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在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11歲的男孩王禹然一開口就說:“我給爸爸打10 分”,理由是爸爸總會陪他玩遊戲。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然後他說:“我還有一個不好的媽媽,她總是管着我玩遊戲,愛管閑事,我給她打零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多麼鮮明的對比!隻因為爸爸跟媽媽對王禹然玩遊戲的态度不同,他就全盤否定了媽媽,甚至還激動地喊:“零分都不夠,打負分應該。”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原來,王禹然的媽媽平時對他特别嚴厲,經常會吼他。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而且媽媽不允許他玩遊戲,甚至還動手打他、掐他,這導緻王禹然越來越讨厭媽媽。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媽媽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陪伴王禹然,又因為脾氣暴躁而不願意跟他談心,而且教育程度不高,讓王禹然對媽媽的評價很是負面。

他不僅理直氣壯地說:“她笨手笨腳、啥也不會、淨添亂”。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還指責媽媽“她像個球似的”,隻因為媽媽身材比較壯實一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看得出來,這對母子之間的關系已經劍拔弩張了,媽媽不想讓兒子玩遊戲而簡單粗暴地管他,兒子不服就各種挑刺說媽媽做得不好。

長期以往,很難想象王禹然會變成什麼樣飛揚跋扈的孩子,更難以想象母子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佛家有句話說,果者從因有,事成名為果。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父母做得不到位,孩子也會長歪—-

在綜藝《不要小看我》中,三個孩子因為搶椅子打架時,一旁的男孩雷雷突然大喊:“你們五個笨蛋,全部給我滾出去!”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觀察室的所有孩子的父母都驚呆了,雷雷的媽媽更是一臉尴尬。誰也沒有想到雷雷脾氣居然如此暴躁,而且髒話出口是那麼理直氣壯。

在實習教官王弢的引導下,雷雷才說這是媽媽跟他說的話。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而且媽媽不止說:“滾出去”,還會說:“滾出去!流浪漢!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就是因為父母說了髒話,孩子才會有樣學樣說髒話,可見父母做得不到位,對孩子的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真的非常大。

上一周跟朋友聚餐時,她跟我講了她親戚家孩子大壯的事情,剛國中畢業的大壯,要麼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玩遊戲,要麼出門玩好幾天都不回家。

大壯的父母平時做生意比較忙,每天給他零花錢,讓他自己去小吃店解決一日三餐,成績不好直接上手揍,但是越揍大壯的成績越下降。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上了國中的大壯,逃課、打架是家常便飯,父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大壯已經油鹽不進了,被老師投訴時隻能不停給老師道歉,夫妻倆連生意都沒精力做了。

朋友說,親戚兩口子現在隻有一點希望,就是大壯不要闖大禍進監獄,真的是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隻知道打孩子呢?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多少父母别說進修自己了,連基本的不罵孩子、不打孩子都做不到,是以孩子才會被養得一言難盡,導緻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父母做得到位,孩子自然出——-

有句話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當孩子犯錯誤或者表現不好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

知乎上有位名叫“李尚予Leon”的使用者,說自己曾經是重點中學最差的學生,而父母恰恰是重點大學的老師,有一回期末考試,他兩門主課加起來不到60分。

爸爸看到成績單後,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先隻問你一句話,你還想學嗎?”原本以為逃不了挨揍的他,鼓起了勇氣說:“ 想學。”

爸爸說:“如果你想學,就是為自己而學,不是為我們而學。如果你不想學了,也可以直接 講出來,我們想别的辦法。”

他在心裡百轉千回之後,終于下定決心表示“想學”,爸爸安慰他說:“如果你真想學,我負責教你。但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記住了。”

當他終于考上211重點大學後,聽到有同學說沒有考到滿分就被父母揍時,他特别慶幸父母對他的包容,讓他學會了擔當自己的人生責任。

再後來他做了爸爸,明白孩子犯錯時,父母有情緒很正常,但是能夠控制情緒,并且用更理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的幸運。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但是父母理應比孩子更明白,隻有當父母能夠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讓孩子更有積極向好的動力。

是以,我們在苛責孩子之前,請一定要扪心自問,自己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隻有這樣才能讓父母跟孩子一起努力一起進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微網誌上講述,有位媽媽聽到3歲的孩子說了一句髒話,她擡手就給孩子一個耳光,理由是決不允許孩子說髒話,要把壞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态。

這位媽媽不懂的是,一個耳光比一句髒話性質更惡劣,父母用不正确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真的難以讓孩子承受,會導緻孩子自暴自棄。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想要擁有好孩子,必須要先有好父母,以下三點與所有父母共勉:

首先,不打不罵孩子,這是父母的底線。

我們這一代80後、90後的年輕父母,小時候大多是在自己父母的棍棒教育下長大的,現在當然會不自覺地重複父輩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是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比父輩更有文化和格局,孩子比我們當年面對的社會更複雜,棍棒教育早就不适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正如尹建莉批評棍棒教育時說,可以這樣定義: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和無恥教育。

不罵孩子不打孩子,必須成為父母的底線,絕對不能逾越,要知道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總有比打罵更好的教育方法。

其次,不要缺席成長,這是父母的責任。

《人民日報》曾發文倡導“給父親的10個建議”,其中一條就是“做個‘不缺席’的父親”,在孩子生日、家長會、比賽等時間,爸爸一定不要缺席。

即使默默當觀衆,對孩子來說也是意義重大,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愛、注視,這是對爸爸的要求,同樣也是對媽媽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窮爸爸,富爸爸》中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孩子,因為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的角色無可替代。

無論生活有多艱難,父母一定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隻有當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後,才能安心成長。

第三,認清生活真相,這是父母的引領。

前幾日,浙江杭州的一位爸爸,淩晨三點多發現兒子還在玩遊戲,爸爸沒有生氣,而是帶着兒子去菜市場,看看為生活奔波的人們真實的樣子。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

孩子的人生裡不是隻有學習和成績,父母不要把孩子圈在學習的圍城裡,而是要經常帶孩子去看世界的真相,讓孩子從煙火氣的日子裡期待屬于自己的未來。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父母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引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會讓孩子活得更務實、更充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