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所學生到古生物學專業,15年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産博物館副館長郭進一直以對古生物學的"癡迷",保護和研究澄江生物群的世界級資源,穿越數億年的時間和空間,不懈地尋找生命進化的密碼。
澄江化石讓他記憶猶新
郭進與澄江化石有關。郭晉大學大學生,昆明理工大學資源勘測工程專業。在他大三的時候,教授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老師帶他們參觀了雲南大學,在那裡,三葉蟲等澄江化石的精美标本吸引了郭晉。
"它感覺如此精緻,如此好看,如此重要,以至于我無法忘記它。郭進說。
大四時,郭進獲得雲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碩士學位,導師是澄江生物群的發現者侯先光。在侯先光的推薦下,他進入澄江動物化石集團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從事化石研究相關工作,從此開始尋找5億多年的生命。
沈宇的成功迫使他提高自己
在郭進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32年前,侯賢光在澄江帽天山形成的早期發現了舉世聞名的澄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的發現被世界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為早期生命科學研究開辟了一個重要而創新的研究領域。
在他作為碩士生的三年裡,他幾乎每天都接觸到澄江化石,導師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大大完善了他的古生物學知識體系。2010年,他回到機關繼續工作。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遺址宣布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産,開啟了澄江化石保護與研究的新時代。對于從事化石研究的郭進來說,雖然參與過一些國家、省級重點項目,但在成功守護完這一世界級化石寶庫後,他越來越感到缺乏知識儲備。2020年8月10日,澄江化石土地自然博物館開館,推開了一扇窗,讓世界看到澄江、省、國内乃至國際交流增多,郭進認為,我國許多化石博物館都是以高校或科研院所為研究對象,如中國科學院、雲南大學等科研實力雄厚, 并擁有國際交流平台,在澄江當地急需教育訓練,組建自己的團隊,加強科研、管理和科研等工作。作為博物館的專業技術人員,他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目前正在雲南大學攻讀生态學博士學位。
一把錘子和一把錘子敲出研究成果
澄江生物群經過渤海三天50多年,遭受層層風化岩石的侵蝕,見證并記錄了地球生命爆炸的奇迹。如何守護和閱讀這本"無字書",沒有捷徑可走,要提高科研水準,不僅要靠書本知識,還要堅持實地采集标本。這是他從導師侯賢光發現澄江生物群的過程中得到的啟發。當時侯賢光在金甯,和平散落,挖掘了很多化石。然後到了澄江,先是去了洪家沖,最後在一個小雨天,在哈特天山的野外采集,發現了三個完整的動物化石,比如納羅蠕蟲,經過查閱了大量資料,與加拿大伯吉斯生物群相比,才證明這是寒武紀生命爆發的新證據。
興趣與工作的結合,或許是一個重要的"法門"産生的工作成果,再加上繼承了老師的工作方法,十餘年來,郭進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澄江化石遺址申請遺産、保護和研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完成化石标本采集、修複、整理,共3萬多件;發表SCI論文4篇(其中SCI第一作者1篇,CN文獻第一作者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英文專著1篇),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申報1項。郭進是項目主持人。
主持收集了9000多個化石标本
走進澄江化石遺址的世界自然遺産博物館,遊客将驚歎于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生物标本中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奇觀和奇觀。而這背後,是展品收藏團隊艱辛的凝聚力。
2018年至2020年間,博物館的展品收藏團隊前後巡展60餘次,郭進主持采集了9000多件化石标本(包括三疊紀化石、太陽動物群、熱河生物群、冰川生物群、山王盆地、綠河生物群、摩洛哥三葉草、伯吉斯動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等)。
招攬的過程不僅艱巨,而且存在隐患。回想起甘肅和政治旅行,郭晉還是很用心。2019年10月的一天,在6點左右.m,郭金和和他的團隊參觀了甘肅和鄭正的一個洞。由于山洞裡沒有光源,他們不得不打開手機的照明,當他們出來時,它已經超過10.m。這時,隻聽當地人說,這個洞經常坍塌,同行從業人員不禁害怕。
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關注化石資源保護
2018年3月,郭進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後,在擔任代表期間,圍繞化石資源保護、撫仙湖保護等社會熱點問題,提出了10餘項建議。
在收藏展品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郭進發現,在化石保護和合法交易方面,國内監管的迫切需求。是以,在201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兩會"召開時,他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送出了提案。
他說,國内法律法規在保護古化石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有效地截斷了海外化石資源的流失。為了保護化石資源,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強制措施和手段。但在高利潤的驅動下,化石經銷商總是以化石愛好者或協會的名義進行私下交易,形成無形的市場,執法機構對相應的監管有一定的難度。他建議改進從各個博物館收集标本的标準化和合法化,以便在博物館中收集真正好的标本,并規範大學和研究機構收集标本用于古化石研究的方式和資金。
曆經億年,尋找生命密碼
在這個百萬年曆史的學科中,通過億萬年,解碼生命的誕生和進化的曆史,離不開對生命的崇敬和攀登科學巅峰的精神。
寒武紀爆發的生命是一個結果,源頭在哪裡?多長時間?有多少次暴發?是什麼促成了疫情?
這些問題一直萦繞在郭晉的腦海裡。面對一塊其古生物學的不朽化石,外行人往往關注化石是否精緻,而在郭進眼中,古生物學的重要結構是否完全儲存下來,才是他關注的焦點。
在從事這個行業十多年後,他最初的心沒有改變,他的興趣也沒有減弱。
"以前對古生物學的研究是工作,但現在它已經融入了生命。吃飯和睡覺時想着這些問題。郭進說,出門的時候,隻要看到地層,就要用地質錘敲,看看裡面有什麼。(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蔣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