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1941年12月7日,上百架日本飛機突然飛抵美國的珍珠港上空,并随即朝着美軍的戰列艦、巡洋艦投下了大量的穿甲炸彈和魚雷,對此,美軍士兵毫無防備,他們隻得在爆炸的巨響中驚醒,然後倉促進行自衛,但随着制空權的丢失,停留在機場上的美機也根本來不及起飛迎戰,隻能在陸地上遭受日機肆無忌憚的轟炸,而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金梅爾上将也在此刻變得十分恍惚,嘴裡一直反複嘟囔着:“為什麼不打死我。”偷襲事件結束後,由于自責和内疚一直伴随着金梅爾,而這種萎靡不振的精神也使他無法進行正常工作,直到尼米茲的到來,金梅爾才得以“退休”,但除了免職,官居上将的他竟然還直接被一撸到底,最後以少将軍銜退役,那麼,金梅爾究竟是“罪有應得”還是成了“替罪羊”呢?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說起金梅爾,他的名頭雖然沒有其接班人尼米茲那麼響亮,但也算是一位經曆過戰争洗禮的進階将領,他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戰列艦、巡洋艦的軍械官做起,一步步官至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和美國艦隊總司令,如果不是太平洋戰争的爆發,金梅爾的仕途恐怕還會再上一層樓。但戰争是殘酷的,它不會因為你是一位身居高位的職業軍官而改變其程序,但如果是因為這僅僅一次的失利就讓一位上将“身敗名裂”,這樣的懲罰無疑是被刻意加重的,而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後來的麥克阿瑟身上得到印證,當年他在菲律賓丢下數萬美國大兵自己開溜,間接導緻這些士兵遭到了日軍的虐待和屠殺,遇難人數遠超珍珠港事件的幾個倍,但這一切卻無人追究,原因我相信明眼人都知道(麥克阿瑟家族在美國軍界和政界上有很多朋友和利益共同體)。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如若要說起金梅爾最大的罪過,我個人覺得第一是指揮失誤,因為他在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并沒有馬上下達作戰指令,緻使整個指揮系統陷入癱瘓,下級官兵們隻能各自為戰,有的扛起機炮朝着日機進行反擊,而有的卻隻顧一味地逃跑,緻使日機更加猖獗,在丢下所有炸彈後竟開始了低空掃射,促使大量美軍士兵、醫護人員和平民接連命喪日機的槍炮之下。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其二便是戰略上的失誤,早在珍珠港遭到襲擊前的5個月,金梅爾就曾得到美國太平洋艦隊情報部門截獲的日方電報并上報華府,就連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上将也曾電告提醒過金梅爾,但金梅爾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站在戰争最前沿的指揮者,完全忽視戰争危機于不顧。如果當時他能重視情報部門發來的資訊,主動做出一個統帥該有的判斷力,達到早期預警的效果,提升警戒級别,我相信最後就算還是以失敗告終,但結果卻并不會像如今這樣慘不忍睹。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最後還有一種分析,也是一種極具“陰謀論”的說法,那就是羅斯福等人提前就知曉了日本的企圖,但苦于沒有參加二戰的借口,于是便想利用此次偷襲事件來“打醒”美國人,進而使美國順利加入戰争,于是基于在這樣的條件影響下,華府便刻意向金梅爾隐瞞了這則情報,緻使金梅爾根本沒有任何準備,換作是其他人估計也不會有扭轉乾坤的能力,隻能說是金梅爾的運氣差到了極點,最終徹底淪為這場“政治遊戲”中的“犧牲品”。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身處現場的金梅爾上将真的是“替罪羊”嗎?

原創不易,照搬必究,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煩請點個收藏和關注,吾先在此先行謝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