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漢一代的政治格局,由外戚集團把持朝政的局面成為常态,外戚完全是憑借家裡出了個長相漂亮的女兒而得道升天,是以得勢後更容易忘乎是以、飛揚跋扈,也是以,皇後家族的下場大多都很慘:
呂家(漢高祖劉邦皇後呂雉家族)全家被誅殺;上官家(漢昭帝劉弗陵皇後孝昭皇後家族)被滅族;霍家(漢宣帝劉詢的皇後霍成君家族)被滅族……
但凡事都有例外,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皇後陰麗華家族,雖然也顯貴一時,但日後卻很平安,沒有遭到全族被屠殺的下場,分析其原因,大概是和陰麗華家族成員在得勢時比較清醒有關。
公元33年的一天,一夥強盜殺害了陰麗華的母親及一個弟弟,為了安慰陰家,劉秀下诏封陰麗華另一個弟弟陰就為宣恩侯,并且召見陰麗華的哥哥陰興,把印信放在他面前,表示也要給他封侯,沒想到,陰興卻拒絕了這件好事 ,他對劉秀說:“我沒有沖鋒陷陣的功勞,而一家之中,已有幾個人封爵賜土,使天下抱怨,我不願發生這種事情。”
劉秀見陰興如此有見識,很是佩服,也就不再勉強。後來,陰麗華問他為什麼拒絕封賜,陰興嚴肅地說道:“皇親國戚最大的危險,是不知道謙讓退避。女兒要配王侯,男兒則一直打公主的主意,使我不安。富貴有它的極限,人,應該知道滿足。浮誇之徒,使人反感!”
陰麗華聽了哥哥的這一番話,認為哥哥說得非常有道理,從那以後,她相當克制,從來不替親屬求官求爵,是以,陰家在陰麗華得勢的時候,沒有出現權勢熏天的現象。
建武二十年(44),劉秀病重時,陰興在雲台廣室受诏成為顧命之臣,數日後,劉秀病情好轉,又想封陰興為大司馬,但陰興以有損聖德再度推讓。
陰麗華本人也非常懂得退讓的道理,開國不久,劉秀曾以陰麗華“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想要立陰麗華為皇後,可陰麗華卻以自己不夠資格承擔皇後之位為由堅辭不受。
陰氏家族中的人,後來雖然也有結局不太好的,但都是因為個人道德品行問題導緻的,屬于個别現象,沒有造成整個陰氏家族的覆滅,這在充滿血腥氣息的兩漢時代是極為難得的。
與陰家相比,東漢的另一個皇後家族——窦家的結局就慘多了,漢章帝建初三年(78),窦氏被立為皇後,漢章帝去世後,10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就是漢和帝,尊窦皇後為皇太後,因和帝年幼,由窦太後臨朝執政,窦氏家族是以雞犬升天、滿門皆貴,窦憲為大将軍;窦笃為衛尉;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職的,還有十餘人……
全族當朝,貴重顯赫,家族成員争競豪奢、窮極工巧,且依仗勢力,為非作歹,百姓噤若寒蟬,忍氣吞聲。窦憲有一個門客,叫崔骃,這是個清醒之人,他曾給窦憲上過一份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崔骃列出了十七家遭到屠戮的皇後家族,意在提醒窦憲要懂得進退的道理,以免将來遭到不測。
崔骃說:“閣下的寵愛和官位,正如日上升,文武百官,無不注視你的所作所為,豈可以不日夜小心,以求榮耀終身!皇後家族是以弄得被當時人譏嘲,被後世人譴責,主要原因在于權勢太大,而不知道收斂;官位太高,品德能力,卻不能相配……豈可以不謹慎!”
可惜的是,當時的窦憲,已經狂妄到了極點,根本聽不進去崔骃的這番肺腑之言,在權力場中迷失了自己,越陷越深,最終落得個自殺身亡的下場。曾經的“笏滿床”,變成了陋室空堂;曾經的歌舞場,變成了衰草枯楊……不知道窦憲臨死之時,是否想起了崔骃當年的忠告?然而,一切都晚了。
《紅樓夢》中秦可卿臨死之前托夢給王熙鳳,告訴她:“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是人力能可保常的?”
有那麼一句話:“受恩深處宜知退”,如果不懂得盛極必衰、“樹大招風、官大招禍”的道理,隻知進,不知退,禍事也就不遠了。
陰麗華家族懂得“登高必跌重”的道理,是以雖然身居高位,卻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太得意!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也是一種内省精神;而窦皇後家族呢?
卻隻知進、不知退,最終落得個家亡人散的結局。兩個皇後家族的不同命運,能給名利場中的人帶來很多思考和啟迪。
#故事##曆史##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