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化創新的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 | 數智前瞻·數智化十問

作者:36氪

數字經濟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趨勢,大陸數字經濟規模也從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無疑,數字化的步伐已勢不可擋。

與此相對的,是中國企業數字化的進展絕對稱不上平順。有人說,業界缺少具有普适性的數字化範式經驗與操作标準;有人認為,數字化缺少足夠的重視、預算、資源與人才;甚至有人猜想,中國缺少數字化創新的産業基礎……

如何定義成功的數字化甚至數智化、誰應該為數智化創新負責、數智化創新的預算從哪裡來、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升數字化轉型的效率與成功率?……這些問題我們與行業人士一樣好奇。

是以,我們36氪數字時氪團隊(微信号:digital36kr) 正式啟動了《數智前瞻. 數智化十問》這個系列。我們邀約了行業内長期關注數智化創新的創業者、投資人、從業者,與我們一起探讨這些當下數智化創新領域的熱點問題。

本期是我們《數智前瞻. 數智化十問》的第十一期内容。我們邀請了StartDT奇點雲首席資料科學家張溪夢。

奇點雲成立于2016年12月,是獨立第三方的資料科技服務商,專注于用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企業商業能力。2022年4月,奇點雲并購GrowingIO,重組為StartDT資料科技集團,為客戶提供「資料雲+分析雲」的數智産品與服務。至今,StartDT已服務1500+客戶,覆寫泛零售、制造、金融、政府及公共服務組織等行業。

GrowingIO創始人張溪夢,踐行資料驅動增長20餘年,曾就職于eBay和LinkedIn。2013年,Data Science Central評選其為「世界前十位前沿資料科學家」。2015年5月,回國創立GrowingIO,緻力于幫助企業提升資料驅動能力,實作增長。伴随奇點雲與GrowingIO并購重組,張溪夢出任StartDT首席資料科學家。

在采訪過程中,張溪夢對36氪講述了他基于衆多數字化項目所得的觀察。他認為,

• 數字化最關鍵的是企業内部有團隊、有能力,把資料在企業經營、日常工作中持續用起來。在這個層面,組建團隊、培養企業自己的人才,會天然優于外采。

• 從IT預算裡拿出一部分做數字化建設,這種做法往往不足以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

• 好的企業,多個部門、各級員工都會為數字化創新負責。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個方向都要發生數字化創新。

以下是專訪部分(經36氪編輯):

從IT預算裡拿出一部分做數字化建設,這種做法往往不足以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

36氪:企業應該以什麼比例去設計數智化的預算投入?

張溪夢:企業數字化投入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其商業模式與數字化的關聯度」,商業模式決定了你在數字化上要投入多大的資源。例如,網際網路公司、科技型公司,在數字化上投入的預算比重通常遠高于傳統企業,因為這類企業的營收、利潤就來自于數字化的産品和服務,來自資料。

我們今天講數字化轉型,大多數情況讨論的是偏傳統的企業。這一類企業商業模式對數字化沒有強依賴,比例自然就會相對偏低。從現狀上來看,國内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預算通常約為3%。

企業拟定數字化預算,取決于企業的數字化規劃是着眼短期還是中長期,衡量預期時間段内的投入産出比。例如,隻是想解決單點的、小而輕的問題,那麼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如果想對企業進行整體的數字化轉型,包括涉及到長期資料能力的建設,投入的絕對值必然高許多。(談絕對值,是因為有一些企業本身業務體量大,不需要拿出很大比例的預算,也能夠推動數字化。)

數字化建設的預算不僅要覆寫軟硬體采購,也要用于支援内部團隊建設、外部專業能力引入等等。外部專業能力指咨詢顧問、營運「帶教」等,前者幫助企業找到數字化轉型的方向,為實踐指路、避坑,後者則幫助企業員工掌握數字化的方式方法,在場景中以資料驅動營運,并内化為企業自身的能力。對内,則涉及流程再造、組織重塑、人才引入等等,都需要各方共同的投入和支援。

是以,從IT預算裡拿出一部分做數字化建設,這種做法往往不足以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态是需求驅動,總部及各業務部門向DT部門提需求,提供預算,DT部門則負責統籌規劃、消耗預算、解決問題。

消耗預算也有「門道」。尤其是對于預算比較受限的企業,可以采用「資料驅動增長」的方法,小幅試錯,快速疊代,看到一個可見的結果後再确定下階段的投入,能夠規避「一次性高投入而産出不如預期」的風險,這樣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節奏是比較健康的。

36氪:企業數字化應該自研還是外購?

張溪夢:自研和外購都需要。(如果企業有非常完備的自研能力,那它的數字化水準已不在「轉型」的讨論範圍内了。)

對于絕大多數沒有高精尖研發團隊的公司而言,完全自研是「事倍功半」的。且不談資料平台這類大型産品的研發難度,資料科技在高速發展,業務和市場環境也在快速變化,可能還沒研發出一款足夠易用的資料産品,就已經跟不上企業自身業務需求了。

軟體是一種思想,一種管理的方法。成熟的軟體沉澱了很多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最佳實踐(無論是業務層還是技術層)。依托軟體,能幫助企業少走很多彎路。是以,當企業想獲得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新的能力時,可以考慮引入外部廠商來加速自己的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企業來說是比較有效率的選擇。

但數字化并不是能完全「外采」的。我認為未來數字化能力應該成為企業的基本功。

通常來說,外采的軟體廠商隻能提供工具和傳遞實施,咨詢服務商提供方法論的指引,而數字化最關鍵的是企業内部有團隊、有能力,把資料在企業經營、日常工作中持續用起來。在這個層面,組建團隊、培養企業自己的人才,會天然優于外采。

是以内外結合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可以根據企業經營的需要、數字化階段來衡量。

36氪:企業數字化是否必須以資訊化為基礎?

張溪夢:從曆史發展來看,基本是「資訊化—線上化—數字化」的演進路徑。

· 資訊化伴随着PC(個人電腦)普及而開始普及,例如企業建了ERP,開始管自己的貨(進銷存);

· 線上化對應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階段,例如24小時開放的電商平台,又如員工合同不再是掃描存儲在HR電腦本地,而可以線上簽約,并通過OA系統對人員狀态進行實時管理;

· 數字化階段,則指用資料真實地反映業務流程,依托資料來了解業務、賦能業務,進行科學的分析、洞察、輔助決策,進而優化供應鍊、商品管理、業财、組織等各個環節,依托數字化的手段來放大價值點。例如我們最為熟悉的使用者增長、使用者精細化營運,就依賴數字化來進行。據悉,有70%的企業都數字化預算花在了增長相關的子產品,這也是企業轉型路上相對好入手的。

· 其實接下來還有一個階段,「智能化」,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探索了,讓機器去完成過于複雜、突破人腦極限的計算,譬如「智能推薦」、「智能決策」、「智能調貨」等等,将經驗和規律沉澱到算法裡,通過資料智能放大千萬倍,拉動增長飛輪。

是以如果企業沒做資訊化,那離數字化還是有一段距離。

線上化是數字化的基礎環節,如果隻是做了電商,可以通過線上交易商品,但沒有任何的資料行為,也不能完全稱為數字化。

數字化創新的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 | 數智前瞻·數智化十問

數字化四階段

在一家企業内,同時做資訊化、線上化和數字化的情況确實有可能出現,不同條線通常有不同的節奏。但項目同時進行,要求上司者有較強的戰略統籌能力,能對不同進度的項目進行整體規劃,并能較早地把資料相關的要求植入到線上化建設中,利于後期數字化治理提效。

數字化轉型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個方向都要發生創新。

36氪:誰應該為企業的數字化創新負責?

張溪夢:好的企業,多個部門、各級員工都會為數字化創新負責。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個方向都要發生創新。

為什麼說「非中心化」?

因為許多業務線都有着巨大的數字化創新機會,而各條線往往最了解自身業務、最能挖掘需求。以我曾經工作的一家甲方企業為例,當時資料用得好的幾個部門,并不是老闆「拍」下來的,而是他們自己提出需求并推動落地的。

如果隻把創新的要求放在個别部門或個别崗位(例如CDO)上,一方面會對企業的數字化程序産生阻礙,讓創新受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員工能力成長,創造力受限,止步于執行。

當然,「非中心化創新」這件事需要一把手的支援,并有一個中心化的組織(例如CDO或資料科學家帶領的資料創新部門)将這些創新收斂起來,沉澱為可複用的能力(例如軟體工具),避免重複造輪子。

36氪:CIO和CDO有哪些不同?

張溪夢:CIO(首席資訊官)這個崗位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伴随企業資訊化的普及,在中國至少有20年。

CDO(首席資料官)則比較新。2012年,陸兆禧出任了阿裡巴巴集團的CDO,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美國一家機構的調查顯示,2012年,受訪企業中有12%的企業設定了CDO這個崗位,而到了2021年,有CDO的企業已經占比65%。目前我們國内企業設CDO的比例還相對較低,從現狀上看,有些企業會讓CIO、CMO承擔一部分CDO的職責,這主要與企業的數字化程序及其商業模式相關。

我們說IT時代正在走向DT時代,但不意味着CIO的職業通道要走向CDO。在企業中,CIO與CDO應該是2個職能,雙方協同配合:

CIO負責一家公司的IT建設、資訊化,讓公司流程能通過IT跑通、跑完善。從背景上看,大部分CIO此前在技術部門裡任職,充分了解各類型的IT系統和軟體(例如ERP、CRM、費控系統等),具備一定的研發、運維等知識,對供應商也有很強的管理能力。

CDO則要從資料視角,建立公司資料戰略,依托資料優化企業對内對外的營運。他們可能出身資料科學家,也可能有管理咨詢或統計學的背景,他們需要具備資料及相關技術(例如大資料平台、商業智能、算法模型等)的專業了解和實踐經驗,有複雜項目的管理能力,并對商業有認知,能以資料的能力支撐業務發展,産生價值。

首先選擇「明星項目」來投入,它的效果就相對能脫穎而出,被大家認知到「成功」。

36氪:如何評價當下中國企業的數字化進展?

張溪夢:其實很多企業已經取得進展了,例如在使用者營運層面,依托數字化的手段優化使用者體驗,進而提升留存及轉化;又如在供應鍊和商品層面,完成線上線下一盤貨,借助模型實作自動化的調補貨,大幅降低了物流費用。

哪怕是最基本的打通資料孤島,建立統一的名額體系,各部門對同一名額有了同樣的了解,而不再依賴人工在各部門手動對資料、拉表格,把枯燥乏味還容易出錯的大量時間節約下來,就是很大的進展。

感覺上覺得成功案例少,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短期内得到巨大回報」這樣的案例不多。

國内傳統企業的數字化剛剛起步,有些業務線可能還處于線上化的階段,我們對「成功」的要求不能「一步登天」。我們對數字化應有合理的期待,就像資訊化、線上化的建設一樣,數字化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如果希望借助數字化轉型快速孕育出新的業務,那也不太現實。希望大家能給數字化一定的耐心。

其二,企業數字化有它自己的方法,沒有找對路徑确實不容易成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會分享一些「避坑」的方法和行業成功案例。

例如,盲目一窩蜂上項目,找來最頂級的技術和産品,結果企業内組織流程有很多不适應,這就好比買了一艘航空母艦,停在公司門口的小河邊,最後隻能「爛尾」。這種情況有廠商造勢吹風的影響,也可能有企業追熱點的原因。

此外,在不同行業、場景,往往有着不同類型的「明星項目」。例如,品牌商近年在資料營銷領域有比較多的成功案例(DTC、私域等等),汽車行業則在供應鍊的數字化轉型有較多成功案例。企業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選擇「明星項目」來投入,它的效果就會相對能脫穎而出,被大家認知到「成功」。

36氪:如何評價數科公司模式?

張溪夢:數科公司通常是較大的集團企業(例如金融企業、央企等等)會考慮設立。一方面,組織更獨立,更有利于培養企業自有的資料人才;另一方面,希望把自己的數字化能力外化,賦能給産業鍊上下遊或同類型企業夥伴。

目前确實沒有看到數科公司能力外化特别成功的商業案例,原因或有以下3個方面:

1. 企業在選擇服務商時,往往希望服務商及時響應、面面俱到,能滿足更細節的需求。而一家中心化的數科公司,已需要服務其母集團多條業務線,對外的響應速度會相對不足;

2. 數科公司在組織上相對獨立,可能與業務單元關聯較少,就較難從業務上做出價值;

3. 從母公司孵化出數科公司,如果想服務同行業的企業,天然受限(友商不願采購同行的服務);如果想跨行業服務,能力象限則可能不足以覆寫。

通常來說,企業能擁有一個中心化的資料團隊,深入企業各環節持續推動數字化建設,就已經很不容易。是以集團企業是否要設立自己的數科公司來外化能力,是值得審慎評估的。

36氪:經濟寒冬,對數字化廠商有哪些影響?

張溪夢:2020年以來,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購物習慣、社交習慣)、企業的管理與協作方式及政府機關的服務方式,都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線上化」。

線上化沉澱下資料,給數字化帶來了大量機會。是以我們可以看到2020-2022年,數字化發展有一種「反周期」的擡頭。

此外,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更推動企業去尋找「确定性」,需要數字化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護。這種「确定性」的需求今年在供應鍊領域尤為顯著。

回到企業服務這個層面,寒冬之下,數字化預算降低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不僅僅是數字化,各方面的成本支出都在控制,這是企業非常合理的管理行為。

但我們的客戶即使在「經濟寒冬」,也非常堅決地在做數字化建設。一方面,數字化是剛需,轉型已經迫在眉睫,應對未來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經濟都有周期,它并不是持續下行的,從企業經營的角度我們可以有優先級地推動數字化項目,把預算先花在刀刃上,修煉内功,為未來的市場競争做準備。

36氪:您怎麼看待中國的數字化未來?

張溪夢:我覺得可以稱2023為「資料年」。

正如前面談到的,疫情影響下,2020年開始,很多企業或被動或主動地開啟了「線上化」。線上化到一定程度後,要把其紅利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要數字化。

2023年,企業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料,包括資料治理、資料分析、資料應用在内的資料相關需求将持續增加,甚至爆發。

從市場大環境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整體都趨于理性,也就更需要資料來支撐決策。例如在營運上,最起碼要知道效果如何,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如何優化提升,又如用資料(而非依托人工)直接進行營銷、營運、精細化服務,這些都是很紮實的需求。同時,也将出現資料技術上的挑戰,譬如在存算上,海量的複雜資料怎樣更劃算地存下來、更高效地計算。

此外,伴随着資料相關需求爆發,資料領域的人才缺口也會愈發明顯。這樣的人才不僅将來自學校,也會來自企業,培育自客戶自身。作為資料科技的服務商,我認為我們有傳播專業知識與經驗、培養DT領域人才的責任。

最後補充談談下個階段「智能化」。以海量資料為基礎,再往後幾年,對資料智能的強需求将規模化湧現出來。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實踐了,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模型等深入挖掘資料價值,探索創新性的「化學反應」。而全面走向智能化,中國企業可能還需要三到五年。

招募

為剖析中國數字化轉型現狀,36氪數字時氪團隊(微信号:digital36kr) 正式啟動了《數智前瞻. 數智化十問》系列。如果您是行業内長期關注數智化創新的創業者、投資人、從業者,歡迎來稿與我們一起探讨以下十個當下數智化創新領域的熱點問題(掃碼檢視詳細問題)。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數字化創新的最佳狀态是非中心化 | 數智前瞻·數智化十問

數字化十問問題大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