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美國的軍工複合體

我在《歐美文明本質---劫掠文明(上)》這篇文章裡面深刻解析了歐美現代文明的本質。并且,強調了現代化的美國是一種新羅馬主義文明,它沒有能力對内做功減少内部熵增。這種文明的延續需要長期向外掠奪,才能維持内部體系的穩定。當對外掠奪受挫的時候,也就是内部系統走向坍縮的時候。是以為了維持強大的對外掠奪能力,勤兵黩武是這種文明的顯著特征。在羅馬帝國走向後期的時候,軍工集團的勢力遠超羅馬元老院,換皇帝就跟玩似的。

根據中國曆史的經驗來看,朝廷勢力中軍人和文人互相平衡是最和諧的一個狀态。文人強勢碾壓武人的時候,會造成武備松弛,國家容易被遊牧民族侵略。當武人強壓朝堂其餘勢力的時候,通常也就離政變與藩鎮割據不遠了。

曆史是一個輪回,過去怎麼樣,現在隻是換個方式換個名稱接着在兜兜轉。近看旁邊的緬甸,泰國,遠看現在還是老大的美國,都無一不被軍工力量挾持。是以,這麼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你不能參透,很多問題你就看不太清楚發生的根源。

軍工複合體這個詞是個舶來詞,首先被美國的五星上将兼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在艾森豪威爾的總統告别演講時他說:“在政府各部門中,我們必須警惕軍事-工業複合體取得不正當的影響力,不論它這樣追求與否。

當過軍方總司令,又當過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對這個的認知應該是比較深刻的,他隐晦地提出這一點,就是想引起美國政壇和全社會的警示,但是事與願違,美國在軍工複合體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因為美國的社會形态與我們不一樣,是以一般中國人很難了解美國的軍工複合體體系是一個什麼狀态。這麼一個存在你壓根無法用中國現有的軍閥、軍工集團、諸侯等詞彙來描述。

美國是實行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國家總統不僅是國家元首,還是政府首腦,更是150萬美軍部隊的名義上的最高統帥,美國整體上實行的是文官治軍的模式。

為啥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呢?

白宮在新總統入駐之後,開始組建幕僚班子,開始提名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官員。這些進階官員根據美國法律,都要送出給國會走個流程,才能正式生效。一般按照美國曆來的政治默契,國會一般不會卡總統提名的官員。根據美國法律,這些提名官員必須都是文官,也就是說國防部長不能是現役軍人。現役軍人要想當國防部長隻能退役7年再說。美國國防部擁對美國所有國内國外軍事機構的管轄權。

美國的國父在設計三權分立的時候,為了避免總統權力過大,将總統的軍事權給閹割了。白宮統轄下的國防部,在對軍隊進階官員進行任免的時候,得走流程走到國會。如果總統比較任性,非要罷免或者任免誰,也可以動用總統權力來跳過國會。但是你會跟國會鬧掰,如果跟國會鬧掰了,你很多事情都沒法玩了。

同時,白宮雖然通過國防部擁有了管轄軍隊的權利,但是調動軍隊作戰需要經過國會嚴格審批授權。也就是說白宮能直接做的就是文官那一套體系,白宮指揮軍隊對外作戰有國會這一道防火牆。

這一套體系其實乍看是沒啥問題的,之前美國的國父做制度設計的時候也沒覺得有啥問題。但是這裡面有個BUG,那就是美國政壇的軍、政、商旋轉門現象。

啥意思呢?國防部長不是軍人,但是可以是軍工集團的總經理,财政部長也可以是高盛,華爾街的人。國會議員雖然禁止現役一線軍人競選,但是不妨礙二線軍人,退役軍人,國民警衛隊競選。

看過忠哥之前文章的,應該都已經了解了社會關系的第一因模型,這種關系互相穿插着玩的結果就是隻要有一條利益的線,就能把這幫人連成一張巨大的網。

這張網就是前面說的軍工複合體,同時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張網會越來越大,根基越紮越深,直到覆寫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前面一段時間,不是美國校園槍擊案嗎?美國社會鬧得很兇,各種社會名流都來罵幾句表達自己的不滿,随後又是蠟燭、鮮花、禱告三件套。鬧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加強槍支的管控,别把槍賣給精神病人。同時提議給學校的保安老師配槍。

這算個啥呀,這能解決未來槍擊案的問題嗎?

上次的校園槍擊案的血還沒幹呢,美國平民幾乎每天都在槍擊新聞中度過,之前紐約時代廣場,疑似有人聽到了槍聲,就開始狂奔,不明是以的群衆甚是惶恐,也跟着狂奔,結果是虛驚一場,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幸發生了踩踏事件。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底層百姓對槍已經是驚弓之鳥了,惶惶不可終日。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上圖這個美國國會議員在國會哀嚎,自己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卻每天都提心吊膽地擔心她們在學校遇到槍擊,他跪求美國國會立法禁槍。讓孩子們能夠安心地出現在公共場所。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在軍工複合體這麼一張強大的網絡面前,大部分當權者都是利益相關方。美國國内還有良知的政治力量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最後各方妥協的結果是提議允許校園保安,教師持槍,最好人手一把槍,遇到歹徒奮起還擊。

這算個啥子提議?這提議的結果不就是讓更多人來買槍,以暴制暴麼?我在前面的文章《吃透刑法,教你遇到暴力的時候怎麼做才能正當防衛和見義勇為》聊過,一個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是需要減少社會暴力總量為前提的。美國這幫軍工複合體明顯的是為了私利,挖美國國家未來的牆角。

那這種軍工複合體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呢?對我們有何警示?

我覺得這個答案得去曆史當中找。

美國軍工複合體的進化史

在捋軍工複合體這個超強利益群體的時候,我們首先得明白,美國政府代表的是大資本的利益,其次才是美國國家的利益。

美國南北戰争結束之後,美國大資本迅速完成了國内資源的整合,形成了壟斷。美國進入以大工廠大企業為代表的壟斷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末期,國内生産力逐漸過剩,急需開拓海外市場,美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從孤立主義,轉向海外擴張。彼時,世界都已被列強瓜分殖民,要想打開市場,從歐洲老牌列強手裡切蛋糕過來就得擁有比老牌列強更強的武力,這種武力級别已經不是拿左輪手槍屠戮下印第安人,打一下内戰那個級别的了。去國外搶市場,最主要的還是得海軍給力。

海軍是一個純粹吃裝備的軍種,啥戰術穿插,人海戰術在海上都不管用。蒸汽動力鐵甲炮艦的生産難度也不是造左輪能比的,是以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來支撐。美國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讓國家軍隊的龐大軍事訂單自然無可避免地落入了私人企業手中。

之前搶奪海外市場的時候,美國軍隊和軍工企業都發展得不溫不火。因為需求有限,相關配套的企業和軍隊人數都不咋起眼,這部分蛋糕還不咋明顯。

真正讓美國軍工複合體發展起來的還是一、二次世界大戰。特别是二戰,美國的全面參戰,讓美國的軍費占到整個國家稅收的40%,軍工企業得到了大批訂單自然是招人買機器擴産能。就這依舊不能滿足美國二戰的需求,于是很多民企根據戰時經濟法轉入了軍工生産。由于戰争的需要,原本有美國國會國務院等機構來對接軍工企業的,為了迅速反應戰争需求,愣是讓軍隊與軍工企業直接對接了。這意味着啥?

軍隊上司是不是可以叫小舅子去辦個軍工廠,然後訂單給到小舅子?原來隻需要300萬發子彈,我報2000萬發子彈。

于是乎,軍工複合體這一龐大的利益集團,被戰争硬是支愣了起來。由于這個原因,網上一直流傳了一個珍珠港之戰的傳說,那就是連國民黨的特務BOSS戴笠都已經知曉日本要偷襲美國珍珠港了,還給美國發了電報,美國硬是裝聾作啞,讓日本來偷雞。

如果從軍工複合體利益的角度來看的話,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畢竟,你不打仗他們哪來的利潤?

二戰讓美國從一個英國的擰包小弟,變成了全球事務的話事人,勢力遍布全世界。從這一點來看,戰争的需求,是軍工複合體與美國上層政治家共同利益的結果、

二戰是結束了,軍工複合體那麼大的産能,雇傭了那麼多勞工怎麼辦?軍隊高層在戰争中賺得盆滿缽滿,突然沒戰争了那怎麼賺?美國政府高層4年一屆,本屆政府如果因為沒有了戰争,那國防預算怎麼規劃?少規劃了是不是油水就少了?錢是國家的錢,有錢不賺wangba蛋啊,執政幾年不撈錢怎麼行?

再退一萬步說,美國國家本身的文明屬性就是個掠奪文明屬性,也就是說軍事霸權是美國的命根子,二戰後美國現在所有的特權,全部建立在軍事霸權之上。一旦美國的武運不行了,帝國會立刻崩盤,萬劫不複。是以也有學者把美國的資本主義稱之為“軍事資本主義”。

正因如此,美國政府與軍工複合體是一體雙生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

北韓戰争、越南戰争、古巴飛彈危機、星球大戰計劃……冷戰讓美國在二戰結束後,也保持了天量的“國防支出”,軍費是連年上升。8年越戰一共花了1347億美元,要知道1971年之前,1美元可以兌換0.89克純金。到了70年代,全國共有13萬家軍火承包商和轉包商。裡根在位八年,軍費超過2萬億美元。軍火商們趁機狂貼秋膘,到了80年代,軍工企業的利潤增長率是其他行業的2.5倍。

這整個冷戰過程中,軍工企業和政府的關系變得更緊密,實力大大增強,甚至衍生出了我前面說的新的玩法——旋轉門制度,即軍事機構的成員退休或離職之後,可以去軍火公司擔任職務,而軍火公司的上司人可以到國防部或者政府擔任進階職務。

例如,小布什的副手切尼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他老婆琳恩曾經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副總裁兼董事。去年剛死的前美國國防部拉姆斯菲爾德,也曾任著名的民辦智庫,軍工複合體重要成員——蘭德公司的理事長。特朗普的國防部長“瘋狗”詹姆斯·馬蒂斯去了通用動力公司(作品:早期研發F16、海狼潛水艇、M1A2坦克)當顧問,現任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2016年退役後去了雷神公司(作品:戰斧飛彈、愛國者飛彈)擔任董事會成員,2020年又回到五角大樓成了軍頭。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這就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私不分”。什麼叫“軍工複合體”,什麼是“制度性腐敗”,現在大家應該能了解了吧。是以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當中所有人都是獲利方,包括美國白宮政府高官。在這麼一張網面前,誰能動他們?

例如,冷戰的時候,美國的議員如果跟軍火商合作,那批下來的軍工項目可以放在議員所在的選區。這都是能夠吹的政績,誰願意拒絕呢?但如果哪個議員膽敢反對軍工項目落地,反對擴大軍事支出,或者支援裁軍,會立馬被人扣上“危害西方自由世界”、“同情共産主義”的大帽子,是以美國和蘇聯幾次想要緩解緊張關系時,懂王每次都想緩和和俄羅斯的關系,為啥總有勢力跳出來火上澆油?這就是原因。

這就導緻了所有決策層反對軍事擴張的聲音越來越小,讓美國在窮兵黩武的路上一去不返。哪怕這條路并不真正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冷戰結束後,美國事實上已經是“武運昌隆,天下一統”,明明已經再無敵手,也實在找不到維持這麼大軍費開支的借口了。那個時候很多學者覺得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早晚要倒,是以說沒經過社會實踐的文學家和公知們太天真,容易被理想主義被忽悠。

從冷戰之後美國國防部迅速制定了一個漂亮的PPT,名字叫“打赢兩場戰争”,美國強行将衰落的俄羅斯和正在琢磨着發家緻富的中國當做假想敵。這會兒中國正在“韬光養晦”正一心一意的想着發财,美國軍工複合體猛的點名點我們頭上,我們都懶得搭理。

而大毛聽到這計劃之後,乖巧地送上了膝蓋,哭着嚎着要入夥北約。明顯這幫人是不可能讓大毛入夥,大毛入夥了這故事還怎麼編?另一邊美國這幫人也考慮過來挑逗下中國,但是北韓戰場實在是被中國打怕了,再加上中國比俄羅斯實際上兇的多,是以一直隻能玩點小手段,再加上冷戰這幫人對怎麼收拾毛子很有心得,是以做方案的時候三句話依舊不離毛子。

公器私用,資本的力量

美國軍工企業在賺,美軍也更是不甘人後。阿富汗的軍費單裡面空運3隻羊花了600萬美金,一台咖啡機10萬美金,這也是沒誰了。阿富汗戰争2萬多億美元,有多少落入了美軍口袋,這都是個要命的秘密。至于最近的400億援烏計劃,大家就當個笑話看看。烏克蘭戰争,看到現在真的是個軍工複合體帶着毛子演雙簧,放毛子血都是個次要目标了。

2017年,這種體制外,不差錢的懂王上台,他那會兒是真心想讓美國重整雄風。他以為他很懂,他看明白了美國的沖突,是以他準備收拾一下這種體制性的貪腐。于是就叫人審計了美國第七艦隊的情況,并把這種貪腐暴露在了媒體,結果才剛抓了幾個不大不小的魚,那些審計的人莫名其妙就沒了。懂王這才怕了,才想起美國總統是個高危職業。本來在競選的時候,說要削減軍費的,結果第二年國防預算立馬飙升,懂王向軍工複合體納了投名狀。不過懂王唯一做的比較好的事,那就是在他任内,壓制了對外的戰争。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軍工複合體這張網,囊括了美國一部分高層的利益,但是不一定完全能代表美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公權利益和私人利益糾纏不清,必然導緻公權私用,以公謀私的亂象。一個國家對外行動的出發點應該依據國家利益來,可軍工複合體的出現,讓個人的利益超越美國國家的利益,成為美國很多對外行動的決策基礎。

正因如此,美國才需要不停地尋找敵人,這樣才能維持住龐大軍工複合體的生存邏輯。

是以我們回過頭來看,911确定不是軍工複合體需要的911?阿富汗雖說是歐亞大陸的天元,你在那卡個位膈應中俄無可厚非,但是你打伊拉克又是為了什麼?回過頭來看,美國整個國家的利益在伊拉克又得到了什麼?

我們來看看發動兩場戰争的小布什政府都是些什麼人。副總統切尼是老布什的國防部長,曾擔任過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進階研究員;他老婆除了是洛馬公司的副總裁,也是這個所的進階顧問;财政部長保羅·奧尼爾和副部長曾是該研究所的常務理事,除了這幾個,這個企業研究所一共有20多人進入小布什政府。

這到底是個什麼機構,能有這麼大的能量?

這個“美國企業研究所”是著名的保守派智庫,共和黨很多上司人都是從這裡出來的。它是摩根财團在1943年成立的,而摩根财團掌握着幾個最有名的軍火公司,比如通用電氣(作品:F110等航空發動機)、通用動力(海軍艦艇主要制造商)和格魯曼飛機公司(F14/B2轟炸機的制造商),也就是說這個智庫直接受到軍工集團的指揮,新國務卿鮑威爾更是通用動力的股東, 小布什政府是個什麼玩意,這不一下子就明白了。

其實不光是摩根财團,美國的幾大軍工企業都在美國的大财團手中,第一花旗銀行财團掌控波音公司,波士頓财團掌控着貝爾直升機公司和雷神公司,洛克菲勒财團掌控着西屋電氣公司,是以美國軍工複合體的背後老闆,其實就是這些大财團。

競選之前,小布什的團隊就拟定了一份秘密檔案,叫《重建美國防務:新世紀的戰略、力量和資源》,已經準備要推翻薩達姆政權。根據BBC披露,小布什剛上台,就和關系緊密的德州石油大亨們開小會,讨論伊拉克石油私有化的事了,而且當時就對外宣傳薩達姆擁有生化武器的輿論戰已經火候到位了,是以這仗已經早安排好了,是以打不打阿富汗,按照計劃都會打伊拉克,于是美國随便找了個洗衣服,就和伊拉克開戰。

為了壓制反戰的不利言論,這幫人開始操控輿論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矶時報》等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開始全力配合美國政府的表演,凡是美國政府提供的資訊和照片,一律全文刊發,凡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政策,一律全力支援,凡是不利于美國政府的言論,一律壓制封殺。特别是在“911”恐怖襲擊之後,你幾乎找不到任何反思、反對戰争的媒體言論,全是一片贊歌。

2004年美國影響力最強的《紐約時報》“承認”自己聽信了當時的證據,犯了審查不嚴的錯誤,向自己的讀者道歉。這就是又當啥又立啥,作為全美最嚴肅的媒體,國會山的大佬們形容:不看《紐約時報》都不知道自己該幹嘛。紐約時報有些消息比美國白宮知道得都早,他們能如此傻白甜?

歸根結底還是錢惹的禍。

現在的美國,跟中後期的明朝非常像,兩者都成為了一個資本與政權互相雜交的存在。

美國會不會藩鎮割據

我一直在說一句話:美國對外掠奪開始失敗的時候,就是他要滅亡的時候了。

我們從前面聊得可以看到,由于體制性貪腐,二戰之後,美國軍隊的效率是越來越低。這個效率我指的是機關金錢的情況下能辦到的事。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從美國曆年的戰争花費資料來看,這花費是越來越高,時間間隔也是越來越短。

作為一個掠奪型文明,你出去打仗撈到的錢還夠不上自己内耗的,豈不是越打越窮?再疊加美國國内的疫情,美國政府現在真的很窮。

事實上也是如此。

近幾年,美國幾乎已經無力親自下場去操持一場戰争了,烏克蘭戰争打了這麼久,美國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管不顧弄軍費,然後給軍工複合體獻金。但就這麼點金,明顯是沒有之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賺的爽快了。

闊日子過久了,過窮日子怎麼受得了?這明顯已經不能滿足美國駐守邊疆(全球)的軍隊撈金的需求了。既然老闆發不出糧,擁有最強武力的美軍可以自己弄啊。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6月18日,美國軍隊強行把叙利亞老百姓的小麥給收割賣去了伊拉克。同時還強占叙利亞油田,賣油。另一邊,偶爾打下秋風,劫個伊朗油輪,整點油水。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這種行為照我分析,應該是美國歐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這幫人幹的。因為搶這麼點蠅頭小利對美國政府來說并沒有什麼直覺的好處,還惹一身騷。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我之前聊過羅馬,羅馬使用了行省軍團制度友善用來掠奪和管理帝國邊疆,大家如果把幾大洋統一起來看,是不是跟羅馬有點像?羅馬滅亡後,各大行省自立為王

深度|軍工複合體挾持下的美國是否将會走向藩鎮割據?

美國是個高配版的羅馬,它帝國的邊疆就是全球。美國現在油水少了,這些擁有高科技裝備與強大武力的美軍司令部就相當于藩王般的存在。他們的武力遠超周邊平均水準,以中國的曆史經驗來看,凡是大規模長時間的海外駐軍,在中央财政不行,可操作性的油水少的時候,海外駐軍可能會有點不聽話了。他們會根據自己的一些利益需求來做一些小動作,是以有些軍事行動還真不一定是美國政府策劃的,大家是否了解?

我前面有很多文章分析過美國政府财政的現狀,那是真的沒錢。但是哪怕是再沒錢,美國政府也不敢輕易削減海外駐軍的軍費,并且還在不斷勇攀新的高峰。因為這是美國霸權的根基,更是美元的根基

其實,當美國國家利益與藩鎮利益統一還好,如果有一天,美國聯邦政府實在無力支撐全球這麼大盤子了,兩者利益相違背的時候,這些人會以美國國家利益為重嗎?從上面軍工複合體做事的尿性來看,明顯不可能。

大明邊軍在努爾哈赤沒有亮出獠牙前,當然你好我好大家好。中央撥款,邊軍時不時的出去武裝巡邏,殺殺良民報功。真到了圖窮匕見的時候,影響自己賺錢的時候,遼東重要還是北京重要,曆史似乎已經給出答案。

再說,駐日美軍藩鎮化不聽轄制是有傳統的,遠有第一任司令麥克阿瑟攜二戰勝利之威,枉顧白宮警告,不斷的發出與白宮唱反調的聲音,如果不是因為打了敗仗,杜魯門還真不一定能換了他。還有近日,日裔美國人哈裡斯南海戰場抗命這都是有先例的。

是以,真到了與大國刺刀見紅的時候,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指揮這些帝國邊境的藩王我是持懷疑态度的。

前面我已經解析了美國軍工複合體這幫人是個什麼存在了,是以也麻煩别拿什麼美軍紀律嚴明,通訊技術先進當,指揮系統NB來當借口。那是因為美國從立國至今從來沒有真正和大國打過。唯一一次和中國在北韓戰場交鋒,還帶着一幫小弟,在武器裝備相差幾個代差的情況下,結果戰績都不忍直視。

現在是沒有遇到大規模突發事件,一旦遇到,這些問題都會暴露出來。看起來星羅密布全球布武的海外軍事基地,到時候都會是刺向美帝國的一把刀。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小圈子利益來,綁架美國。在軍工複合體綁架美國的時候,美國藩王割據的景象再現也不是不可能。

喜歡忠哥的可以給忠哥一個關注,更多内容在《忠哥看世界》公衆号上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