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不起,我又幹了一件蠢事

作者:翰哥在人間
對不起,我又幹了一件蠢事

1

“資訊繭房”

最近發生了一些事,讓我很奇怪有些人怎麼會那麼固執,根本說服不了呢。

花了點時間研究了下,今天給大家說下我的結論,就是:

對方沒錯,是我錯了。

想說服别人是一種病,非常傻逼,以後我真不幹了。

今天這篇,我就講下為啥有些人是根本說服不了的,給每一個想說服别人的人,提個醒,當然,我沒有說服你的意思。

包括三個概念,我們從第一個概念講起:

“資訊繭房”。

資訊繭房是個比喻,是指如果你接收的資訊,都是那麼幾個固定的資訊源,時間一長,你對事情的看法就會被“鎖死”,你的思維就像蠶呆在繭裡一樣,鎖在裡面出不來了。

這幾個資訊源就決定了你,把什麼看作“對的”,什麼看作“錯的”,你會有意無意忽視掉真相,或者,為本來說不通的事尋找借口。

這概念我很早就知道,也經常提醒自己。

比如我一年的閱讀量還是挺大的,雖然沒數過,幾十本新書的深度閱讀總是有的,要不然,我也不敢在自己的知識星球裡,增加那個“每月好書”欄目。

(順帶說一句,知識星球本周四上線,大家記得中午12點來看哦~)

每月好書,那一年就是12本。

當然,平時碎片閱讀比較多,是以我基本上每個月都會關注好幾個,甚至十好幾個新的公衆号,都是一篇文章幾千上萬字,深度閱讀那種,同時删掉一些感覺已經“沒有營養”的。

再加之平時會出差見見客戶,朋友,思想碰撞碰撞。

我不斷尋找新的資訊源,就是為了避免不知不覺陷入“資訊繭房”。

陷入資訊繭房是很可怕的,你掉進泥坑裡,自己知道爬起來,陷入資訊繭房自己是不會知道的。

當然,也可以說其實每個人都在資訊繭房裡。

隻不過有人的小一點,有人的大一點,有人為什麼可以“預判你的預判”,因為你的繭房,是他的繭房的其中一部分。

有時候推送完文章,有些熱情又善良的粉絲會留言,說格總說得太對啦,三觀好正!

我情感上當然很高興。

但是我不能昧良心鼓勵你這樣,恰恰相反,我提醒各位一定小心,多看幾個作者的觀點,不要讓我成為你“資訊繭房”的一部分,這樣我會很愧疚的。

特别歡迎大家能對我的說法,提出質疑。

你的觀點比我的更合理,更完善,那我給你鼓掌,當然,擡杠除外。

2

“功能性文盲”

接下來說第二個概念,“功能性文盲”。

先看視訊。

不确定宣言,贊9.5萬

這三個人有梁文道、窦文濤,還有一個我不認識,知道的同學麻煩留言告知一下。

什麼叫“功能性文盲”?

就是某個人“願意”吸收的所有資訊,都是為了印證他之前“已經擁有”的觀點。

看起來他會識字,會看書,甚至學曆很高,但是他已經接受不了新東西了,是以叫做“功能性”文盲。

我舉個例子。

我讀研究所學生的時候,有一門大課幾個班在一起上,名字忘了,大概是哲學與邏輯啥的,有堂課老師講了一個觀點,如何精确無誤地描述事物。

比如:

當你在家裡聞到瓦斯洩露,你不能說“我聞到瓦斯洩露了”,而隻能說“我聞到一個氣味,非常像瓦斯洩露”。

為什麼?

因為和瓦斯一樣味道的氣體,不止一種,你怎麼知道聞到的一定是瓦斯呢?對吧,必須精确。

隻不過平時為了友善溝通,我們通常直接說瓦斯味兒,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不嚴謹、不精确的。

(事實上,瓦斯本身沒有氣味,是為了防止中毒,故意在裡面參雜了少量其他有臭味的氣體)

台下同學開始交頭接耳,可能覺得很新鮮。

老師繼續講:

那麼,當你路上看到你媽媽迎面走來,你不能說,“我看到媽媽了”,而隻能說,“我看到一個人迎面走來,和我媽媽一模一樣”。

對吧,萬一不是你媽媽而是她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姐姐/妹妹呢?萬一是武俠小說裡的易容術呢?(放到現在可以說醫美)

雖然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這樣才叫做“精确”。

下面的同學要崩潰了。

老師接着說,是以很多我們發展出來的學說,隻能說是猜想,或者推測,你可以選擇相信,但是必須給自己的“相信”留一個口子,就是說,它也有可能是錯的,比如,像“進化論”就是一種猜想……

幾百人的課堂裡,蹭的站起來一個同學:

老師,如果連進化論都可以不成立,那怎麼解釋人類的誕生,對不起,我沒法接受您說的!

這件事,已經過去十多年了。

在一所985高校某專業的研究所學生院,有個學生絕不接受“進化論”隻是一種猜想。

你看,文憑雖高,依然是“功能性文盲”。

3

“基廷斯指數”

我不知道,這個同學現在怎麼看待進化論。

如果他依然堅持當初觀點,那麼要我說,他跟100多年前《物種起源》發表的時候,那些拿猴子來取笑達爾文的人,沒有什麼差別。

“功能性文盲”可以解釋很多事情。

比如你家人非要轉賬的電信詐騙,比如你朋友對某個失德明星的迷戀……堅持自己觀點的人,根本聽不進去别人的勸誡。

他們永遠隻會去找,那些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原因,來印證自己已經認定的事。

懷疑的理由,他們視而不見。

那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會有“功能性文盲”?

為什麼一個人,常常是年紀越大,就越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觀念?真的是因為,他們都很愚蠢嗎?

最後,我從一個數學家那裡找到了答案,叫做“基廷斯指數”,這是我要講的第三個概念。

數學家基廷斯認為:

當你要做出一個新決定,或者有一個新的嘗試,這個嘗試的價值,跟你還剩多少時間有關系。

舉個例子。

國家規定退休年齡60歲,如果老張已經59歲,打算一年之後就退休,這個時候他碰到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機會,該不該跳槽?

大家都知道,答案當然是不。

并不是因為老張膽小,沒有冒險精神,而是根本沒必要,工作非常好又如何?就剩一年時間了,跳槽沒有意義對不對,再說,萬一新工作并沒有那麼好呢?

再來看,假設小張隻有25歲會怎樣。

那自然是跳槽了,因為這份好工作,他可能會幹上30年。

這就是基廷斯的觀點,隻不過基廷斯還給出了一整套算法,可以根據剩餘年限,精确地算出一個數值,來判定“要不要嘗試新東西”,這套算法就叫做“基廷斯指數”。

這個指數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

大家隻要記住,越年輕,嘗試新東西就越有價值。

年紀越大越保守,并不是因為愚蠢,恰恰是因為聰明,因為冒險已經不再劃算。

4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為什麼一個人,常常年紀越大,就越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觀念?

從“功能性文盲”的角度看,是因為愚蠢。

但是從“基廷斯指數”來看,恰恰是因為,他們很聰明。

一個人年輕時接觸過很多觀念,上了年紀後,選擇相信其中一種,然後在“資訊繭房”裡呆着再也不出來,既安全又舒适地度過餘生,你看,多好。

改變觀念不光讓人痛苦,而且,萬一新觀念也是錯的呢?

這樣來了解家人非要轉賬的電信詐騙,了解你朋友對失德明星的迷戀,就很清楚了。

他們選擇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因為正确,而是因為舒适。

真相往往殘酷,殘酷到不願意接受。

可能你要問了,格總,有些非常頑固的,明明是年輕人啊,這個怎麼解釋?

這個問題非常棒,問到了關鍵之處。

還記得剛才59歲老張的例子吧。

請注意,60歲是退休年齡,而不是他生命結束的年齡,這意味着60歲之後的老張,雖然還活着,但是已經不再工作了。

60歲後不工作,這是他的“選擇”。

是以基廷斯說的,“嘗試的價值,跟你還剩多少時間有關系”,這個剩餘時間不是你還能活多久,而是,你“選擇”讓這個觀念在你腦袋裡呆多久。

年紀輕輕就狂熱支援某個觀念的人,是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對這個觀念從一而終。

雖然他明明有的是時間反思、對比。

沒辦法,這樣做才安全,才舒适嘛。

退休時間是國家強制的,但是要不要關上接受新思想的那個視窗,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從這個角度去看,他們隻是生理上年輕,至于思想上,已經到“退休年齡”了。

這樣的人很多,當他們聚集到一起,發現彼此都是同類,會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AB影響C,ABC影響D,ABCD影響其他人……

5

好了,今天講完“資訊繭房”、“功能性文盲”、“基廷斯指數”這三個概念。

解釋了一個人,為什麼可以那麼頑固,而且往往是越老越頑固。

寫到最後,我反而覺得那些堅持觀念,絕不更改,甚至連一絲懷疑、一點口子都不開的人,才是聰明人,明白人。

人家知道怎麼去思考才最安全,才最不痛苦。

隻要對自己的想法堅定不移,在宣揚觀點時隻有快感,痛罵敵對陣營時隻有爽感,那就是聰明人。

誰想要提醒他們多一點“質疑精神”,呵呵,你挨罵不是活該嗎?

是在下膚淺了,小醜竟是我自己。

我得說,這種蠢事以後千萬别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