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曆史,緬懷前輩。在喜迎《今日中國》(原《中國建設》)創刊70周年之際,簡要追憶創刊前輩為雜志的創辦與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緻敬他們的創業功績。
金仲華(1907-1968)
作為《中國建設》的創始人之一,金仲華是中國新聞界老前輩和國際問題專家,也是宋慶齡的摯友與助手。他是應宋慶齡邀請,與陳翰笙一起創辦這本新中國對外英文刊物的,是我刊的首任社長。
新中國成立後,金仲華曆任上海市副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等上司職務,并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新聞日報》和《文彙報》社長及中國新聞社負責人,同時擔任新中國第一張英文報紙《上海新聞》總編輯。

▲金仲華
1951年8月30日是我刊值得特别銘記的日子。這天宋慶齡在上海常熟路157号中福會新址的會議室,主持創刊重要籌備會。具體由金仲華精心安排,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國外友人等出席,商定了新刊的宗旨,讀者對象及編輯方針。新中國的一本對外刊物從此揚帆起航。
1951年的冬天,是金仲華最繁忙的時刻。他除了上海市的市政上司工作外,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争取《中國建設》創刊号的提前出版。從籌措新刊經費,登記出版手續,到標明紙張和下廠印刷,他事無巨細,親自督辦。終于在12月5日拿到新刊,他立即呈報宋慶齡。宋慶齡高興地翻閱後,于17日給金仲華複信:“請接受我深切的感謝,但願我們所做的以及今後要做的努力将使我們的雜志成為向世界介紹中國和增進和平的強有力的雜志”。
盡管金仲華政務繁忙,自1952年1月《中國建設》正式創刊後,金仲華作為社編委會主任仍十分關心雜志的發展并給予悉心指導。他不時為雜志撰寫重要文稿,使其逐漸成長為新中國一本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多語種的刊物,受到國外讀者的歡迎。他為新中國的對外傳播和對外友好交往,付出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宋慶齡晚年懷着對摯友的深情撰寫了《懷念金仲華——<中國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文中宋慶齡高度肯定金仲華的貢獻,稱贊“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進步事業”。
陳翰笙(1897-2004)
1951年初秋,在北京中山公園一個僻靜的地方,長凳上坐着兩個人,他們并不觀賞秋色美景,而是專心緻意手中的英文稿。戴深度眼鏡的中年學者是陳翰笙,而他身旁的助手是位文靜的女士。他們正在此編成《中國建設》的創刊号。陳翰笙晚年的回憶錄中說,“1951年籌辦新刊,一開始,我們連個辦事的地方都沒有,創刊号是我與李伯悌在北京一個公園的長凳上草拟的”。
陳翰笙是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革命前輩。他是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美國柏碼拿大學,先後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和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精通英德俄等多種外語。1924年,他接受蔡元培邀請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1925年,由李大钊介紹,陳翰笙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投身革命事業。
陳翰笙與宋慶齡相識于1927年冬天的莫斯科。當時宋慶齡首次出訪蘇聯,也抵達莫斯科,據陳陳翰笙回憶,“這年寒冬的一天,由我的朋友鄧演達同我到紅場附近的蘇維埃旅館去拜訪宋慶齡,這是我第一次同她見面。”此後兩人開始了聯系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後,國内急需外語幹部。1950年周恩來總理托人告知在美國的陳翰笙希望他回國工作。這樣他于1951年1月31日回到北京。當時周總理正與宋慶齡商議創辦新的對外刊物。1951年3月底的一天,宋慶齡約請陳翰笙夫婦到北京方巾巷住所,商量辦刊事宜。令陳翰笙沒想到的是,當晚周總理也去了。陳翰笙記得這次見面時,周總理對他說起辦雜志的事。陳翰笙表示要有一批人,讓金仲華打頭,我可以幫忙。于是陳翰笙去上海找金仲華,要他牽頭辦刊,做編委會主任,他做副主任。
1951年5月至6月間陳翰笙曾三次緻信宋慶齡,商議新的對外刊物的名稱,最後宋慶齡標明刊名為China Reconstructs(中譯刊名《中國建設》)。陳翰笙在6月18日複信說,你建議雜志取名China Reconstructs,意義深遠。它意味着中國不僅在國内重建,而且還幫助世界上其他地區進行建設。而且還借以紀念孫中山,因他生前曾辦過一份名為《建設》的刊物。
1951年8月宋慶齡約請金仲華、陳翰笙及有關人員,在上海召開了創刊籌備會,商定新刊的編輯方針。經過北京上海兩地緊張的合作籌辦,1951年12月5日《中國建設》英文版樣刊問世,初為雙月刊。後以1952年1月為這本雜志正式創刊時間。剛出版時,隻有6名從業人員。雜志在北京編譯,上海出版發行。為保證雜志品質,陳翰笙全力投入,他說當初幾乎每篇稿都看。作為編委會副主任,他負責雜志的英文審定稿,也不時撰寫有關國際的文稿,一直忙到1958年唐明照接任。
▲陳翰笙與邱茉莉研究雜志
陳翰笙曾曆任外交部顧問,又兼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和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還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傳奇老人于2004年3月13日辭世,享年108歲。作為國際問題專家學者,陳翰笙留下諸多專着,如《美國壟斷資本》《印度莫卧爾王朝》《中國農民》和《陳翰笙文集》等。
唐明照(1910-1998)
唐明照也是位革命前輩和資深國際問題專家,多年在國内外從事國際交往聯絡,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8年,為加強對《中國建設》的上司,經周恩來總理和宋慶齡的同意,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廖承志委派唐明照兼任雜志總編輯。
▲唐明照夫婦與大女兒唐聞生、二女兒唐建生的家庭生活照
盡管外事工作繁忙,唐明照還是很關注雜志工作。他親自主持召集社外知名人士的編委會,研究雜志重要事情。他來雜志社時,多是夾着厚重的公文包,到四樓副總編辦公室或會議室研究工作,匆匆來去。他密切關注國際輿論,不時撰寫針對性很強的文稿。
1960年1月6日,宋慶齡緻信唐明照,鼓勵說雜志有進步,但望繼續努力。宋慶齡說:“我很喜歡第一期雜志,從頭到底都很生動有趣,而且效果一定會很好。我特别喜歡這期的封面,整本雜志的編排比前幾期有進步。在這方面當然還存在重要改進之處,但就這一期來說,編得很好。”
1962年元旦剛過幾天,北京百萬莊外文大樓依然洋溢着節日的氣氛。1月6日這天中午,唐明照早早趕到《中國建設》雜志社,再檢視一下今天創刊十周年的慶典準備情況。下午他和編委會主任金仲華見面後,即到大門迎接貴賓——周總理、宋慶齡、陳毅、鄧穎超、廖承志等,陪他們上四樓參觀雜志創刊十年展覽,親切會見編輯部中外同仁,合影留念共賀創刊十周年。慶典還邀請社會文化界知名人士參觀展覽,争取他們對雜志的支援。這是雜志社最盛大的節日,也是唐明照從1958年到此就任總編輯後操辦的一件大事。
唐明照主持《中國建設》雜志工作直至1966年。1972年4月,由中國政府舉薦,被外交界譽為“美國通”的唐明照出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成為新中國在聯合國的首任副秘書長,具體負責聯合國的政治事務,非殖民化及托管地的工作。在國際社會,他充分施展自己獨特的外交才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79年離開聯合國回京後曾任中聯部顧問、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繼續緻力于中國與國際的友好合作,直到1994年離休。
魯平(1927-2015)
魯平,曆任中國建設雜志社副總編,國務院港澳辦秘書長、副主任、主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香港特别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福利會副主席、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主席。
▲魯平
早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期間,魯平就對宋慶齡不畏強暴,支援進步事業的革命精神敬佩不已。作為愛國學生,他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的争民主、反饑餓鬥争,1945年他加入中共地下組織,成為積極分子。他在校學的專業雖是農業經濟,但他外語很好。
1947年,魯平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不久,就踏進中國福利基金會(中福會前身)的大門,開始國際聯絡工作。之後參加雜志創刊工作,并成為社裡最年輕的上司幹部。
據說,有一天他正在辦公室埋頭于打字機前,認真處理外國來信。突然身後傳來親切的上海語音:年輕人,你的英文打得很快啊!他猛回首,原來是宋慶齡站在身後,她那親切音容,很快化解了生疏為親近。他立即站起來用英文向孫夫人問候。在簡短的英文交談中,這位年輕人的英文水準及處理信件之利落,給宋慶齡留下頗深的印象。此後魯平在中國福利會擔任辦公室負責人,并參與籌辦《中國建設》。
在中國福利會工作大約兩年後,為了雜志工作的需要,魯平調到北京,擔任雜志社的辦公室負責人,爾後晉升為副總編,是當年三位副總編中最年輕的上司,主管雜志社的政治思想和行政工作,兼管經濟報道。魯平是唐明照的得力助手,主持全社工作,由他負責向宋慶齡和唐明照彙報工作,也不時得到宋慶齡的來信訓示。
1978年,時年51歲的魯平從《中國建設》雜志調到港澳辦工作,從此未曾離開,直到離休。不久便擔任港澳辦公室秘書長,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1990年,魯平作為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參與中英談判中方代表團工作,為香港回歸祖國作出特别貢獻。魯平是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他離休後,于1999年6月出任中國福利會第一副主席,仍緻力于宋慶齡的事業。他晚年留下本一回憶錄口述香港回歸。
李伯悌(1918-1996)
李伯悌是陳翰笙創辦《中國建設》雜志時的助手,也是這本期刊的首席英文編輯記者。她年輕時留學美國,回國後1945年先後擔任美國《時代》雜志駐重慶、上海分社記者,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新華社天津分社記者。
▲在北京四合院内的編輯部從業人員合影(前排左三為李伯悌)
這位年輕女記者也是位革命前輩。1937年,她在南京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在武漢大學加入共産黨,任該校地下黨女生支部書記。
1951年夏天,陳翰笙籌辦新刊時,首先物色的人才就是她,故他親赴天津約請李伯悌到北京參加籌辦《中國建設》雜志。
那時因為沒有辦公地點,李伯悌和一位女資料員常常帶着資料到中山公園去寫文章,雜志創刊号的許多文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創刊後,李伯悌先後擔任編譯組長、編輯室主任,1958 年任副總編。她主管英文部及政治社會報道。她十分重視培養年輕編輯記者,主張趕鴨子下水多實踐,也不時帶記者外出采訪。她多次出國通路。196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産黨和勞工黨會議,她被中央挑選擔任中國代表團翻譯組長。1980年,李伯悌參與英文《中國日報》的建立,任副總編,是全國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
(作者系《今日中國》原副總編輯陳日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