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瓜”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都叫“奧德賽”?

說到奧德賽,育碧的粉絲會想到《刺客信條:奧德賽》,任天堂的粉絲會想到《超級馬裡奧:奧德賽》。近來,Windows Central的進階編輯Jez Corden在Xbox Two播客中表示,暴雪内部有一個立項已五年之久的神秘3A項目,代号為“奧德賽”(Project Odyssey)。是以“奧德賽(Odyssey)”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今天進行一波小小的科普。

奧德賽的曆史

打開steam商城,搜尋“Odyssey”,映入眼簾的是高達226個與之比對的結果。

“吃瓜”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都叫“奧德賽”?

玩家所熟知的,除了育碧大名鼎鼎的《刺客信條》系列之外,恐怕隻有《Ancestors:The Humankind Odyssey》(先祖:人類奧德賽)較為知名。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扮演一個猿猴,體驗從類人猿進化到人類的全過程。

“吃瓜”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都叫“奧德賽”?

那麼問題來了,奧德賽是什麼?

翻開《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我們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a long journey full of experience。艱苦的跋涉;漫長而充滿風險的曆程。”

仔細想想,幾乎所有使用奧德賽作為遊戲名稱一部分或者副标題的遊戲,似乎都是一段驚險刺激的旅途。在《超級馬裡奧:奧德賽》中,我們扮演着馬裡奧與凱皮兩個人,乘坐着奧德賽号,進行着冒險的旅途;在《刺客信條:奧德賽》中,我們扮演着一名斯巴達人,追尋着家人與“列奧尼達斯之矛”。但是這些優秀作品其實并非第一款被人熟知使用“奧德賽”作為名稱的遊戲,在更早之前,微軟着手進入家用遊戲主機行業,想攻破被索尼與任天堂牢牢占據的日本市場,于是花重金請了《最終幻想》之父坂口博信,《最終幻想》禦用音樂植松伸夫,制作了JRPG三部曲《藍龍》、《失落的奧德賽》、《Cry On》。雖然由于種種原因《Cry On》流産,最近一次聽見重新開機的消息也已經是8年之前了,想必已經徹底胎死腹中了。

“吃瓜”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都叫“奧德賽”?

《藍龍》的人設光看圖就應該能夠猜得到是哪位漫畫大家所作,鳥山明的《龍珠》風格太過突出。而《失落的奧德賽》人設風格也足夠強烈,由《灌籃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彥制作。

“吃瓜”為什麼有那麼多遊戲都叫“奧德賽”?

堪稱頂級豪華的班底打造的作品卻沒有能轟開日本市場大門,《藍龍》與《失落的奧德賽》銷量與口碑都較為平庸,優點與缺點都相對突出。然而JRPG的沒落,讓它們顯得有點生不逢時,這也是導緻三部曲《Cry On》流産的根本原因。順帶一提,真正幫Xbox在日本市場續命的作品是《偶像大師》。微軟,流量密碼你還是沒掌握呀。

據坂口博信的采訪所述,奧德賽原本為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一部,講述了利用木馬攻陷特洛伊後,智勇雙全的名将奧德賽歸鄉的故事。由于觸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歸鄉的十年之中,奧德賽遭遇了許多想象不到的災難,獨眼的巨怪、食人族、魔女島、大漩渦、異界……

然而無數的災難并未抹除奧德賽的信念,最終,奧德賽得到了雅典娜的幫助,被贈與了一艘能夠一夜之間到達世界各地的船隻,在睡夢中回到了故鄉伊他開,與妻子團聚。坂口博信用這個名字來命名手中的作品,足以看得見他的野心與自信。雖然《失落的奧德賽》最終成績撲街,如今也隻有很小一部分老玩家對它有些許印象,但至少在2007年,《失落的奧德賽》曾經以4CD的容量,展現無數華麗的CG,驚豔過那個年代。

關于命名的二三事

其實嚴格來說,奧德賽直譯成中文,是很讓人費解的一個詞彙。《超級馬裡奧:奧德賽》有着一艘名為奧德賽号的飛船,頗有一語雙關,既指冒險的旅途,又指乘坐的飛船;《刺客信條:奧德賽》舞台發生在希臘,希臘曆史與諸神也與《荷馬史詩》一一對應。這兩個翻譯倒是很精妙與有趣,但是《失落的奧德賽》究竟是啥意思,真的有人能夠了解麼?有一說一,15年前還年少的我,直到我玩完了,都不是太明白這遊戲名字取的是什麼意思……

有時候,名字翻譯土一點,也有意外的好處,光從名字來看,《魔獸争霸》、《星際争霸》與《失落的奧德賽》相比,你會選擇哪一款呢?當然,或許也有人就喜歡這不明不白的命名風格。大概我是個俗人吧,比起《上古卷軸》,我就愛叫它《老頭滾動條》;比起《戰争的藝術》,我就愛叫它《魔獸争霸》;比起《潛龍諜影》,我就愛叫它《合金裝備》。

畢竟對于遊戲而言,一個好的名字隻能是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名字越好聽,玩起來稀爛,最終隻能落下個徒有其名的壞印象,而名字難聽,玩起來卻特别爽快,最終反而會形成“反差”好評。

瓜田

「吃瓜」怎麼看待B站美食UP主抑郁輕生?

「吃瓜」從“丁真珍珠”到“一眼丁真”,藏族少年經曆了什麼?

「吃瓜」“精日”嫌疑的二次元手遊是否應該得到原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