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閱讀」有一種“浪漫”叫在海底種珊瑚

作者:小特幫幫忙

三亞珊瑚生态研究所五年來實作生态修複面積50公頃,獲得近10項專利

海南特區報記者 沈麗煥 文/圖

「深度閱讀」有一種“浪漫”叫在海底種珊瑚

吳川良等人種植的珊瑚

「深度閱讀」有一種“浪漫”叫在海底種珊瑚

吳川良在海底種植珊瑚

「深度閱讀」有一種“浪漫”叫在海底種珊瑚

張玉芳向記者介紹珊瑚礁生态模拟系統

  本報訊 在三亞崖州灣,有一群在海底種珊瑚的年輕人。這種工作看似“浪漫”,實則充滿挑戰和艱難險阻。 珊瑚被稱作“海底熱帶雨林”,與陸地上的森林功能類似。在陸地上,樹木成林之後,會聚集鳥、獸、昆蟲等動物;在海底,珊瑚造礁生長過程中,會有很多魚類、藻類生物喜歡在裡面生活。珊瑚礁與海洋生物共生共存,構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鍊,一旦珊瑚礁生态系統遭到破壞,便意味着海洋生物失去了“家”。五年來,吳川良和他的團隊實作生态修複面積50公頃。

  A 珊瑚礁生态模拟系統:總水體10噸,宛如海底世界

  培育種植的珊瑚郁郁蔥蔥,海膽、貝類和各種魚類惬意地生活在裡面,宛如身臨海底世界…… 6月21日,記者走進三亞崖州科技城三亞珊瑚生态研究所辦公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4米、寬1.8米、高2米的大型魚缸。三亞珊瑚生态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告訴記者,這可不是用來觀賞的魚缸,而是珊瑚礁生态模拟系統,總水體10噸,一共分為四個區域,分别為珊瑚礁展示區、小水體養殖區、智能中控系統、參數控制裝置區。記者所看到的區域是珊瑚礁展示區,平常從業人員需要刷臉才能進入。

  據介紹,珊瑚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統,也是最難繁衍的動物之一,近30%的海洋生物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活。一談起珊瑚,吳川良就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石珊瑚、角珊瑚、蒼珊瑚等幾個大目,下面還有很多種屬,目前在三亞共有110多種珊瑚。

  認真看這個微型“海底世界”,裡面物種豐富,包括腔腸動物、棘皮動物、腹足綱、雙殼類、珊瑚礁栖魚類等典型代表性物種。吳川良說,珊瑚礁生态模拟系統是基于智能化自動控制系統,可以模拟珊瑚生長的多種生境特征,基于對野外某些珊瑚礁水域的參數進行模拟,在缸體内營造出不同地點的野外珊瑚礁生長環境。

  這套生态模拟系統仿佛是海底世界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海底世界仿佛宇宙萬物,物種互相獨立又彼此依賴,越探索越有趣。”吳川良說,他從小在海邊長大,自從接觸珊瑚後,他學到的相關知識越來越多。近幾十年來,因為自然環境的退化和人為破壞,珊瑚礁在全球範圍内整體衰退,而珊瑚礁生長速度又特别慢,人工種植和修複迫在眉睫。

  B 海口小夥迷上珊瑚,帶領團隊實作生态修複面積50公頃

  今年32歲的吳川良是海口人,他大學學的是水産養殖專業,和珊瑚打交道已7年,由于常年在海上工作,他的皮膚黝黑粗糙,但他并不在乎。27歲那年,他瞞着父母,主動放棄了國家級保護區裡的“鐵飯碗”,集中精力主攻“珊瑚礁生态保護修複”,成立了隻有他這個“光杆司令”的三亞珊瑚礁生态研究所,主要從事珊瑚的繁育、移植、生态修複等工作。研究所剛起步時沒有研發團隊,他凡事親力親為,不懼驕陽和海浪,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目前他的科研團隊一共有14人,大部分人員為“90後”,碩士學曆以上達80%以上,主要研究方向是珊瑚分類鑒定、珊瑚礁生态修複等。五年來,吳川良所帶的團隊實作生态修複面積50公頃,獲得近10項專利,并與多所高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這麼小的珊瑚喜歡什麼樣的環境? 如何把漂走的珊瑚重新附着生長?怎樣才能讓珊瑚生長得更加良好……這些年來,吳川良和他的團隊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海底“植樹造林”并非易事,要根據各個海區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辦法,有鋼釘種植法、膠泥種植法等。

  通常,吳川良和他的團隊會把珊瑚固定在一個托盤裡,然後在海底搭一個類似于苗圃的架子,把托盤裡的珊瑚固定在架子上,待珊瑚成長後再移植到海床上。石珊瑚分泌碳酸鈣形成珊瑚礁,科研人員把珊瑚的枝剪下來,先育苗,再移植。

  C 海底種珊瑚需潛水,存在不可控風險

  背負40斤重裝置、潛到10多米深的海底,出現意外将危及生命。該研究所從業人員柯韶文介紹,他來到研究所工作兩年多了,剛開始一周至少要潛水兩到三次,每次下水時間一到兩個小時。在抗擊海浪和浮力的同時,因能見度不高,在水下作業幾乎看不清眼前物種,有時單單是一個擰螺絲釘的動作,在海底情況糟糕的時候,需要下水兩到三次才能完成。為了監測珊瑚的生長情況,他們會定期下水檢視。

  看着親手種植的珊瑚從一株小苗長成一片“珊瑚海”,柯韶文覺得非常興奮;看到有些珊瑚因為沒有成活發白死了,他也會忍不住傷心。“大海表面看起來平靜,實則暗潮湧動,加上海上天氣變化無常,在海底潛水工作面臨很多困難。”柯韶文說,珊瑚的成活率在60%到90%之間。

  在研究所,幾乎每名從業人員都有潛水的機會,而且要考取潛水證。化學專業畢業的張玉芳是一名“95後”,她來到研究所後經常出海和下水,盡管皮膚被曬黑,但她并不在意。“剛開始我連什麼是珊瑚都不知道,現在我竟然能給它們‘安家’了。”張玉芳指着模拟系統裡的珊瑚說,軟珊瑚會像多肉植物一樣随着海水浮動晃來晃去,一旦“離家”就縮水了,看起來皺巴巴的,大海才是它們的家。“這個硬(石)珊瑚像鹿茸一樣,特别可愛,還有這個像蘑菇片一樣的珊瑚,剛開始隻有一片,現在有一大片,它會慢慢生長繁衍。”介紹起珊瑚的相關知識,張玉芳如數家珍。

  張玉芳平常的工作是化驗海水,監測參數包括水溫、鹽度、pH、KH、ORP、硝酸鹽、氨、磷酸鹽、鈣離子、鎂離子、鉀離子、光照度、水體流速等。“一般深海區域的海水會比較幹淨,比較适合珊瑚生長。”張玉芳說,珊瑚生活的海域必須水質清澈、透明度大,渾濁的海水不利于珊瑚的生長,含泥沙顆粒的海水長時間侵蝕淤積會造成珊瑚蟲窒息死亡。

  “珊瑚對于海水的依賴條件非常苛刻,而在三亞從事珊瑚礁的研究有着明顯的地理優勢。”吳川良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