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廣:一個被曆史誤會的皇帝

大業13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11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帝,尊隋炀帝楊廣為太上皇。618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楊廣被俘,想喝毒酒自盡都不被允許,于是他被缢死,時年50歲。隋朝随着第二位皇帝楊廣的死去而告滅亡。作為一個失敗皇帝,死了還不得安甯,被人折騰了好幾回,先是埋在宮内,後改葬于揚州吳公台下,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又把他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這才算安定下來。

隋世祖楊廣(公元569年-公元618年),在位14年。他一生被後人诟病的原因有三點,我們一一來看。

1、弑父篡位,算計、誅殺兄長楊勇。原本皇長子楊勇為太子,楊廣因戰功在哥哥之上,又加上發現隋文帝對哥哥不滿,而有了取代之意。于是他故意将自己僞裝起來,投父親所好:知道父母節儉,他也裝作很簡樸。聽說父母要來,就讓自己的姬妾都躲藏起來,還讓一些年老、面貌普通的婦人穿着破舊衣服侍奉父母。同時還經常送給父母身邊的侍從好處,讓他們幫忙說自己的好話。在看到父母越來越喜歡自己後,開始誣陷哥哥楊勇要謀害他。本來父母對李勇就印象不好,是以很快隋文帝楊堅将楊勇廢掉,立了楊廣為太子。公元604年7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楊廣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隋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此信為文帝所得,楊廣幹脆發動政變,弑父登基。即位後即假傳文帝遺旨,逼迫楊勇自盡。

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诏執述、岩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貼上台宿衛,門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使;令右庶子張衡入寝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别室;俄而上崩。......矯稱高祖之诏,賜故太子勇死,缢殺之。(《資治通鑒》)

從史料上看,隻是懷疑楊廣弑父,“故宮中頗有異論”,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楊堅乃兒子楊廣殺死,也可能是本就“卧病”,得知兒子想登基,又安排宮中各項事宜,讓他怒火攻心而死。其實唐太宗李世民與他有一樣的罪狀,同樣的殺兄弟,迫父親讓位,但曆史評價完全不同。兄弟父子争權,王朝曆史上屢見不鮮,唯獨楊廣罪無可赦?如果說他連父親寵幸的宣華夫人陳氏也敢調戲,那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後納其妻,又将父親後宮的嫔妃部分納入自己的後宮不算罪過嗎?為何李世民沒有在這些上面被人诟病呢?也許這就是成王敗寇的道理所在。

2、勞命傷财,大興土木。公元605年,楊廣開始修建洛陽城,同時開鑿大運河。楊廣先後開鑿疏浚了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京杭大運河。秦始皇和楊廣都擔着罵名給後世留下了一件舉世聞名的禮物,可萬裡長城至今隻有觀賞作用,其在曆史上起到的防禦作用也極其有限,但京杭大運河一直縱貫南北漕運,不僅加強了隋朝對南方的軍事政治統治,也使南方的棉絲和稻米能順利運到長安,進而使南北文化得到很好的交流。以後的元、明、清都依賴大運河進行物資供應,從曆史角度看,楊廣具有遠見卓識,是曆史功臣!

3、貪圖享樂,三下江南,把當時隻有六七米寬的瘦西湖作為自己的專用水道。首先,探究楊廣出行的目的,他曾下诏說:“聽取采集百姓的意見,向百姓咨詢治國的建議,如此才能治理好國家。我将要巡察淮海一帶,考察民情。”說明他是有政治抱負的,他下江南的目的也很明顯:要聽取民情民意。

戊申,诏曰:“聽采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今将巡曆淮、海,觀省風俗。”(《資治通鑒》)

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也許就像後世一樣,上司一來,地方鋪張浪費接待,何況他也隻是将瘦西湖專用了一段時間而已。其次,他比起後來的乾隆六下江南,可是小巫見大巫了!乾隆下江南,有人将原來的瘦西湖擴充成幾十米寬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比楊廣浪費多了。可乾隆下江南卻成了曆史佳話,為何楊廣就要下地獄呢?曆史上奢靡的皇帝多的是,楊廣在其中又能排到第幾位呢?

其實,曆史上楊廣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隻可惜有遠大抱負,卻身先死,反而留下了千古罵名。

首先楊廣有與李世民相同的蓋世武功。他”美姿儀,少聰慧“,13歲就被封為雁門郡公,公元581年被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20歲的楊廣作為統帥滅陳朝,進駐建康(今南京),殺了陳後主叔寶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庫,不貪錢财,被世人稱”賢“,他也是以被封太尉。公元590年,他擔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公元600年,他帶兵北上擊敗突厥進犯。作為皇子,他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是同朝其他皇子不具備的。

其次,楊廣建立了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大業律》。科舉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進士科的建立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一制度一直延用到清朝。他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并加以保護,他恢複了隋文帝時期被廢除的國子監、太學、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區宇圖志》,對儲存大陸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607年,他頒布的《大業律》對隋文帝末年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

再有,開發西域、征戰周邊。除了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外,楊廣還四處用兵,這也顯示了他的政治野心。為開發西域,他派兵打敗了西突厥、擊敗吐谷渾,将其領地建成四郡,派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公元610年,派陳棱、張鎮州率兵征讨流求,擊殺流求主公渴刺兜,俘虜一萬人。他擔心高句麗與突厥勾結,對中原造成威脅,是以于公元612年、613年多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争,打敗了高句麗,逼得高句麗王高元遣使投降。雖然遠征高句麗讓隋朝元氣大傷,以緻給造反者可趁之機,但這并不能抹殺楊廣的雄心壯志。

最後,楊廣還是隋唐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年少好學,喜歡詩文,其詩風廣闊,有千軍萬馬出征的雄壯”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也有夕陽西下時甯靜的江景”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鹭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晚年詩風寂寥多感”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可能是預感到帝王命運将盡了吧!

由此可見,隋世祖楊廣其實是一個有雄心大略的人,而且相當有才華,隻可惜太過急功近利,最終讓姨表兄弟李淵撿了個皇帝。如果他能夠休養生息,徐徐圖之,也許曆史會改寫也說不定。他有他的毛病,但是以就把他打入十八層地獄,說他驕奢淫逸、禍國殃民,賜名為”炀“,卻也不是曆史的真相!

搜尋曆史的點點滴滴,一起感悟中國五千年浩翰的曆史故事!

楊廣:一個被曆史誤會的皇帝

楊廣劇照

楊廣:一個被曆史誤會的皇帝

楊廣劇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