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蜥蜴研究所和雲南省古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他們與哈佛大學等機構合作,在雲南省昭通水庫大壩發現的620萬年前長褶蘇門答臘兔化石鑒定方面取得了新發現。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鄧濤說,蘇門答臘和東南亞現存的條紋兔,又稱蘇門答臘兔,位于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國山山脈,由于它們所居住的熱帶雨林森林的廣泛砍伐和栖息地的嚴重破壞,被列為關鍵物種。很長一段時間,條紋兔的起源直到1986年才得到解決,當時邱承鼎和亨德森在魯峰發現了中晚期新石器時代的長翅兔,據信是蘇門答臘兔的祖先類型。
為了進一步研究雲南新世末期哺乳動物種群,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與雲南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政府合作,參加了美國多家大學和博物館,在昭通地區進行地層調查和化石發掘。2015年3月,在鄧濤古脊的帶領下進行的野外挖掘中,在昭通水庫大壩620萬年前的黑炭泥岩中采集了一塊珍貴的兔形颚骨化石。
這種化石前臼齒的形态表明,中晚期的始新世兔是現在生活在潮濕地區的條紋兔,是蘇門答臘兔的早期代表,而早先在雲南省陸豐發現的長褶兔,與昭通發現的化石形态完全相同,是以更名為長褶蘇門答臘兔, 生活在陸豐和昭通潮濕的沼澤地。
鄧濤介紹,結合昭通水庫大壩中發現的其他儲存不全的标本,以及此前在祿豐石灰壩發現的資料,此次發現鑒定對澄清蘇門答臘兔這一神秘的兔形群的起源起到了重要作用,進而重構了蘇門答臘兔的進化史,即該屬出現在800萬年前, 然後迅速蔓延到整個東南亞,并最終到達現在的蘇門答臘島。(記者 趙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