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李白,你跟我说他是刺客?”
6月21日,如今热度爆棚的带货网红董宇辉在自己的直播间开启带货,今天的主题是“诗仙”李白。

直播时,董宇辉对李白的生平滔滔不绝,他的诗、他的剑、他的文采飞扬。
讲到一半时,他突然愣住了,因为他看到弹幕区飘过一句话。
“李白是刺客!”
董宇辉看得一头雾水,赶紧向旁边的工作人员求证,被告知他们讨论的是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角色。
在《王者荣耀》中,李白被定位成了一位刺客英雄。
听到这里,董宇辉的神情有些失落,他皱着眉头对观众们说道。
“对不起,我没反应过来,这也许就是代沟吧。”
“如果我有孩子,他说出李白是刺客,我会很难过。”
“这么有意思、有文采的一位诗人,我的孩子却觉得他是个刺客。”
说完,董宇辉开始带货,对历史上的李闭口不谈。
1
关于游戏到底能不能“游戏”历史?在2017年,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问他:“荆轲是男还是女?”
这位小学生言之凿凿地说道:“是女的!”
记者告诉他真相后,小学生怎么也不相信,甚至要跟记者急眼。
这是很多家长最担心的问题。
一方面,家长希望游戏承担教育的职能。
另一方面,又害怕游戏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影响。
但事实上,游戏的诞生就是为了娱乐,在里面添加历史,不过是为蹭热度罢了。
妄想游戏承担教育职能?无异于痴人说梦。
董宇辉说过一句话:“这么有文采的一个人,孩子却认为他是个刺客。”
他认为:魔改历史会影响孩子对历史的认知。
这样的话未免有失偏颇,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游戏中构造的历史,无论是真是假,都可以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
《家有儿女》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考试,刘星其他学科都考的很差,唯独历史很好。
所有人都以为是刘星作弊,只有夏东海查出事情真相。
他从刘星的房间中拿出一个三国游戏,说道。
“孩子最近迷恋三国游戏,在玩的时候,查阅了大量三国知识。这次考试考的大多是三国知识点,所以才能考这么好。”
看完这个故事,你还会担心魔改历史对孩子造成影响吗?
记者提到的荆轲,很多孩子以为他是女的,甚至为此跟身边人争吵。
但在我看来,他们之所以认为荆轲是女的,是因为还在上小学,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历史。
等到他们长大了,上了初中、高中、大学,还认为荆轲是女的吗?
如果真是这样,就不能怪游戏,应该尽快带孩子去看脑科。
因此,董宇辉的说法看似合理,其实站不住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符号。
他们会成长,会形成自己的三观,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既然我们长大后没有将荆轲当成女生,凭什么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会这样想呢?
2
董宇辉还有一句话:“如果我孩子认为李白是刺客,我会很难过。”
他非常担心游戏中魔改历史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影响。
之前有太多报道,孩子沉迷游戏,被游戏中的行为影响,做出伤害他人,甚至自残的行为。
之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款叫“吃鸡”的游戏,在里面跳楼不会身亡,只会扣一点点血。
一个孩子模仿游戏中的行为,从楼顶一跃而下,当场去世。
为此,孩子父母甚至要起诉游戏公司,一个家庭,最后闹得家破人亡。
血淋淋的教训,如此看来,董宇辉的担心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这些案件是否有参考价值呢?有,很小。
这是一个概率事件,如果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是常态,又怎么会成新闻呢?
将概率当成一个普遍事件来警醒,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耍流氓。
与其如此,还不如好好想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沉迷网络。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到两点就可以:引导和陪伴。
前者有利于孩子对历史产生兴趣,后者可以完美规避过度沉迷游戏。
引导,顾名思义,引导孩子正确的历史观。
在孩子沉迷于历史题材的游戏时,可以适当跟他谈论游戏相关的历史,让他明白现实和杜撰的区别。
例如孩子在玩《王者荣耀》的时候,玩到荆轲或者李白,你可以跟他说。
“李白这个人可牛了!又会作诗,又会玩剑的,比游戏中厉害多了。”
这样生动地讲,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兴趣呢?
关于陪伴,我身边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可以完美诠释这个词的含义。
我表弟非常喜欢玩游戏,但没有沉迷进去。
我姨夫也是游戏迷,每天会抽一两个小时出来,陪他一起玩游戏。
两个人约法三章,每天最多只能玩一到两个小时,并且不能影响学习。
为了丰富表弟的课外知识,姨妈和姨夫每年还会带他出去旅游。
见识了祖国大好河山,玩游戏自然会被抛到脑后。
如今我表弟成长得非常优秀,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和同学也玩得开,情商、智商双商在线。
有人对这个故事不以为然,认为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非常困难。
他们和董宇辉看法相同,认为跟孩子有代沟,无法跟他们打成一片。
但如果深入了解孩子喜欢的东西,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我姨夫也不是从小就是游戏迷,而是为了我表弟做出改变。
如果自己都没有付出全力去教育孩子,凭什么要求孩子百分之百顺从呢?
还有父母表示,自己要赚钱养家,根本没时间陪孩子。
这样说未免有些太狡猾,我们有时间刷短视频、看剧,为什么不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呢?
不陪伴,就算我们取缔了游戏,缺少爱的他们,谁能保证不会沉迷于其他东西?
网上有种说法,我们总会给家庭教育的缺失找个替罪羊。
80年代是小说,90年代是追星,2000年后是电子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即使禁止电子游戏,他们依旧能找到完美的替代品。
我们总不能将所有娱乐活动都禁止吧。
4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治水时提出一个概念:堵不如疏。
与其给孩子两头添堵,不如引导、疏通,让孩子自己想清楚,才能真正一劳永逸。
3
而站在文化从业者的角度,魔改历史,对宣传文化能起到很大帮助。
华夏作为拥有四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何其辉煌、灿烂的历史。
但我们历史的传播度在世界范围内如何?
好莱坞电影,让全世界体验到美国的文化。
日本动画,让忍者和武士成为世界流行元素中的重要符号。
我们有什么呢?第一时间我想不到。
如果都像董宇辉这样思考,我们失去的只会越来越多。
在外网,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评价:
“孙悟空不是日本神吗?我看过动画《龙珠》,里面说孙悟空是个外星人。”
“我还以为孙悟空出自游戏《英雄联盟》,是他们的原创角色。”
“三国?不是日本古代史吗?我玩过他们的《三国无双》,可好玩了。”
看到这些,我有一种心如刀绞的感觉。
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兴办孔子学院,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文化太晦涩难懂,四书五经?我爷爷都不愿意读,更不用说年轻人。
想让文化走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包装成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年轻人喜欢,自然而然会主动帮我们传播。
2014年,一名华裔外交官曾将网文《星辰变》翻译成英文,发到了外网。
该小说迅速引爆全网,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流行趋势,有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修仙、八卦、拂尘、如意等中国符号,让国外读者流连忘返、废寝忘食。
有一个哥们,追网文追到连“瘾”都戒了,找了份工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网文一度畅销欧美、东南亚,特别是东南亚,书店中一半以上的畅销书都是中国网文。
孔子书院十几年的成就,网文几个月就做到了。
为什么网文能做到?因为它受年轻人喜欢,年轻人会自发去宣传。
因此董宇辉的担心并不成立,魔改历史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2020年8月20日,一款名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横空出世。
他的实机演示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爆款。
游戏对名著《西游记》做了全新解读,二十八星宿、观音、小白龙、黄风怪、黑熊精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元素,再次俘获了外国玩家的心。
甚至有国外观众甘当先锋,自发宣传这款游戏,并科普孙悟空这一形象。
“孙悟空来自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并非动画《龙珠》,也不是游戏《英雄联盟》。”
这就是游戏虚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有时候,走出去比传统更重要。
在我们抱着传统的四书五经乱啃的时候,日本、美国早已将文化通过流行趋势传播到全世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的文化何其璀璨?
现在只需要我们改变一下思路,把游戏跟历史融会贯通。
这样,年轻人自己就会搂着他们的哥们说。
“你知道吗?那只猴子他来自华夏!”
#董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