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898年,中國正在搞“戊戌變法”的時候,菲律賓成了美國的殖民地。
那年美國軍艦在古巴哈瓦那附近的海域爆炸,造成266人死亡,美國認為是西班牙幹的,便以此為借口,要求西班牙停止在古巴的軍事行動,承認古巴獨立。
美國的表态,名義上是為古巴着想,其實是想驅逐西班牙,自己做古巴的宗主國。
這種隐藏在正義之下的小心思,西班牙怎麼可能看不明白,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玩什麼聊齋啊,于是西班牙堅決不同意美國的要求。
屢次商量無果,4月24日西班牙向美國宣戰,第二天美國向西班牙宣戰。
“美西戰争”爆發以後,美國以“幫助古巴獨立”的旗号,從關塔那摩灣登陸,到7月中旬便攻破聖地亞哥,西班牙軍隊一敗塗地。
由于是和西班牙的全面戰争,那麼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也在美國的打擊範圍之内。
菲律賓有個起義領袖叫阿奎納多,之前反抗西班牙失敗,被迫流亡香港。
“美西戰争”爆發以後,美國遠東艦隊司令杜威勸阿奎納多回國,重新起兵反抗西班牙,并且保證美國對菲律賓不感興趣,給與的支援都是為了保護菲律賓人民。
阿奎納多相信了,便回到菲律賓召集部衆重舉義旗,于1898年6月發表獨立宣言,成立菲律賓的革命政府。
阿奎納多等菲律賓起義人士,對美國充滿幻想,以為抱着美國的大腿,就能讓菲律賓真正獨立騰飛。
但現實是殘酷的,美國很快給了阿奎納多一個大嘴巴子,讓他知道什麼叫弱國沒有人權。
8月份,1.5萬名美國遠征軍趕到菲律賓,先是向起義軍承諾菲律賓可以獨立,然後和西班牙總督秘密會面,商量将馬尼拉轉讓給美國,不允許菲律賓起義軍進城。
為了照顧西班牙的面子,美軍假裝進攻馬尼拉,西班牙軍隊稍微抵抗,便向美軍繳械投降,一場攻城戰,雙方死亡人數加起來都不足500人。
美軍進入馬尼拉,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梅裡特,立即指令美軍在馬尼拉布防,并且以菲律賓軍事總督的身份成立軍政府,禁止菲律賓起義軍進城。
阿奎納多沒辦法,隻能服從美軍的指令,把起義軍部署在馬尼拉周圍,等待命運的審判。
數月前的承諾,好像是一個笑話。
到底要不要殖民菲律賓,美國内部其實是有争議的。
一家美國報紙做了抽樣調查發現,43%的美國人同意吞并菲律賓,24.6%的美國人反對,32.4%的人持中立态度。
反對者認為,美國吞并菲律賓違背門羅主義的精神,參與到列強紛争的國際大環境中,對美國不利。
而同意者認為,沒有殖民地的美國已經落後于時代,如果不參與帝國主義冒險,能不能保住利益和市場還是兩說,把太平洋變成美國的内湖,必須成為美國的戰略目标。
曾做過美國駐中國公使的查爾斯·鄧比說的更直接:
“我們有權做為占領者取得菲律賓,菲律賓是我們在遠東的立足點,占領菲律賓能給予我們地位和影響,也能帶給我們富有價值的進出口貿易。”
好處多多,壞處幾乎沒有,是以兩派沒争論多久便有了結果。
1898年12月,美國和西班牙在巴黎簽署合約,規定西班牙完全放棄古巴,割讓波多黎各、關島等殖民地給美國,菲律賓倒是沒有無條件放棄,而是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
至此,西班牙失去美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美國則接過西班牙的衣缽,正式走上世界的舞台。
古巴和菲律賓當然反抗過,但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落後國家的反抗能力無限接近于零,幾年時間便被陸續平定。
美國在古巴和菲律賓,開始數十年的殖民統治。
二、
美國殖民菲律賓,最初是給菲律賓帶來“好處”的,例如美國在菲律賓建立起文官政府,給菲律賓人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改進司法體系等等。
這些政治層面的調整,确實讓菲律賓的文明進步了一些。
在社會基建方面,美國也做了很多事情。
美國殖民當局為了維修交通設施,規定菲律賓每人每年交1美元的人頭稅,然後用這部分資金陸續修建1.4萬公裡的公路、6000座橋梁、1000公裡的鐵路,還撥款37萬美元修建農業灌溉工程,耕地面積從126萬公頃,擴大到400多萬公頃。
此外,菲律賓有了美國的支援,各大城市有了無線電、廣播、機場等先進的現代裝置。
就連教育,菲律賓也在快速進步,到了1939年,菲律賓十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從最初的20%上升到49%,其中一半的人口可以用英語交流。
看起來,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菲律賓學者評價說,在美國治理下,菲律賓的進步是驚人的。美國自己的評價是,美國已經把菲律賓建設成“東亞的民主櫥窗。”
但進步也好、櫥窗也罷,都不能掩蓋美國殖民菲律賓、掠奪菲律賓資源的本質。
原本在西班牙統治時期,菲律賓就是國際貿易中心之一,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印度的紡織品、東南亞的香料等商品,都在菲律賓集中轉運,給菲律賓帶來海量的資金流動。
菲律賓本土也能出口糖、麻、燕窩、大米、棉花等經濟作物,雖然賺不到什麼大錢,但商品經濟起碼是多樣的、正常的。
美國殖民菲律賓以後,經過數次政策調整,到1913頒布了“安德伍德·西蒙斯法”,允許菲律賓商品無限制進入美國市場,并且免除關稅,美國商品也可以免除關稅,無限制進入菲律賓市場。
這就是美國标榜的自由貿易。
但問題在于,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貿易,弱勢國家的企業和商品失去國家保護,在控制成本和市場規則方面,根本沒辦法和發達國家競争。
而發達國家可以得到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大機器生産控制成本,然後用先進技術生産出物美價廉的商品,再以國家實力做後盾,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市場規則,最後達到傾銷商品進而壟斷市場的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列強在沒有發達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制定了貿易保護政策,等本國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又不約而同的要求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本質上是一種赢家通吃的模式,想和發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你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赢家。
這個道理,菲律賓的有識之士也看出來了,但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他們看出來也沒辦法改變。
于是在美國市場需求、以及出口免關稅的利潤驅使下,菲律賓的商品多樣化一去不複返。
商人們為了豐厚的利潤,逐漸減少其他商品的生産,不斷擴大糖、麻、煙草的産量,然後一股腦的出口到美國。
經過幾十年的市場馴化,菲律賓從多樣性經濟體,退化成單一性經濟體,貿易夥伴也從英美西日等國,演變成美國的初級原材料供應國。
我們用資料來說話。
1900年,美國在菲律賓進出口貿易總值中占11%,屬于衆多貿易夥伴中的一個,并不重要。到了1935年,這個數值便飙升到72%,可以說,菲律賓經濟完全依賴于美國市場。
菲律賓進口的自然是美國工業制成品,而出口商品中,糖、麻、煙草、椰子占比90%以上。
即便以單個産品來算,出口美國的糖,占菲律賓糖業出口量的99.9%,出口美國的椰子占菲律賓椰業出口量的66%,出口美國的煙草占菲律賓煙草出口量的46%,出口美國的麻也占菲律賓麻業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這就是自由貿易的威力。
張口仁義道德,閉口民主自由,不用暴力征服,卻能徹底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讓這個國家緊緊依附于美國的周圍。
不滿意?沒用的。
我們是自由貿易嘛,這一切都是你菲律賓自己造成的,能怪的了誰?
三、
菲律賓的經濟結構完全依附于美國,後果是嚴重的。
第一個嚴重的後果是,菲律賓的經濟命脈完全捏在美國的手裡,沒有任何輾轉騰挪的空間。
菲律賓的唯一出口對象是美國,那麼商人掙錢或者賠錢、人民的生活是富裕還是貧窮,全在美國的一念之間,即是不是繼續進口菲律賓的商品。
一旦菲律賓忤逆美國,美國完全可以說,我們明年不進口菲律賓的糖、麻、椰子和煙草了,你們菲律賓喜歡賣到哪裡,就賣到哪裡去吧。
那麼等待菲律賓的隻有百業蕭條,人民困苦揭竿而起。
畢竟菲律賓的唯一大宗出口對象是美國,美國的大宗進口對象可不止菲律賓,糖麻煙草椰子等商品,美國完全可以從古巴、夏威夷、東南亞其他國家進口嘛。
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完全依附于另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便相當于把命門交了出去,失去在經濟方面制衡的籌碼,宗主國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經濟結構完全依附于宗主國,緊随其後的便是國家徹底失去獨立性,哪怕是名義上獨立了,實際上還是仰人鼻息的殖民地。
第二個嚴重的後果是,菲律賓失去商品的定價權,價格和利潤的漲跌,完全跟着美國市場的波動而波動。
菲律賓的商品大部分要出口美國,那麼美國市場的價格高,菲律賓商人就能多賺錢,美國市場的價格低,菲律賓商人就少賺錢甚至賠本。
例如1929年美國出現大蕭條,對于進口商品給不出太高的價格,直接導緻菲律賓的椰油從每噸149.8美元,暴跌到每噸42.56美元。椰業産值也從8900萬比索,暴跌到2700萬比索,1938年随着美國市場升溫恢複到9200萬比索,次年又跌到2800萬比索。
大起大落,搞得菲律賓人民心驚膽戰。
就這,菲律賓還不能不賣。
賣了或多或少能掙點錢,保證采集加工椰子的農民餓不死,如果菲律賓不賣的話,那些農民一分錢都掙不到,隻能喝西北風了。
第三個嚴重的後果是,菲律賓沒有機會進行産業更新,國家命運被鎖死在非常低的水準。
由于商品出口美國的利益刺激,糖、麻、椰子、煙草這些低端産業鍊,吸納了菲律賓将近80%的人口,以至于原本可以出口糧食的菲律賓,淪落為糧食不能自給的國家。
這樣的經濟結構,就形成了極強的路徑依賴,誰要是在菲律賓搞産業更新,不僅是動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也可能斷了底層農民的活路,難度非常大。
而且在這些低端産業中,因為出口路徑穩定,菲律賓商人便形成事實上的壟斷經營,那麼也就沒有動力更新技術、改造裝置、提高農民收入擴大國内市場。
結果就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蔗糖産業,但菲律賓的甘蔗畝産量隻相當于古巴的50%、夏威夷的15%,是全世界畝産量最低的。
于是菲律賓的經濟結構出現惡性循環,越依附于美國,低端産業越繁榮,出口美國的量越大,技術裝備越落後。
菲律賓的命運被鎖死在非常低的水準,百十年都翻不了身。
四、
菲律賓的命運,其實是所有殖民地的命運,是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
美國在菲律賓進行了大量現代工業建設,那不是因為美國是慈善家,而是現代工業建設有利于美國統治菲律賓。
美國在菲律賓辦教育,不是因為美國有教無類,而是因為美國要同化菲律賓,以及傳播美國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要不怎麼做東亞的民主櫥窗呢。
而以上兩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掠奪菲律賓的利益,并且以菲律賓為跳闆,掠奪東亞其他國家的利益。
什麼都是虛的,到手的真金白銀才是真的。
美國修建的橋梁鐵路再結實,城市建設的再漂亮,和菲律賓人民又有什麼關系呢,他們還是得在種植園裡揮汗如雨,卻隻能得到美國同類工種的一半薪水,乃至更低。
這點和印度特别類似。
現在說起印度,都知道英國給印度留下幾萬公裡鐵路、大量的鋼鐵廠、兵工廠、紡織廠,但是英國在修建鐵路和工廠的時候,原材料是從英國進口的、工程師是從英國聘請的、資金是從英國貸款的。
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給英國的商品和資本找出路,帶動了英國的産業鍊蓬勃發展,根本沒有帶動印度的産業鍊。
等這些鐵路和工廠完工以後,英國賺的盆滿缽滿,印度除了國土上出現一堆“工業怪獸”以外,國家經濟生态基本沒有任何變化。
以前不會煉鋼,現在還是不會煉鋼。
以前不會造火車,現在還是不會造火車。
以前不會造武器,現在還是不會造武器。
一個國家的命運,要看有沒有完整的産業鍊,有沒有龐大的産業勞工群體,有沒有為維護産業鍊而改進的制度,有沒有改造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态。
而不是出口了多少原材料賺了多少錢,土地上有多少工廠和鐵路。
有些人回顧曆史發現,凡是跟着列強走的國家都發達了,做過列強殖民地的國家都進步了,但這些發達和進步都是虛假的、脆弱的。
一旦列強不想讓你發達進步了,随時可以抛棄,然後換一個國家進行殖民,讓這個國家感受一下什麼叫發達進步。
把國家的命運寄托在列強的恩賜上,何其愚蠢?
更可悲的是,“二戰”前的菲律賓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隻能等待列強的恩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們現在回顧曆史,不必羨慕這些國家沒有付出努力,就能得到列強贈送的現代城市和工廠鐵路,不是自己親手掙來的,終究不是自己的。
我們更應該明白一個道理:
數百年來,在這個列國紛争的世界上,能走到最後的隻有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擁有完整産業鍊的國家,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之間随時切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