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蜥蜴研究所和云南省古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他们与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在云南省昭通水库大坝发现的620万年前长褶苏门答腊兔化石鉴定方面取得了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邓涛说,苏门答腊和东南亚现存的条纹兔,又称苏门答腊兔,位于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国山山脉,由于它们所居住的热带雨林森林的广泛砍伐和栖息地的严重破坏,被列为关键物种。很长一段时间,条纹兔的起源直到1986年才得到解决,当时邱承鼎和亨德森在鲁峰发现了中晚期新石器时代的长翅兔,据信是苏门答腊兔的祖先类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新世末期哺乳动物种群,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与云南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政府合作,参加了美国多家大学和博物馆,在昭通地区进行地层调查和化石发掘。2015年3月,在邓涛古脊的带领下进行的野外挖掘中,在昭通水库大坝620万年前的黑炭泥岩中采集了一块珍贵的兔形颚骨化石。
这种化石前臼齿的形态表明,中晚期的始新世兔是现在生活在潮湿地区的条纹兔,是苏门答腊兔的早期代表,而早先在云南省陆丰发现的长褶兔,与昭通发现的化石形态完全相同,因此更名为长褶苏门答腊兔, 生活在陆丰和昭通潮湿的沼泽地。
邓涛介绍,结合昭通水库大坝中发现的其他保存不全的标本,以及此前在禄丰石灰坝发现的资料,此次发现鉴定对澄清苏门答腊兔这一神秘的兔形群的起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重构了苏门答腊兔的进化史,即该属出现在800万年前, 然后迅速蔓延到整个东南亚,并最终到达现在的苏门答腊岛。(记者 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