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朗的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後,為什麼沒有把國王的舊軍隊也解散了?

作者:寒江閣讀書志

文|三将軍

記得還是讀中學的時候,正趕上美國奧巴馬政府和伊朗關系急轉直下,在中東,雙方大有兵戎相見的趨勢。一邊是處心積慮的破壞對方研制核武器,另一邊是頂住國内外壓力拼命搞核武器。在美伊鬥法的過程中,據新聞報道,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海空軍還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威懾潛在敵對勢力的軍事演習,比如在美國人眼皮子底下試射新型飛彈等。

當時看見“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這個詞,也沒有太往心裡去,覺得這應該就是伊朗的國防軍出手了,隻不過因為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底色,他們的國防軍也叫“伊斯蘭革命衛隊”罷了。但後來發現,事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嚴格意義上講,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和伊朗的國防軍,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系統。而要區分二者,還得從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說起。

今天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反對伊朗前巴列維王朝統治的産物。1979年,在什葉派教職人員、激進的世俗知識分子和巴紮商人等聯手掀起的城市革命中,延續僅半個多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宣告覆滅,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 巴列維在難以控制的城市暴動面前發現,不但美國大使館,就連國防軍都不支援自己,選擇消極中立,于是徹底崩潰,匆匆坐飛機逃離德黑蘭。

伊朗的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後,為什麼沒有把國王的舊軍隊也解散了?

(巴列維王室)

國王一走,霍梅尼從巴黎乘飛機回國,以他為首的宗教和世俗革命勢力迅速掌握了局勢。

但是,國王走了,國王手下的軍隊還在。當時的伊朗國防軍有40萬之巨,且武器裝備精良,畢竟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一直是以美國在海灣的憲兵角色存在的,歐美國家沒少了給他支援武器(核武器除外),據說當時巴列維政府聲稱伊朗的國防軍是“世界第五大軍事力量”。諷刺的是,這支龐大的軍事力量,最後連他自己都沒能保護了。

伊朗的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後,為什麼沒有把國王的舊軍隊也解散了?

國王跑掉了,霍梅尼等人一開始也以為巴列維王朝的實力不過如此,外強中幹,不堪一擊。結果沒想到的是,以他為首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委員會在空軍學校剛建立起臨時辦公地點不多久,就遭到了忠于國王的殘餘勢力——帝國衛隊的進攻。支援伊斯蘭革命的群衆保衛霍梅尼等人的熱情很高,聽到出事了馬上反擊,但是革命群衆武器簡陋,又缺乏必要的軍事訓練,結果差點沒擋住帝國衛隊的反撲。後來還是多虧了巴列維國防軍内部一部分官兵“心向革命”,及時出手維持秩序,才讓革命領袖霍梅尼等人轉危為安。

這次突發事件給了霍梅尼等人很大的沖擊,而且當時伊朗國内反國王陣營内部成分複雜,政治傾向不一,民間武裝山頭林立,這些都是重建政權路上的絆腳石。是以,在霍梅尼授意下,革命委員會先是從忠于領袖、擁護什葉派教法學家治國的青年中挑選五百人為基礎,組成警衛力量,後來又将民間主要的幾個武裝頭目召集在一起,商量聯合的問題。

伊朗的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後,為什麼沒有把國王的舊軍隊也解散了?

(大阿亞圖拉霍梅尼)

這些威風慣的枭雄自然有些不情願啦,他們認為霍梅尼提出的所謂聯合,就是吞并自己的武裝,架空自己的地位。但是他們也遇到了硬茬。因為一方面當時伊朗社會上建立伊斯蘭政權的呼聲很高,霍梅尼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權威暫時無人能抵,另一方面霍梅尼的親信還拿炸彈威脅他們,意思很明顯——要不合作,要不同歸于盡。這一招數耍完了,霍梅尼又派人安撫,告訴他們不要擔心聯合後的事情雲雲。

經過這番懷柔,原先反國王的一些民間武裝,也被改造吸納入直接受伊斯蘭革命委員會上司的警衛力量中,他們的名字也不再是随便取,而是被統稱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1979年4月22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正式建立,1979年12月伊朗憲法規定革命衛隊隸屬于革命委員會,算是從國家法理層面承認了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和原先巴列維王朝的國防軍相比,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可以算是新政權的“親兒子”,前巴列維王朝的舊軍隊也瞬間變成了“養子”。待遇厚薄,自然可以想見。

但是,對于巴列維王朝時期的舊軍隊,新生的伊斯蘭政權也沒有将其廢除解散,而是繼續保留其存在。為什麼呢?原因其實不難解釋。

一,自從巴列維王朝覆滅後,以霍梅尼為首的革命委員會就組織對舊軍隊内部的指揮層進行了多次清洗,并把自己的親信安插進去,保證其絕對忠誠于自己。美國政府策劃的解救大使館人質事件失敗後,霍梅尼誤以為舊軍隊内部還有親美勢力和華盛頓方面勾結,于是又搞了一次清洗,經過來來回回改造,舊軍隊已經對新政權構不成什麼威脅了。

二,伊朗的新政權剛建立,伊拉克的獨裁者薩達姆就迫不及待地派兵打了過來,想趁着伊朗政權更疊的動蕩時期找便宜。建立立的伊斯蘭革命衛隊雖然宗教熱情很高,對新政權也很忠誠,但畢竟沒有受過什麼正式的軍事訓練,能否立即投入戰場使用還是個問題。是以,在對抗伊拉克侵略軍上,伊朗伊斯蘭政權還得适當依靠前巴列維王朝的國防軍。一邊靠他們在前線頂着,一邊抓緊時間訓練伊斯蘭革命衛隊,好讓他們将來配合作戰,一起保衛德黑蘭的新政權。

三,作為伊朗實際的最高掌權者,霍梅尼不但宗教理論上造詣很高,在政治上也相當成熟。他既希望伊斯蘭革命衛隊能夠在保衛領袖、保衛伊斯蘭政權的熏陶下茁壯成長,也擔心有一天這個“親兒子”會同教法學家上司下的政府公然叫闆,反噬伊斯蘭政權。這種事在曆史上并不少見,比如土耳其就是這樣。表面上軍隊表示尊重選舉結果,可是一旦執政黨觸碰到世俗主義原則的底線,試圖颠覆政教分離的體制,土耳其國防軍就在保衛共和國的号召下發動政變,迫使文官政府就範。

霍梅尼過去的流亡歲月中,曾經在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國家待了不短時間,他怎麼能不知道軍人和政治之間微妙的關系?是以,他支援發展伊斯蘭革命衛隊不假,但他也不會過度溺愛這個“親兒子”,隻讓他一家獨大。他真正希望的是,經過改造後的伊朗國防軍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也能夠在無形中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形成牽制,這自然有利于伊斯蘭政權整體的穩定。于是,伊朗的國防軍被保留下來,沒有因為伊斯蘭革命的大潮而和巴列維王室一起被推翻。

伊朗的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後,為什麼沒有把國王的舊軍隊也解散了?

(前巴列維王朝的國防軍,是不是和美國大兵很像?​)

限于篇幅,這期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回再和您說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是如何在兩伊戰争中發展壯大的,霍梅尼病逝後,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影響力又是如何擴張到軍事以外的領域,乃至于讓美國人都又恨又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