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講李白,你跟我說他是刺客?”
6月21日,如今熱度爆棚的帶貨網紅董宇輝在自己的直播間開啟帶貨,今天的主題是“詩仙”李白。

直播時,董宇輝對李白的生平滔滔不絕,他的詩、他的劍、他的文采飛揚。
講到一半時,他突然愣住了,因為他看到彈幕區飄過一句話。
“李白是刺客!”
董宇輝看得一頭霧水,趕緊向旁邊的從業人員求證,被告知他們讨論的是遊戲《王者榮耀》中的角色。
在《王者榮耀》中,李白被定位成了一位刺客英雄。
聽到這裡,董宇輝的神情有些失落,他皺着眉頭對觀衆們說道。
“對不起,我沒反應過來,這也許就是代溝吧。”
“如果我有孩子,他說出李白是刺客,我會很難過。”
“這麼有意思、有文采的一位詩人,我的孩子卻覺得他是個刺客。”
說完,董宇輝開始帶貨,對曆史上的李閉口不談。
1
關于遊戲到底能不能“遊戲”曆史?在2017年,有位記者曾經采訪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問他:“荊轲是男還是女?”
這位國小生言之鑿鑿地說道:“是女的!”
記者告訴他真相後,國小生怎麼也不相信,甚至要跟記者急眼。
這是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問題。
一方面,家長希望遊戲承擔教育的職能。
另一方面,又害怕遊戲會對孩子的教育造成影響。
但事實上,遊戲的誕生就是為了娛樂,在裡面添加曆史,不過是為蹭熱度罷了。
妄想遊戲承擔教育職能?無異于癡人說夢。
董宇輝說過一句話:“這麼有文采的一個人,孩子卻認為他是個刺客。”
他認為:魔改曆史會影響孩子對曆史的認知。
這樣的話未免有失偏頗,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遊戲中構造的曆史,無論是真是假,都可以激發孩子對曆史的興趣。
《家有兒女》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次考試,劉星其他學科都考的很差,唯獨曆史很好。
所有人都以為是劉星作弊,隻有夏東海查出事情真相。
他從劉星的房間中拿出一個三國遊戲,說道。
“孩子最近迷戀三國遊戲,在玩的時候,查閱了大量三國知識。這次考試考的大多是三國知識點,是以才能考這麼好。”
看完這個故事,你還會擔心魔改曆史對孩子造成影響嗎?
記者提到的荊轲,很多孩子以為他是女的,甚至為此跟身邊人争吵。
但在我看來,他們之是以認為荊轲是女的,是因為還在上國小,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曆史。
等到他們長大了,上了國中、高中、大學,還認為荊轲是女的嗎?
如果真是這樣,就不能怪遊戲,應該盡快帶孩子去看腦科。
是以,董宇輝的說法看似合理,其實站不住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符号。
他們會成長,會形成自己的三觀,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既然我們長大後沒有将荊轲當成女生,憑什麼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會這樣想呢?
2
董宇輝還有一句話:“如果我孩子認為李白是刺客,我會很難過。”
他非常擔心遊戲中魔改曆史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影響。
之前有太多報道,孩子沉迷遊戲,被遊戲中的行為影響,做出傷害他人,甚至自殘的行為。
之前就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款叫“吃雞”的遊戲,在裡面跳樓不會身亡,隻會扣一點點血。
一個孩子模仿遊戲中的行為,從樓頂一躍而下,當場去世。
為此,孩子父母甚至要起訴遊戲公司,一個家庭,最後鬧得家破人亡。
血淋淋的教訓,如此看來,董宇輝的擔心也并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這些案件是否有參考價值呢?有,很小。
這是一個機率事件,如果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是常态,又怎麼會成新聞呢?
将機率當成一個普遍事件來警醒,這樣的行為無異于耍流氓。
與其如此,還不如好好想想,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不沉迷網絡。
其實很簡單,隻需要做到兩點就可以:引導和陪伴。
前者有利于孩子對曆史産生興趣,後者可以完美規避過度沉迷遊戲。
引導,顧名思義,引導孩子正确的曆史觀。
在孩子沉迷于曆史題材的遊戲時,可以适當跟他談論遊戲相關的曆史,讓他明白現實和杜撰的差別。
例如孩子在玩《王者榮耀》的時候,玩到荊轲或者李白,你可以跟他說。
“李白這個人可牛了!又會作詩,又會玩劍的,比遊戲中厲害多了。”
這樣生動地講,孩子怎麼可能沒有興趣呢?
關于陪伴,我身邊發生過一個小故事,可以完美诠釋這個詞的含義。
我表弟非常喜歡玩遊戲,但沒有沉迷進去。
我姨夫也是遊戲迷,每天會抽一兩個小時出來,陪他一起玩遊戲。
兩個人約法三章,每天最多隻能玩一到兩個小時,并且不能影響學習。
為了豐富表弟的課外知識,姨媽和姨夫每年還會帶他出去旅遊。
見識了祖國大好河山,玩遊戲自然會被抛到腦後。
如今我表弟成長得非常優秀,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和同學也玩得開,情商、智商雙商線上。
有人對這個故事不以為然,認為看似簡單,實際做起來非常困難。
他們和董宇輝看法相同,認為跟孩子有代溝,無法跟他們打成一片。
但如果深入了解孩子喜歡的東西,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我姨夫也不是從小就是遊戲迷,而是為了我表弟做出改變。
如果自己都沒有付出全力去教育孩子,憑什麼要求孩子百分之百順從呢?
還有父母表示,自己要賺錢養家,根本沒時間陪孩子。
這樣說未免有些太狡猾,我們有時間刷短視訊、看劇,為什麼不能抽出點時間陪陪孩子呢?
不陪伴,就算我們取締了遊戲,缺少愛的他們,誰能保證不會沉迷于其他東西?
網上有種說法,我們總會給家庭教育的缺失找個替罪羊。
80年代是小說,90年代是追星,2000年後是電子遊戲。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即使禁止電子遊戲,他們依舊能找到完美的替代品。
我們總不能将所有娛樂活動都禁止吧。
4000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大禹治水時提出一個概念:堵不如疏。
與其給孩子兩頭添堵,不如引導、疏通,讓孩子自己想清楚,才能真正一勞永逸。
3
而站在文化從業者的角度,魔改曆史,對宣傳文化能起到很大幫助。
華夏作為擁有四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擁有何其輝煌、燦爛的曆史。
但我們曆史的傳播度在世界範圍内如何?
好萊塢電影,讓全世界體驗到美國的文化。
日本動畫,讓忍者和武士成為世界流行元素中的重要符号。
我們有什麼呢?第一時間我想不到。
如果都像董宇輝這樣思考,我們失去的隻會越來越多。
在外網,我曾看到過這樣的評價:
“孫悟空不是日本神嗎?我看過動畫《龍珠》,裡面說孫悟空是個外星人。”
“我還以為孫悟空出自遊戲《英雄聯盟》,是他們的原創角色。”
“三國?不是日本古代史嗎?我玩過他們的《三國無雙》,可好玩了。”
看到這些,我有一種心如刀絞的感覺。
我們在世界範圍内興辦孔子學院,宣傳我們的傳統節日,但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文化太晦澀難懂,四書五經?我爺爺都不願意讀,更不用說年輕人。
想讓文化走出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将它們包裝成現在年輕人喜歡的東西。
年輕人喜歡,自然而然會主動幫我們傳播。
2014年,一名華裔外交官曾将網文《星辰變》翻譯成英文,發到了外網。
該小說迅速引爆全網,在全球範圍内成為流行趨勢,有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修仙、八卦、拂塵、如意等中國符号,讓國外讀者流連忘返、廢寝忘食。
有一個哥們,追網文追到連“瘾”都戒了,找了份工作,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網文一度暢銷歐美、東南亞,特别是東南亞,書店中一半以上的暢銷書都是中國網文。
孔子書院十幾年的成就,網文幾個月就做到了。
為什麼網文能做到?因為它受年輕人喜歡,年輕人會自發去宣傳。
是以董宇輝的擔心并不成立,魔改曆史總體來說利大于弊。
2020年8月20日,一款名為《黑神話:悟空》的遊戲橫空出世。
他的實機示範視訊,在全球範圍内廣泛傳播,成為爆款。
遊戲對名著《西遊記》做了全新解讀,二十八星宿、觀音、小白龍、黃風怪、黑熊精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元素,再次俘獲了外國玩家的心。
甚至有國外觀衆甘當先鋒,自發宣傳這款遊戲,并科普孫悟空這一形象。
“孫悟空來自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并非動畫《龍珠》,也不是遊戲《英雄聯盟》。”
這就是遊戲虛構曆史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有時候,走出去比傳統更重要。
在我們抱着傳統的四書五經亂啃的時候,日本、美國早已将文化通過流行趨勢傳播到全世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的文化何其璀璨?
現在隻需要我們改變一下思路,把遊戲跟曆史融會貫通。
這樣,年輕人自己就會摟着他們的哥們說。
“你知道嗎?那隻猴子他來自華夏!”
#董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