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終于準許了《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簡稱“晶片法案”)。該法案決定,未來五年,将注入總額達280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推動美國晶片産業的發展。據報道,該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援,為企業提供價值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制造晶片;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援,重點放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按理說,一個國家用産業政策發展前沿科技并不為過。但按照該法案規定:在中國或其他潛在“不友好國家”建設或擴建先進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同時在美建廠,那這家公司将不會獲得“晶片法案”承諾的補貼。如果再結合當下美國正在極力推動并主導的所謂“晶片四方聯盟”(美國、南韓、日本、中國台灣),全世界都明白:美國試圖建立“完全由自己絕對控制的晶片霸權”,且其中最為核心的對手就是中國。
美國真能幹成這件事?是不是有了補貼,有了優惠稅收,全世界的晶片等科技産業就會蜂擁美國本土?說實話,美國真有點老了,腦子恐怕也進水嚴重。
第一,要說對晶片行業的補貼和稅收優惠,隻有美國能幹?其他國家會不會幹?第二,如果所謂“不友好國家”全部拒絕、或盡量減少美國本土晶片進口,進而全力發展自己的晶片技術,那美國本土以極高代價研制的晶片,去哪找尋足夠的市場以覆寫投資成本?第三,迫使科技走向分化,而這對未來高技術的進步會帶來何等嚴重的沖擊。
實際上,當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哪怕是一個極小的細分領域,可能就需要動辄萬億規模的投資,成本之高,史所罕見。是以,最便宜、也是最合理的發展方式,必須是全球組合。首先,各具不同優勢的國家,立足本國優勢進行一部分細分領域的研發,然後把所有最優勢組合起來,構成最低開發成本;其次,為産品提供全球統一大市場,這才能以巨大的産能和市場,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成本;第三,巨大的市場銷售和利潤才能覆寫巨額的投資成本。
但是,美國悖逆潮流,對抗規律,“搞一口大鍋去炒一碟小菜”,而這碟小菜是否能夠覆寫打造大鍋的本錢?恐怕全世界晶片企業都必須考慮這個問題。或許正因如此,被美國政府多次脅迫去美國建廠的台積電,一直躲躲閃閃,心存顧慮。最近,難事又輪到南韓頭上,它被美國限時回複(實際是脅迫)是否加入“晶片四方聯盟”的問題。南韓如何回複?一位韓政府進階官員說:“本周内(8月8日到8月13日),南韓外交部将通過正式外交管道向美國國務院轉達下月初(9月初)召開‘晶片四方聯盟’預備會晤的相關事項”,但南韓政府決定向美國提出兩項基本原則:其一,參與國應尊重一個中國原則;其二,不提及對華進行出口限制。
可見,南韓人非常明白,與其說是南韓晶片離不開中國市場,不如說是整個晶片産業都離不開中國,根本無法放棄中國這樣的大市場。是以,那些以高投入、高産出、高科技立命的國家和企業,必須尊重一個中國立場,因為這是與中國打交道的基礎。
事實告訴我們,美國政府的做法,其效果中國恰恰相反。中國産業政策一出,相關産業的股票會大幅上漲。但“晶片法案”正式簽署,卻帶給美國相關股票暴跌。消息公布後,費城半導體指數跌幅超過5%,而台積電、英偉達、博通、高通、AMD、英特爾、美光科技等衆多有關晶片的科技股,股價全部深幅下跌,最大者跌超近6%。
全球晶片和“晶片法案”相關公司股價下跌,說明市場和公司都明白:小市場、小圈子根本養不起一個發展的半導體産業,而試圖把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市場排除在全球晶片産業鍊之外的作法更是半導體産業的災難。是以,“晶片法案”是惡法,至少不是一個良法。它的實施,将給全球晶片産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