公自動化、管理資訊化、決策科學化;
②政府部門與社會名界利用網絡資訊平台充分資訊共享服務、加強群衆監督、提高辦事效率及促進政務公開。
10、電子政務内容
①政府間的電子政務 (G2G)
②政府對企業的電子政務 ·(G2B)
③ 政府對公衆的電子政務 ·(G2C)
④政府對公務員(G2E)
政府部門的内部網絡除支援政府内部業務以外,更是 電子政務網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