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為何時間被稱為光陰?

作者:白雲股道

我們中國古代的計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西周的時候,我們就将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那麼這十二個時辰是如何定下來的呢?古人又是如何知道一年之中不論何時,晝夜相加的時間總長都是一樣的呢?假設一下,如果把你扔到野外,沒有手機和手表,你有辦法像古人一樣測算時間嗎?

中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為何時間被稱為光陰?

在周朝最早用于測量時間的工具就是上圖的日晷。如《周禮》曰:"夏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這個景是指日影,尺就是日晷上面的立杆。古人發現太陽照射在物體上面的影子随着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利用這個原理造了日晷用于測量時間。

如上圖,日光照在尺上形成影子,通過影子的移動來測算時間,是以這個陰影的指向就是時間。如漢朝的《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由于古人将日晷劃為十二等分。每一個等分就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等于現在的兩小時。而一個時辰又在日晷上分為八個刻度,是以一個時辰等于八刻鐘,一刻鐘等于我們現在的15分鐘。日晷上每個刻度之間的距離大概是一寸。是以古人又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表示時間的寶貴。

除了上面的日晷之外,古人還用滴漏來輔助計時。因為日晷在陰天和夜晚沒辦法使用。而我們中國古代的人們發現在孔徑相同的情況下,水的流出速度是一樣的。于是又用銅壺滴漏來輔助計時。

中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為何時間被稱為光陰?

舉一個例子,選取在日晷上面的午時作為開始,然後用銅壺滴漏來計算水量。從今天的午時滴到明天的午時,古人發現不論宵夜長短如何變化,銅壺滴漏所流出的水的總量都是一樣的。是以可以确定一年中,不論晝夜長短如何變化,日夜相加的時間總長度都是一樣的。

另外銅壺滴漏也可以通過标尺來更加直覺地觀測時間。像這種用銅壺滴漏來觀察時間的方法,是不是還可以想到另外一個詞?似水流年是不是?

可以說,我們中國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可以确定日夜的時間總長不變,并且精準地确定時間。而在古代的西方,古羅馬把白天分成十二個“小時”,夜裡分為四“更”。長度不是固定的,夏天每個小時長,晚上的更短。冬天每個小時短,晚上的更長。反正就是記一個大概。

除了銅壺滴漏和日晷之外,我們中國古人還可以通過觀察北鬥星的鬥柄來确定時間。我們的先人是白天看日晷,晚上看北鬥星。如果多雲陰天,那就看銅壺滴漏,有的是辦法。

中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為何時間被稱為光陰?

由于我們地球的自轉軸和公轉軸都對準了北極星。是以古人發現在晚上觀察北鬥星的時候,北鬥星的鬥柄也在做圓周運動。而且速度跟日晷中的陰影的移動速度一樣快。我們現代人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由于地球自轉造成的。而古人則是在觀察到這個現象之後用于計時。古代的天文學家看鬥柄的移動,配合28宿星空圖作為坐标。就可以大概确定晚上的時辰。

除此之外,我們古代天文學家通過在每天晚上的固定時間來觀察北鬥星,還發現鬥柄在不同的季節會指向不同的方向。是以,還有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東指,天下皆春。之說。這個就是利用地球的公轉軸始終對準北極星的原理來觀察一年的時間了。

那麼最後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古人要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呢?為什麼要叫做時辰而不叫其他名字呢?大家可以讨論,下一期解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