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地時間8月7日下午,古斯塔沃·佩特羅将正式宣誓就職。
【文/觀察者網 王濛】
“馬孔多的雨要停一會了嗎?”“希望如此。”
這是2022年6月22日,一段中國網友的對話。幾天前的6月19日夜,在遙遠的波哥大,人們走上街頭擁抱歡呼慶祝一個重大時刻:哥倫比亞迎來了曆史上首位左翼總統——62歲的古斯塔沃·佩特羅。
《百年孤獨》中馬孔多的雨隐晦地表達了哥倫比亞人民飽受的剝削、痛苦和壓榨。兩個月前的選舉後,中國網友也用自己的方式,送上了意味深長的關注與祝福。
截圖自知乎
在兩個月前,哥倫比亞的這次史無前例的左右翼對決中,除了首輪競選當日内政部出動30萬軍警確定安全外,據美國左翼政黨報紙“争取社會主義和解放黨報”稱,極力尋求變革的哥群眾,有的不惜劃船前往被刻意設得很遠的投票點;而佩特羅的競争對手則是一位熟練使用社交媒體的“哥倫比亞特朗普”。
備受關注的古斯塔沃·佩特羅,除了在政治上信奉社會平等、改革、權力和财富共享之外,他曾經的左翼遊擊隊員的身份也吸引着衆人的目光。
作為美國多年“最好朋友”之一,哥倫比亞的“變天”也被視為美國外交的一次挫敗。
當地時間8月7日下午,古斯塔沃·佩特羅即将宣誓就職哥倫比亞總統,這位左翼領袖的到來會讓“馬孔多的雨”停一會嗎?
古斯塔沃·佩特羅是誰經閱讀佩特羅的生平公開資料,觀察者網查閱到古斯塔沃·佩特羅出生在盛産棉花和牛的加勒比大草原。他的父親是學校教師,母親是民族主義政黨的成員,家庭條件不算富裕,但是足夠生活。
佩特羅是三個兒子中的老大,在人們的記憶中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語,喜歡穿深色的衣服,酷愛讀書。
佩特羅在其自傳中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格:嚴肅、内向、不輕易信任他人。他稱自己雖然生活在哥倫比亞沿海城市,但是沒有沿海人的熱情與奔放,更像是“一位安第斯高原人”。他把自己這種個性上的沖突歸結于他的政治傾向。
在他年幼時期,他随父母搬到了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以北的小鎮齊帕奎拉。在那裡,佩特羅在一所由教會開辦的公立學校度過了自己的學生時代。著名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曾就讀這所學校,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之一。
據BBC采訪到的佩特羅的老朋友、同樣當過遊擊隊員的何塞·奎斯塔(José Cuesta)說,年少時的佩特羅好奇心很重,經常去參加工會會議,并在17歲時加入了一個以城市、民族主義和社會民主為宗旨的遊擊隊:4月19日運動(M19)。在M19遊擊隊中,佩特羅給自己取名奧雷利亞諾,以紀念馬爾克斯著名小說《百年孤獨》中的上校。
在右翼政府統治下的哥倫比亞社會分裂,國内環境動蕩。史料顯示,在M19時期的哥倫比亞右翼政府任由準軍事組織走私毒品、殺害平民,而此時期誕生的以政治鬥争為主的、尋求和平的愛國聯盟(UP)也因受到群眾支援,遭到右翼組織的暗殺。
動蕩的和平之路走得非常艱難,右翼政府雖然一直嘗試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等左翼組織和談,但實際做出的行為卻是為了右翼利益。在右翼總統阿爾瓦羅·烏裡韋擔任哥倫比亞總統時期(2002-2010年),烏裡韋被指控為了追求殲滅哥武遊擊隊人員的數量,而殺良冒功,屠殺了超過6400名無辜的平民。
M19攻占哥倫比亞司法大廈。圖自BBC
佩特羅在個人自傳《Una vida, muchas vidas》(一種生活,多個生命)中回憶道:M19的男男女女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堅韌。人們對于鬥争的熱情讓我驚訝,在這裡,我無法再使用法律賦予我的名字,我是奧雷裡亞諾,與他們一起參與戰鬥。
成年後的佩特羅進入哥倫比亞外部大學主修經濟,并獲得獎學金。自此,佩特羅的“鬥争生活”就駐紮在首都波哥大。2011年,佩特羅擔任波哥大市長,據哥媒稱,這是哥倫比亞第二重要的職位,是許多希望競選總統的政治人物必争之位。
據曆史資料顯示,1985年,M19攻占哥倫比亞司法大廈,期間有101人死亡。該行動目的是為了抗議1970 年選舉中的欺詐指控。後M19組織演變為一個政黨,并協助修改了憲法。
M19遊擊隊組織以反帝、反殖民、建立民主政權為口号,不同于“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等立足農村的反政府武裝,其成員多有着公開身份,在城市秘密進行“武裝鬥争”,曾經還制造過攻占多米尼加大使館等事件。
與M19有關的佩特羅被警方逮捕後被關押在軍營,他說在那裡他為掩護戰友身份而遭酷刑,後被人們稱為“遊擊隊中的英雄”。自傳裡寫道,在遊擊隊中,佩特羅成為一名上司者,負責遊擊隊的社群宣傳、新兵招募群組織動員工作,并在這期間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與得到美國支援的右翼政府軍鬥争周旋。
在獄中,佩特羅堅決否認自己與襲擊司法大廈有關,也否認“殺戮”“販毒”等指控,稱自己是“政治上司者而非殺手”。最終,當局隻能以“非法持有槍械”罪名判處他18個月徒刑。
佩特羅在其自傳中反思M19運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1987年,佩特羅被釋放。佩特羅自傳中寫道,在獄中度過的時間裡他對于“鬥争”的意識視角發生變化,他認識到“武裝革命并不是赢得群眾支援的最佳政策”,下決心尋找“另一條鬥争道路”。
在查閱哥倫比亞民主程序的資料後,觀察者網發現到了1990年,當時哥倫比亞國内盛行着一股強烈的尋求和平的風氣,除了民族解放軍外,所有的遊擊隊都表示願意為沖突尋求政治解決辦法。M19遊擊隊同意停止敵對行動,後來開始解散。M19 的遣散被認為是哥倫比亞長期沖突曆上的曆史性成功。彼時的佩特羅已經當選為哥倫比亞衆議院的議員。
但是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和民族解放軍對平民的行動破壞了這一和平程序,哥國内求和的步驟被打破,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繼續沖突更新活動。
在佩特羅34那年,他收到了死亡威脅,那一年他第一次離開了祖國。
哥倫比亞政府為了保護這位“金盆洗手”的前遊擊隊隊員,給他在駐比利時大使館安排了一個低級别的職位。
佩特羅在自傳中回憶歐洲的四年對塑造他的政治理念極為重要:他對發達國家、社會民主黨派和知識型社會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把哥倫比亞也建成這樣的社會。
在歐洲,他還研究了環境問題。這是繼社會正義之後他最為關心的另一個問題。他在自傳中透露,由于擔心氣候帶來的影響,他已經30年沒有開過車。
佩特羅并不掩飾對自己的高度評價。他在書中這樣自我描述:“人們像風一樣把我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他們使我成為巨人。”
這就是他被稱為虛榮、向上爬、自命不凡的原因,因為“他相信自己是人民的救世主”。英BBC 在6月25日刊發的一篇人物點評中如是寫道。
左翼人士批評他在知識上傲慢、管理上專制、概念上固執和話語上極端。右翼則譴責他對國家經濟的設計願景、他與查韋斯等人物(查韋斯,前任委内瑞拉總統,任内推行反美主義)的親密關系以及他參加過遊擊隊的曆史。
前遊擊隊員的政治人生未兌現諾言的前總統杜克,不靠譜的競争對手埃爾南德斯,讓佩特羅的當選多了些勝算。佩特羅的政治人生似乎充滿了“鬥争”,一如他在自傳中描述的那樣:反抗現實、直言不諱是他必須要做的事。
佩特羅的競争對手埃爾南德斯非常善于使用TikTok釋出競選動态,被稱為“哥倫比亞特朗普”
1998年,佩特羅在昆迪納馬卡省擔任議員時對烏裡韋政府期間的一些最嚴重的醜聞提出尖銳批評,包括烏裡韋和他的内閣成員卷入多起犯罪案件調查,如腐敗案、支援準軍事集團案、“僞造行動”醜聞及危害人類罪等。佩特羅在自傳中說:“辯論已經成為我一生的工作”,他還在書中直指治理哥倫比亞的是“黑手黨政權”。
佩特羅剛直孤傲的性格讓他的從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比如,佩特羅在自傳中講述了他就任波哥大市長時,最大的沖突發生在他與經營城市垃圾處理的大公司之間,佩特羅想拿走他們的生意并将垃圾處理過程公開。但他力推的改革結果是波哥大這個首都大城市的垃圾好幾天都沒有人來收,他自己也被解除了職務。
佩特羅說這是一場政變,拿着擴音器走上街頭抗議。後來美洲人權法院裁決解除他的職務違法,他在35天後官複原職。
哥媒體對他的政策曾有這樣的分析:他把自己塑造成受到體制迫害的體制内人士,因為他承諾要推翻體制,讓體制害怕。
不過,佩特羅在擔任市長期間取得了一些成就:兇殺案和貧困率下降,解決了數百萬人的供水問題,住房和醫療援助計劃得到加強。他還為吸毒者制定了戒毒計劃,建立了以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城市擴張模式,為窮人建立了學校和住房。
佩特羅獲選當日被警衛層層保護。圖自美媒
BBC在對佩特羅的人物述評文章中指出,也有人認為在佩特羅擔任市長時期間政治混亂,而他利用了這種混亂來提高自己在全國的知名度。這些人認為,城市交通和城市發展更加糟糕,而他的許多承諾,如建造學校和幼稚園等都沒有兌現。
佩特羅2015年卸任市長一職時,有幾十起訴訟和罰款纏身。據他說,這些訴訟和罰款讓他幾乎破産。
此後,佩特羅一直緻力于成為哥倫比亞的總統。他在2010年首次參加總統選舉,但在2018年和2022年,他把自己放在當權數十年的統治者們的對立面,恰恰是這樣的定位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
三次參加總統競選的佩特羅從失敗和國家的現狀中總結經驗,學會“揚長避短”。CNN指出,輸掉2018年大選後,佩特羅身邊聚集了一些更加傳統的建制派政客,并試圖沖淡群眾對他激進經濟計劃的擔憂,逐漸把自己塑造成為某種新型進步主義的代表。
盡管出身“左翼團體”,佩特羅個人經曆讓他的政策似乎“更為溫和”。他的政策主張對話,強調與對手“擁抱”,尋求和解與結束暴力,提出“在不同黨派之間達成共識,以實作人人夢想的和平”的主張。在競選綱領中他提議對哥倫比亞經濟進行徹底改革,以改變作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的地位。
在這次競選中,佩特羅承諾嚴厲打擊腐敗,對富人和大企業加稅,建立造福低收入階層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且要和反政府武裝“民族解放軍”和談(該組織被美國認定為恐怖組織),改變以往政府打擊毒品犯罪和相關暴力的政策,照顧種植古柯的農民的利益等等。
古斯塔沃·佩特羅上任會“颠覆”與美國的關系嗎?幾十年來,這個從未有過左翼總統的國家一直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從佩特羅的個人經曆和競選承諾來看,古斯塔沃·佩特羅的上台可能會影響哥倫比亞與美國的關系。
古斯塔沃·佩特羅獲選後,美國務卿布林肯在個人社交媒體發來祝賀,“不鹹不淡”地表示:祝賀哥倫比亞人民行使投票權重申民主的力量,美國期待着繼續與當選總統保持強有力的夥伴關系。
布林肯發來祝賀。截圖自布林肯社交媒體
布林肯該條推文下熱評第一内容為“給他幾年時間,就會出現委内瑞拉2.0”。網友意在映射拉美最“右”的國家現在向“左”轉,美國的盟友可能會“叛變”。如何處理哥倫比亞、委内瑞拉的關系又是美國将要關注的。
“給他幾年時間,就會出現委内瑞拉2.0”截圖自布林肯社交媒體
據曆史資料顯示,哥倫比亞一直以來都與美國保持盟友關系,從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友好關系發展為如今的夥伴關系,哥倫比亞與美國在很多政策上保持着一緻:包括打擊恐怖主義、毒品戰争等。
哥倫比亞還是美國牽頭建立的泛美聯盟和美國空軍之間的合作制度的簽署成員,以及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的經常參與者,同時哥倫比亞是唯一支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争的南美洲國家。
但是被美國影響的哥倫比亞并非一直“聽話”,在哥國内還未簽訂和平協定時,哥國内就有聲音指出美國的影響加劇了哥國内武裝沖突,并大大擴大了哥倫比亞侵犯人權的範圍和性質。如今,美國“鐵杆兒”鄰居的國家核心性質已經有了反轉,這個曾經“最右”的拉美國家也一同躍入了拉美左翼運動的大浪潮中,美國的“弦”要繃緊了。
佩特羅對委内瑞拉的态度引發着美國的擔憂和關注。CNN分析認為,佩特羅未來與拜登的溝通可能會艱難,兩位上司人在與委内瑞拉的關系等問題上将會針鋒相對。
哥倫比亞與委内瑞拉有過兩次斷交,這兩次斷交都與美國有關。
曆史資料顯示,第一斷交發生在查韋斯擔任委内瑞拉總統時期(1999年-2013年),當時查韋斯持“向左旗幟”主張反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忌憚美國插手拉美事務,而彼時的烏裡韋政府是親美政府,意識形态的對立影響着哥委對于外交盟友的選擇。2004年12月哥倫比亞警方在委境内逮捕革命武裝力量頭目,使得兩國産生劇烈的外交沖突;2010年,查韋斯在烏裡韋公開指責委方支援反政府遊擊隊後,憤然與哥倫比亞斷絕外交關系。第二次斷交發生在2019年,美國以委内瑞拉選舉不合法為由,否定馬杜羅政府的合法性,轉而承認右翼反對派上司人瓜伊多為該國臨時總統。馬杜羅政府随後宣布與美國斷交。同年2月,委内瑞拉指責哥倫比亞政府協助美國幹涉委内瑞拉内政,宣布與哥倫比亞斷交。
如今,佩特羅表示,他将恢複與委内瑞拉的外交關系,舉行對話以解決兩國漫長邊界沿線的暴力問題,并将允許重新開機跨境貿易。這些都是白宮堅決反對的。
此外,還值得美國注意的是,CNN介紹佩特羅在華盛頓有自己“盟友”——他告訴CNN,他“經常”與美國參議院議員伯尼·桑德斯交談,并在今年早些時候親自會見了美國左傾進步黨團(Progressive Caucus)。他還表示希望在南美建立一個新的進步聯盟。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佩特羅有意與智利和左翼呼聲漸起的巴西建立以環境保護為基礎的進步聯盟。
佩特羅獲選當日。圖自BBC
美國擔憂的不止佩特羅上任後對委内瑞拉的态度,佩特羅的政策也牽動着美國在哥倫比亞的利益。
佩特羅此前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他打算與美國重新談判哥倫比亞的貿易協定。他計劃就三個主要問題展開對話:保護亞馬孫雨林;結束毒品戰争;讓哥倫比亞經濟擺脫對化石燃料等采掘項目的依賴。
哥倫比亞的社會動蕩,反映出人們對變革的深刻需求,而新冠疫情使不平等和貧困問題加劇。
CNN特地在一篇報道中介紹,佩特羅緻力于與各派政治勢力建立聯系,與傳統政治家結盟,并承諾不會沒收私人财産,承諾不增加赤字或通貨膨脹,承諾他組建的新政府不會迫害反對派,并試圖拉開與左派的距離,免除人們對哥倫比亞可能變成下一個委内瑞拉的擔心。
佩特羅提出的“曆史公約”想法和他代表參選的“曆史公約聯盟”宗旨與他當年去見右翼準軍事武裝頭子卡斯塔諾時所說的基本一緻:在不同黨派之間達成共識,以實作人人夢想的和平。這個以敢于對抗而著稱的前熱血遊擊隊員變得更加平和、妥協和有政治家風範了。
這位綽号為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前遊擊隊員希望在哥倫比亞引發一場科學革命,“魔幻現實主義來自内心,而我的科學建議來自大腦。要統治國家,兩者都需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