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行員向觀衆揮手緻意“硬核、帥氣”圈粉無數

作者:南方都市報
飛行員向觀衆揮手緻意“硬核、帥氣”圈粉無數

昨日,空軍航空大學“紅鷹”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現場。

飛行員向觀衆揮手緻意“硬核、帥氣”圈粉無數

→昨日,殲-20進行單機空中展示。

飛行員向觀衆揮手緻意“硬核、帥氣”圈粉無數

昨日,運-20進行單機空中展示。

除了“七機開花”、“一箭穿心”,還能一睹殲-20戰術魅力。昨日,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拉開帷幕,除了有“紅鷹”、“天之翼”飛行表演隊和八一飛行表演隊展示特技表演,20家族殲-20、運-20還展示了多個單機飛行動作。上午飛行表演結束後,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員向觀衆揮手緻意,這一舉動再次圈粉,更被網友評價為“硬核、帥氣”。

運油-20

空中戰鬥力“倍增器”

看完20系列空中飛行表演,南都記者來到活動靜态展示區,看到了首次與公衆見面的運油-20。作為新一代空中加油裝備,運油-20是在運-20飛機基礎上運用空中加油技術自主研發的大型空中加油平台。如何一眼識别運油-20和運-20的差別?從外觀看,這個大家夥可不一般,它有一對大大的“翅膀”,在兩隻“翅膀”後面各有一根長長的加油管,它列裝部隊後,可作為空中戰鬥力“倍增器”。

值得關注的 是,網友還給運油-20執行的任務取了個浪漫 的名字,叫“長空之吻”。這個“長空之吻”具體 如何實作?難度系數高嗎?

空軍指揮學院王明志大校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分析,運油-20的顯著特征是在兩個機翼靠近翼尖部位下方,有兩個大吊艙,這裡就是運油-20的空中加油吊艙。在進行加油的時候,加油員會把吊艙放出來,一個軟管伸出一定長度,然後,受油的飛機再逐漸接近到加油錐套,用受油機上的加油探管跟加油錐套套在一塊,進而實作空中對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長空之吻”,“這一項工作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可大幅度拓展作戰範圍

公開報道顯示,剛參加完東部戰區台海演訓回來的運油-20,可同時在高空給殲-20和殲-16空中加油。近日,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對外釋出運油-20、殲-20、殲-16同框照,也引發外界關注。8月26日空軍航空開放活動第二場釋出會上,空軍再次對外釋出三機同框照紀念封,如何解讀這些動作背後釋放的信号?

王明志認為,運油-20裝備空軍後,對空軍戰鬥力提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航空兵活動有三個主要特點,即高速機動、遠端作戰和猛烈突擊,其中空中加油能力對于實作遠端作戰有深遠影響。

“有了空中加油機後,就相當于把一個加油站從地面搬到空中,而且是活動的空中加油站。”王明志說,這樣作戰飛機在執行任務時,可以按需接受運油-20加油,進而飛得更遠,活動範圍更廣,部署更加靈活,這對提高空中打擊能力可發揮重要作用。有了運油-20,空軍作戰部隊作戰靈活性更強,作戰範圍就可以大幅度拓展,這就是為什麼說它是空中力量“倍增器”。

新航迹

去過沒去過的地方

飛過沒飛過的航線

今年是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在吉林長春第九次舉辦,作為空軍飛行員的第二故鄉,這裡見證了空軍10年裝備疊代更新。申進科強調,過去10年,空軍去過沒去過的地方,飛過沒飛過的航線,并公布了10年新航迹。

回顧2015年3月,中國空軍轟-6K轟炸機前出第一島鍊,飛越巴士海峽,在西太平洋上宣示了中國空軍的存在。2016年,空軍航空兵出動轟-6K戰機對黃岩島進行戰鬥巡航。近年來,轟-6K、蘇-35和預警機、加油機、偵察機等多型多架戰機編隊常态化體系出擊、戰巡南海不僅宣示了中國空軍的戰略存在,更提升了中國空軍應對各種安全威脅的實戰能力。

申進科表示,開展遠海遠洋訓練是大國空軍和強國空軍的通行做法,更是中國空軍走強軍之路的必然選擇。

空天“戰神”“千裡眼”亮相

南都記者觀察發現,今年的航空開放活動上,無論是飛行表演還是靜态展區都可以看到一起開辟過新航迹的明星裝備身影。除了網紅家族20系列之外,還有被譽為空天“戰神”的轟-6K、有“千裡眼”之稱的空警-500。

對此,王明志告訴南都記者,10年間,人民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砺兵台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海外投送、抗疫救災,開辟了七大新航迹。無論是在東海、南海,還是在高原上都可以看到空軍航空兵部隊的身影。

“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航迹在不斷延伸,拓展範圍進一步在擴大。”王明志說,如今,有了運油-20新成員的加入,空軍執行任務更靈活了,切實提升了空軍戰略能力。

講述

01

殲-20飛行員點贊戰機優異技術性能:

動作觀賞性強,實戰能力也強

“人民空軍的裝備越來越先進,我們打赢的底氣越來越足。”8月26日,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拉開帷幕。當天在空中展示單機特技動作的殲-20飛行員李德兵在釋出會上介紹,此次殲-20的飛行動作既有很強觀賞性,也有很強實戰能力,展現戰機優異技術性能,同時對飛行員的心理素質、技戰水準以及對飛機的操控能力都是極大考驗。

李德兵表示,殲-20的列裝不僅改變了空軍主戰飛機的構成,也帶來作戰理念、戰術戰法的變革,展示了空軍戰略轉型新成就、空軍力量新發展,這些年他和戰友投身新時代練兵備戰,戰機航 迹不斷遠伸,體系能力越練越強,在空軍體系對抗演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空軍新質作戰能力躍升提供有力支撐。

“殲-20戰機正與時俱進,能力與剛裝備部隊時相比有了很大提升。殲-20這一國之重器,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必定不辱使命、創立奇功。“李德兵說。

他還透露,開幕當天初步計劃是雙機表演,但由于上午天氣情況較複雜,他們在地面做了精心準備,做了備份方案,對動作有所調整,也控制了動作量。為了更好展現國産最先進戰機性能,他們盡最大努力展現殲-20最好的一面。

02

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何曉莉:

我們既是表演員,更是戰鬥員

一架殲-10表演機以接近70度的仰角直插天際,雙機剪刀機動、對頭交叉,六機編隊斤鬥、同步橫滾……8月26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在長春上空上演了一場精彩震撼的飛行表演。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一大隊副大隊長何曉莉是這次飛行表演的飛行指揮員。

“牢牢控制住手中的操縱杆”

“針對此次長春開放活動,我們制定了4套表演方案,共計22個動作。”何曉莉介紹,這些動作都對隊員的技術和團隊協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四機橫隊通場這個動作,(需要)四架飛機保持間隔、速度一緻,前後還要在一個水準線上。”

表演難度很大,但經驗豐富的何曉莉與她的戰友們圓滿完成本次表演任務。

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的何曉莉,2013年加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如今已經是表演隊飛行一大隊副大隊長、空軍中校、一級飛行員。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何曉莉駕駛着殲-10戰機,以500公裡每小時的時速,與戰友一起組成“71”隊形,飛過了天安門上空。

每一次飛行表演的精彩背後,都是日複一日的艱苦訓練。相對男性,女性上臂力量較弱,為了更準确操作飛機,女飛行員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剛加入八一飛行表演隊時,為了在訓練中保持隊形和飛行距離,何曉莉總會“牢牢控制住手中的操縱杆”。訓練結束後的何曉莉,手抖到無法用筷子夾菜,隻能用勺子吃飯。

時刻準備着保衛祖國的藍天

何曉莉更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大陸第一批殲擊機女飛行員,參與過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閱兵、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等多次重大飛行表演。

“日常訓練中,我們以表演訓練為主,承擔着國内外航展及其他迎賓任務。但是,身為一名飛行員,我們不僅是表演員,更是戰鬥員。與所有戰友一樣,我們時刻準備戰鬥。”何曉莉說,無論身在哪個編隊,每一個飛行員都在時刻準備着保衛祖國的藍天。

對何曉莉而言,長春是她的第二故鄉,她的母校空軍航空大學就坐落于此。借此機會,何曉莉也對新一代的飛行學員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她在答南都記者提問時這樣說:“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年新入校的飛行學員是被運-20接送入伍的,這在我們空軍的曆史上還是首次。伴随着國之重器的航迹入伍,這展現了我們國家對飛行員培養的高度重視。”

她寄語年輕的師弟師妹,希望新一代飛行學員們能夠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成長為大陸制勝空天的未來人才。

熱搜追蹤

拍攝“三劍客”同框者自述:

用鏡頭記錄空軍28載

楊軍,空軍某基地二級軍士長,最新國小《科學》課本封面“三機同框”照片的拍攝者。這張火了的照片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是來自楊軍的自述。

以前我們這些戰機攝影師被叫做“戰士攝影師”,現在被稱作“二級軍士長”。不論稱呼怎麼改變,從我拿起相機開始,這28年間,我一直堅持用鏡頭記錄人民空軍的發展。

這兩天上了熱搜的殲-20、殲-16、殲-10C“三機同框”的照片,是在此前一次空軍部隊的實戰化訓練中拍攝的。當時殲-10C在沙漠地區進行超低空訓練,氣候和氣流條件比較複雜,但得益于戰機之間的密切配合,在拍攝了幾十組照片之後,我終于抓拍到了這張“三機同框”照片。

我當時心裡的第一想法就是——這就是人民空軍的“三劍客”。

照片通過“空軍釋出”微網誌發出去後,熱度很高,教育部門也過來聯系我,想要把這張照片作為課本封面。我當時很高興,希望能夠通過我的照片去讓更多青少年了解空軍、熱愛空軍。讨論之後,最後決定把它用作國小四年級《科學》課本封面。

因為這張照片,我還受邀去給我們當地的幼稚園中班小朋友們講課。開課之前,老師特意叮囑我,讓我講20分鐘就行了,不能講太久,因為孩子們太小,注意力不集中。沒想到我一堂課講了一個半小時,小朋友們全程熱情十足、參與度特别高。

快下課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提問環節,想看看孩子們聽懂多少。我放出了三張照片,分别是殲-16、殲-20、殲-10C,沒想到80%的小朋友們都記住了。尤其是最富有科幻色彩的殲-20,他們都能認出來。這件事讓我真正感受到,強軍夢和中國夢應該從孩子抓起。

采寫:南都記者 潘珊菊 見習記者 趙霖萱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