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440億買推特,竟然是為了這個信仰?

4月25日,著名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的董事會官方宣稱已經和馬斯克達成最終協定,馬斯克将以54.2美元每股的價格全資收購推特,總規模約440億美元。

這意味着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掙紮和反制後,推特董事會最終向這位手握特斯拉、SpaceX和星鍊等9家公司的世界首富妥協了。消息一出,引發了無數支援者的狂歡與反對者的抗議。

作為推特知名度最高的使用者之一,馬斯克擁有八千多萬粉絲,他也早有意願對推特加以改造。媒體總結了他未來對推特可能的改造計劃:允許使用者重新編輯自己釋出的内容;公開推特的算法并開源;清理垃圾機器人等等。

然而,最引發大家關注的,還是馬斯克對推特“限制言論自由”的不滿。他自稱,“我反對遠遠超出法律規定範圍的審查”,而推特對使用者内容的稽核,在他看來沒有遵守言論自由原則,“從根本上破壞了民主”。

對此,在很多歡呼聲中,也有更多人懷疑馬斯克的真正目的,以及他所說的言論自由可能的後果。

考慮到誰控制了推特油管,誰就控制了美國和西方世界的輿論,也就控制了當下人類世界的主流思想,馬斯克在擁有推特全部股權後,将同時掌握世界主流的輿論與巨大的财富。很多人擔憂,這是個人寡頭試圖主宰世界的一個信号。

《紐約時報》發文稱,馬斯克可以通過推特随心所欲地宣傳自己的投資項目并壓倒批評人士。他雖然宣稱推特會成為一個“言論自由的包容性場所”,但是但使用者應該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像億萬富翁、世界首富馬斯克這樣的人的“言論自由”,而不是普通人的“言論自由”。

也有人懷疑,馬斯克本人對“言論自由”的了解并不明确,而且存在沖突。他自稱是“絕對的言論自由主義者”,但這與“在法律的範圍内”是沖突的。

正如比爾 蓋茨在5月5日《華爾街日報》的活動中表示的擔憂:馬斯克會如何處理社交媒體平台上錯誤資訊和仇恨言論?“馬斯克對聲稱‘疫苗可以緻人死亡’或‘蓋茨通過疫苗控制人類’的事情有何感想?這是他認為應該傳播的東西嗎?”

無論馬斯克對言論自由的擁護是否出自真心,這種“完全言論自由”的主張,早在近兩個世紀之前,就被約翰·密爾鮮明地展現在其名著《論自由》中,發出了那個時代最具反叛性的聲音。

當我們回顧密爾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本至今仍被奉為西方經典的名著,是如何源自他的切身經曆的。我們或許也能聯想到馬斯克本人的經曆,是否對他的構想與野心造成了影響。

01

對個體自由、自主的掙紮

對于約翰·密爾來說,他父親的教育深深塑造了他,使得他在青年時期一度遭受嚴重的心靈危機。他走出抑郁的過程,也是他對個體自由反思的過程。

約翰·密爾的父親詹姆斯·密爾,是英國功利主義之父以及法律改革家傑裡米·邊沁最主要的英國弟子。邊沁認為理性是生活的至高統帥,理智的改革與理性本身可以給人類帶來幸福,而詹姆斯·密爾認同這種觀念,于是他用良智原則來教養兒子,把他塑造成一個功利主義者,讓他成為一個緻力于人類幸福的人。

老密爾

在這些遠大的精神目标之下,小密爾擁有了一個異乎常人的童年。從三歲開始,密爾便開始學習希臘文,他用希臘文閱讀了大量希臘著作,八歲時又開始學拉丁文。在少年時代,他就開始學習政治經濟學和邏輯,并已受了高等數學的訓練。

在這個非同尋常的成長過程中,密爾與他同齡的孩子毫無接觸,他那時似乎也不怎麼知道他的教育及經曆與别人有多大差異。在這種教育體系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對情志、柔心、感受之作用的認知。結果,約翰·密爾被培養成為了一個情感殘障人士。

在他十六七歲時,他還沒有意識到這種狀況帶來的困擾,他和其他有激進政治主張的青年人成立了“功利主義學會”。他們主張讓人們懂得“什麼是他們的真正利益”,也就是“改變自私的感情”,通過理性使得“人類獲得新生”。

約翰·密爾

雖然那時他以為自己已經堅定了生活的目的——“成為這個世界的革新者”,然而幾乎毫無征兆地,密爾的信念破滅了。在他20歲時,他遭受了嚴重的心靈危機。他“處于神經麻木狀态,有如人人偶爾會碰到的那種情況,對娛樂和快樂的刺激不感興趣:我的内心覺得,往日快樂的事情現在變為枯燥乏味或與我漠不相關”。

當他思考從小被灌輸的目标是否會讓他快樂和幸福,他内心的聲音告訴他“不!”進而,“我生活所寄托的整個基礎崩潰。我全部幸福原是對這個目标的不斷追求,現在這個目标已失去吸引人的力量,追求目标的手段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生活對于我似乎是一片空虛。”

而後,他及時地從這種抑郁中走了出來,他靠的是華茲華斯等人的浪漫詩歌。通過切身的感受與經曆,密爾體會到,生活和思想不僅要有理性,還必須包括情感。

密爾自身深切的經曆使得他極其敏感地認識到,公衆觀念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是多麼重要。更确切地說,他的經曆讓他特别能夠覺察到,成長于一種對意見不寬容或沒有觀點碰撞的氛圍中,會造就精神情感殘疾的人,正如他從小受教育的那個環境。

進而,在《論自由》中,他堅定地反對不寬容的社會,那與他童年的經曆如出一轍,他父親和邊沁的觀點壓倒了一切。《論自由》在百餘年的時間裡都是捍衛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個人行動自由的先鋒之一。它是個人主義在19世紀最突出的表達。

密爾轉而相信,觀念的碰撞是必要的,那首先可以讓人們的言語多多少少保持坦率,其次可以讓人們暢所欲言地表達他們的觀點。密爾同時認識到,不管意圖多麼好,壓制真理的某一部分,會傷害到那些不明就裡的人。他堅信,沒有任何人或任何組織可以獨掌真理。

這種信念讓密爾主張:必須要捍衛個體的自由表達及自由行動,一是為了個體的幸福,二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發展。這兩個目标都和他自己的生活經曆緊密相關。

02

密爾主張的直接原因

在密爾的情感被華茲華斯及柯勒律治的詩歌點燃之後,他開始深深愛上了比他小兩歲的泰勒夫人,并投入到了艱難而痛苦的長期生活試驗中。這段經曆使得他對行動自由有了更深切的渴望與追求。

泰勒夫人是個擁護激進政治的一神論者,密爾第一次見到她就深陷其中:“從外表上看,她美麗而機智,具有一種使所有接近者都覺得自然高貴的氣度。在内心上,她是個感情深沉而堅強的婦女,有洞察力和直覺的智力,又有一種好冥思的詩人的氣質……”

從那時開始,密爾就和泰勒夫人建立了一種親密又似乎全然柏拉圖式的關系。這種關系持續了二十年之久,直到泰勒先生離世。在這段時間裡,密爾與她一道工作,與她讨論他的文章,她占了他生活中很大的部分。

哈莉耶特·泰勒

然而,他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即使是他大多數激進派的友人伉俪,也不贊成他們的關系。朋友們不與密爾來往,密爾也斷絕與這些人的來往。甚至到1851年他倆結婚時,密爾的朋友和家人仍在反對。

實際上,朋友和家人們對他們的反感不隻是出于維多利亞時代的習俗,無論是同時代人還是後世的研究者,都認為密爾對泰勒夫人才華的稱譽是誇大的。

但是,正是親友的反應,讓爾深切體會到,社會隐微的壓力能夠也必然會令個體受到影響。這是一種趨于一緻化的隐微壓力,長期則會讓人平庸得泯然衆人。

密爾憎恨這種通過家庭、鄰裡、教會等社會組織産生作用的壓力,因為他認為這些阻撓了生活中必要的嘗試,就如他與泰勒夫人所經曆的。密爾堅信,泰勒夫人與他在一起可以釋放她的天賦,也隻有通過他們倆的生活實驗,她的天賦才能施展出來。

密爾這種情緒化的信念,使他在《論自由》中寫下了頗為極端的一些文字。事實上,就是這麼沖突,對個體自由最理性、最抽象的一個讨論,卻是根植于其作者的情性和愛願。

進而,密爾期待着全然自由的原子化個人。《論自由》不隻是讨論自由,更多是關于“進步”的書。為了確定進步,密爾隻是部分關注保護籠統的自由。毋甯說,他首先關心的是保護社會中某種特殊人的自由——天才。密爾相信隻有偉人(偉大的男性及女性)才能讓人性進步。

換言之,密爾希望為了人類的進步而保障偉人們的自由,他寫道“天才隻能在自由的空氣裡自由地呼吸。有天才的人……比其他人都更富有個性——社會隻會提供幾種人格模子,避免人人各自形成性格而招緻麻煩,可是天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不能不受傷害地把自己嵌入那幾個有限的模子裡。”

這種精英主義以及偉人能夠推進族群進步的信念,似乎與馬斯克的思想不謀而合。

而密爾對泰勒夫人的摯愛,使得他的極端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導向了婦女解放。在那個時代,這是最為進步的聲音。他認為,集體壓抑人類精神、阻撓卓越個體的最嚣張案例,就發生在婦女于政治、精神、道德、性等方面的屈從及貶抑。

在密爾看來,社會及其一切次級組織将婦女推入到如此令人厭惡的狀況中,這就是追求思想自由和社會自由的一個直截了當而不言自明的理由。思想自由和社會自由能打破風俗的固結,解除束縛,讓人類中天才的能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

密爾的思想曆程揭示了,即使在那個社會政治壓力巨大的時代,單單一個作家的成長、愛情,甚至挫折,都能開辟一片思想、道德和社會的前景,盡管它曾被衆人忽視。

03

馬斯克:夢想家或是騙子?

密爾的人生經曆與思想脈絡很鮮明地展現了,一個人的過往經曆對于他思想和行動的影響有多大。對于馬斯克來說,我們是否能夠從他前半生的曆程推斷他的目的與野心?

實際上,人們對他的言論以及本人往往是兩極化的态度。有大波的粉絲認為,他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賺錢,而是通過資金改變人類,使得人類最終成為多行星物種。在他們眼中,馬斯克俨然是新時代的哥倫布,甚至更為偉大和超前。

而也有很多人質疑馬斯克,認為他隻是一個騙子,他的本質依舊是一個大資本家,而他的階級決定了他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益。進而,馬斯克改變人類的設想隻是他為了吸引資金和各方支援的一個幌子。

而且很多人對于他設想的内容也感到很恐懼,認為這并不會導緻人類的解放與自由,反而會帶來新形式的極權和剝削。

從他授權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馬斯克從小便聰明過人,在南非的富人家庭中受到了極好的教育。他12歲就開發了視訊遊戲Blastar,并賣了500美元;14歲感受到生存危機,讀《銀河系漫遊指南》尋找答案,并立下了拯救人類的人生志向。

對于這些早期經曆,有人認為的确是馬斯克希望人類移民火星的動因,也有人認為這是馬斯克自己編造的。但不論如何,馬斯克的确在2000年開始不斷探索航天工業,并建立了SpaceX公司,至今為止,已經在多項技術上走在了世界航天科技的前列。

在航天業之外,馬斯克也參與創立、投資或管理了多家科技公司,其中像Neuralink公司對人類腦機接口的實驗,也引發了很多倫理與政治意義上的争議。

問題在于,對于馬斯克的傳記以及言論,人們無法确認是否出自内心真實想法,或者隻是他用來炒作和融資的借口。雖然很多人會從他的實際行動中加以推測,但是,一個人的主觀情況和客觀表現也未必完全吻合。或許,關于馬斯克收購推特的真正目的,以及他人生的真正目标,在數十年後才有可能蓋棺定論吧。

你怎樣看待馬斯克購買推特這一舉動,還有他關于“完全言論自由”的主張?歡迎在留言區聊一聊,小北将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本期主題圖書《從盧梭到尼采》。

已成絕響的耶魯“歐洲思想史”公選課,以透徹、易曉、優美的措辭,揭示歐洲社會從啟蒙運動到二十世紀初觀念與思潮的演變。

點選圖書封面,即可直接購書

-End-

編輯:孫嘉婧、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從盧梭到尼采》,[美]弗蘭克·M.特納 著;[英]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 編;王玲 譯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