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判勝利不在談判桌而在戰場,給普大帝展現一下中國如何對談美國

作者:zy耕天耘地

當年中國在北韓和美國談判,最終讓美國在沒有獲得戰争勝利的情況下,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字。這靠的不僅是談判技巧,更多的是戰場上的勝利。

現在俄羅斯占領了亞速鋼鐵廠,整個馬裡烏波爾完全被俄軍控制。随着戰局向俄軍勝利傾斜,被美國操控的烏克蘭政府接下來肯定會和俄羅斯進行談判。

既然俄軍不能推翻烏克蘭現政府,烏克蘭也趕不走俄軍。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通過談判的方式結束這次俄烏沖突。

怎樣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讓被美國操控的烏克蘭現政府回到談判桌,并乖乖簽訂有利于俄羅斯的停戰協定?

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中國怎樣把控這些、以打促和的就明白了。

美軍在北韓發動的秋季攻勢和同時進行的空中絞殺戰,并沒有達到奪取軍事優勢改變戰略相持的目的。

“聯合國軍”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持續進攻中,東西兩線傷亡慘重,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傷亡比例為1:3。

在長達250公裡的戰線上,“聯合國軍”平均推進了不足2公裡,距鴨綠江的直線距離還有400多公裡。

美國參謀長聯系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對北韓戰局相當惱火,對李奇微的指揮很不滿意。他調侃說:“用這種戰法打下去,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許多年後,李奇微自己也承認:“對當時軍事上的情況有着清醒認識的人,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這點有限力量,能夠赢得什麼全面勝利。”

李奇微的話有點替自己開脫的意思。

他所說的“這點有限力量”,其實并不是“有限力量”,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争機器,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就其現代化程度來說,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還能和“聯合國軍”相比,況且,還有16個國家參與其中,集中了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人力物力,怎麼能說是“這點力量”呢?

看來,阿Q的精神勝利法并不是東方的獨家發明,身在西方大洋彼岸的美國佬也喜歡用它為自己找面子。

   中朝軍隊夏季、秋季防禦作戰的勝利,是在剛剛實行陣地防禦戰,工事不堅固,洪水泛濫,敵機轟炸,糧彈供應不足等嚴重不利條件下取得的。

在異常激烈殘酷的防禦戰中,志願軍沒有制海權、制空權甚至連大炮也很少,戰士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戰鬥意志,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誓與陣地共存亡,用血肉之軀抵抗鋼鐵,連續粉碎了“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整個防禦作戰殲敵157000餘人。

志願軍也付出了較大的傷亡代價,傷亡了33000餘人。

“聯合國軍”占去土地646平方公裡。

從此以後,在整個長期的對峙作戰中,“聯合國軍”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全線進攻。

   美軍“讓機關槍和大炮去辯論”的豪言沒有取得期望的效果,便又回到談判桌上讨價還價。

10月25日,停戰談判在闆門店恢複,繼續讨論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

在談判中,美方放棄了企圖謀取12000中朝方平方公裡土地的計劃,但提出新的軍事分界線方案,要求中朝退出1500平方公裡土地,包括撤出開城地區。

美方的理由是,開城對漢城構成威脅,如果開城不是中立區,“聯合國軍”早把它占領了。

意思就是說,美方是非常尊重中立區安全的,不然開城絕不會現在還被中朝占據着。并表示要以“聯合國軍”所占領的北韓北部西海岸外若幹島嶼與開城交換。

   中朝代表團堅決拒絕了美方這一要求。

10月26日,中朝提出根據實際接觸線加全面調整作為軍事分界線的新方案。這樣,雙方互有進退,各自撤退的區域大緻相當。

但是,美方代表堅持自己的方案,對開城志在必得。

   談判互不相讓,再次陷入僵局。

多次談判陷入僵局的情況說明,你不打疼它,它就不會老老實實坐下來談。

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志願軍50軍于11月5日至30日,利用漁船渡海作戰,攻占了北韓西海岸大小和島等十幾個島嶼,消滅了島上南北韓軍的特務武裝。

人民軍也同時攻占了幾個附近島嶼。

這次渡海作戰,志願軍曆史上第一次出動航空兵參加戰鬥,空軍第一次直接配合陸軍作戰。空軍戰鬥機升空掩護船隻渡海,轟炸機兩次起飛轟炸大小和島。

   大小和島被攻占,讓美方以北韓西海岸島嶼交換開城的企圖無法實作,因為那些島嶼已經不在美軍占領下,籌碼沒有了,交換無從談起。

   為加強談判力度,增加美方壓力,打破和談僵局,志願軍前線6個軍于10月30日至11月26日連續發起34次進攻,每次以殲滅敵人一個連、一個營為目标,奪取并鞏固占領9處陣地。

   為了粉碎“聯合國軍”企圖攻占開城的圖謀,彭德懷指令65軍加強開城地區及臨津江以西的防禦,如遇到敵人進攻,堅決反擊,不得丢棄一寸陣地,并盡可能向前推進,待機殲滅敵人小股部隊。

指令63軍于11月中旬進至開城東北地區,協同65軍抗擊向開城進犯之敵。

指令49軍119師作為保衛開城的預備隊。

   65軍遵照彭德懷的訓示,進行了兩次掃蕩作戰,驅逐了占據開城以南、沙川河以西、漢江以北地區的南北韓軍隊,控制了漢江北岸,沙川河西岸的有利地形,将戰線向前推進280平方公裡,使開城地區的防禦更加穩固。

   在這場以打促和的戰鬥中,毛澤東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戰術,得到了淋漓盡緻的發揮。11月4日,志願軍64軍展開對馬良山的進攻。

這次,志願軍第一次組織了多兵種聯合作戰。

步兵、炮兵、高射炮兵、坦克兵、工兵協同,多兵種密切配合。

志願軍一改夜間作戰的慣例,出乎美軍意外的在白天發起攻擊。

先由60門大炮摧毀敵人工事,壓制敵人火力,再以坦克開到美軍陣地前沿直接用坦克炮轟擊敵人陣地火力點,以密集的高射炮火對空射擊,阻止敵機臨陣上空參戰。

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步兵展開連續強攻,經過4個小時激戰,全殲英第28旅一個整營,攻占馬良山陣地。

随後堅決防守,打退“聯合國軍”多次反擊,陣地穩如泰山。

此役,斃傷俘英軍1740人。

   11月4日,志願軍47軍11個連,在114門火炮,11輛坦克支援下,向美騎1師3個連防守的正洞西山發動進攻。

經過3小時激戰,全殲騎1師3個連,占領正洞西山。

11月5日,美騎1師以以2個營的兵力發起反擊,意圖重新奪占正洞西山陣地。

志願軍47軍在打退美軍6次進攻後,主動撤離陣地。

美軍重占陣地,一片歡呼。

志願軍47軍出其不意,突然以3個營的兵力發動反擊。

騎1師立足未穩,力量懸殊,倉促應戰,陣地再次失守,被志願軍趕下山頭。

這次反擊,全殲美騎1師一個營又一個連,創造了在陣地攻堅戰中打小殲滅戰的範例,為志願軍其他各軍進行陣地攻防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8月至11月的作戰,對于北韓戰争的程序和志願軍戰略、戰術、戰役指導思想的發展,都産生了重大影響。

志願軍入朝之初,國内外還存有疑慮,有許多問題。

最初是擔心志願軍在北韓能不能打,後來是擔心能不能守。

能不能打的問題,在第一、第二次戰役中解決了,通過這兩次戰役證明,志願軍在北韓是能打而且能打勝的。

接着就是第二個問題,在敵人占絕對優勢的火力面前,志願軍能不能守住陣地。秋季陣地防禦戰的成功,也使這個問題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志願軍不僅能守,還可以在守中殲滅敵人。

   意圖交換開城的島嶼丢了,開城又不能攻占,志願軍不停地進行小規模戰鬥,不斷消耗着“聯合國軍”的兵力。

在這種戰略态勢下,美方再無拖延狡辯的籌碼和理由。

11月27日,雙方代表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定。

志願軍以打促和的政策取得了勝利。

   協定規定: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撤兩公裡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區。

如果軍事停戰協定在本協定準許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将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以打促和是中國的發明,而且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屢試不爽。

縱觀俄烏局勢,以打促和對俄烏談判仍然有現實意義,普大帝不妨再試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