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美國再有政客竄台

台海局勢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國釋出新版台灣問題白皮書

開啟台海局勢“新常态”

拜登政府對台灣究竟動機幾何

台灣的“晶片”産業

又為何能扼住美國的喉嚨

一邊要抱美國大腿

一邊又向日本“求助”

蔡英文政府不顧民意

把台灣推向危險之中

美國官員再次竄訪台灣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8月14日率領由兩黨5名議員組成的竄訪團,搭乘美軍行政專機自駐日美軍橫田基地,悄悄飛抵台灣。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就在佩洛西竄訪台灣不足兩周,解放軍軍演結束不足5天後,美國政客的這一舉動再次将台海局勢推入白熱化。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據台軍方14日公布的統計,解放軍14日共派出22架次軍機,戰區部隊将常态組織台海方向戰備警巡,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東部戰區表示:“演練目的是錘煉提升對島嶼要害目标精準摧毀能力,確定空中力量打得快、打得準、打得狠。”

這意味着解放軍台海軍演進入到新階段,且将常态化。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此次解放軍對預定海域成功實施遠端火力及正常火力實彈射擊,激烈程度和震懾力都遠超以往,并且實作了多個“首次”:首次對台島實施合圍;首次在台島以東設實戰射擊靶場;火力試射首次穿越台島;首次組織航母編隊威懾性演練,建構海上作戰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解放軍在這次大規模軍演中對“反潛作戰”予以高度重視,在東部戰區8日所釋出的名為“深海獵鲨”的軍演視訊中,主要展示的就是海軍各兵種的協同反潛,當中包括了水面艦艇、岸基與艦載反潛航空兵。

與之相反的是,近來西方媒體高度關注台灣軍事力量的現狀,以論證其是否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但是經過一系列細節分析,卻讓台軍的更多尴尬情況被曝光出來。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台軍的裝備數量雖多,但老化現象卻最令西方瞠目,而且“老化”并不僅限于那些已服役幾十年的老舊裝備,甚至包括了新購買的美制AH-64E“長弓阿帕奇”直升機。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台軍一直号稱防空武器、戰鬥機、反坦克武器等裝備部署“密度世界最高”。但是,這種高密度的部署實際是各種新老裝備堆疊的結果,從二戰的火炮、越戰的飛彈到21世紀的武裝直升機,令人眼花缭亂。而且在擁有這麼多雜七雜八武器的同時,台軍卻嚴重缺乏更新換代和維護保養的能力。

台灣的軍費比例雖然高(約占GDP的2.5%),但總量仍然不足以維持這麼大規模的裝備體系,是以老舊裝備很難得到及時替換。其中,坦克、火炮、軍艦、飛彈的老舊程度是最嚴重的。

誰知,話音未落,便一語成谶,台軍将一場軍事演習變成消防演練。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據台灣媒體報道,馬祖島東引鄉西引島在5日晚突發大火,分析稱由台軍軍演所緻。據悉,面對解放軍的對台實彈演訓,台當局也決定要有所回應,于是在台軍駐守的馬祖島發動炮擊軍演。

但意外卻發生了,疑似台軍發射的榴彈落入當地山林,引發山火,甚至危及了當地群眾的生命财産安全。台軍的行為引發了當地大量群眾的圍觀,火勢的蔓延讓群眾堪憂加劇,擔心自己的房屋被燒毀。無奈的是,當地消防部門趕往現場滅火,卻因為水量不足,導緻火勢繼續蔓延。當地居民甚至直接喊話解放軍,“辛苦一下,麻煩先幫忙滅火”。

台灣則網友嘲諷稱,玩火自焚。

由于無力控制火勢發展,山火燃燒了多達兩個小時之久,消防部門甚至傳回基地再次蓄水,才勉強尴尬收場。

從另一方面看,台軍選擇在夜間演習也避免了更多的尴尬。如果真的将炮擊放在白天,以當地的高溫天氣來講,如果火災發生在白天,将會引發更大的意外。本來想要通過軍演來對解放軍有所震懾,顯示自己的軍事力量,沒想到卻以如此的尴尬收場。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在佩洛西竄訪台灣事件上,日本的表現非常惡劣,亞洲國家它是獨一份,全亞洲隻有日本一個國家這麼惡劣。這次佩洛西到訪的亞洲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都沒有對佩洛西竄訪台灣表示支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跟佩洛西會面時,還公開呼籲對方為建立穩定的美中關系而努力。南韓總統尹錫悅幹脆就沒跟佩洛西見面,隻是禮節性地給佩洛西打了個電話。隻有日本,一看有機可乘,跟着美國興風作浪。一方面,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見佩洛西,大談台海問題,公然幹涉中國内政;另一方面,日本方面宣稱,解放軍軍演,5枚彈道飛彈落到了“日本專屬經濟區”,為此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說,中日在有關海域還沒有劃界,中方不接受“日本專屬經濟區”的說法。但日方還繼續睜眼說瞎話,繼續不斷重複着這個謊言。他們以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真的是癡心妄想。

這真是,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大新聞大曆史 |“台獨”一意孤行沒有出路

編輯:葉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