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柔性的力量!那一次,她當起救助站寶寶的“第二個媽媽”

過去二十多年,廣州市救助站管理站黨員李連珍都在和救助工作打交道。在“救助”中,人們要面對的是一個個離家越來越遠、流落遠方的人,失去親情的羁絆,而回家的方向也越來越模糊。

李連珍是一名民政人,同時也是一位母親。面對救助工作中遇到的人生百态,她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為這份工作注入柔性的力量,讓每一位服務對象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善意和溫暖,同時也鼓舞更多失意的人重尋回歸人生的信心?在母親節當天,李連珍分享了她的救助故事。

□ 一顆慈母心托起未來的希望

李連珍自1996年起,便加入了民政服務隊伍,參加工作以來,參與開展的救助工作數不勝數,救助和服務的對象更是成百上千,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珍姐”。但在無數個救助個案中,印象最深刻的,還屬一對母子的歸家故事。

“這個床挪到側邊,對着空調出風口容易着涼;蚊子開始多了,蚊帳要提前準備好;準備一些柔軟的小被子,睡起來舒服……”有一次,廣州市救助站管理站準備迎接一位婦女肖某及其年幼的孩子。李連珍細緻有條理地進行着救助區宿舍的布置,希望給她們一個溫暖開頭,收獲一個幸福的歸家結局。但她發現,肖某由于家庭原因,情緒消極,對于年幼的孩子不管不問。

那時候的李連珍,亦是一位母親。她一邊開導肖某,努力卸下她的心理包袱,一邊負責起了照顧孩子的任務,為孩子細心準備了尿不濕、奶粉等各種嬰兒必需品,還從家裡拿來了自己孩子的小棉衣。她知道,沒有一個母親會鐵石心腸,放棄自己的孩子。李連珍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和肖某聊天,談起身為媽媽的話題,總有說不完的話。

正是在李連珍的感染下,肖某逐漸和孩子逐漸親近,看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也激發了自己内心難以割舍的母愛。2021年7月,肖某帶着活潑可愛的兒子跟随家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寄來了一面感謝錦旗給李連珍。而李連珍感歎道:“重溫了一下帶孩子的感覺,一個月的辛苦換來孩子的安穩健康,值得!”

□ 一顆兒女心溫暖年邁的老人

李連珍常說,救助工作無止境,救助工作無小事,面對流浪人員特殊困難群體,要以一顆真心給予溫暖和幫助。不少人記得,2017年,救助管理站收到了陳某的求助——她是聾啞人士,想要回家,但既不會手語,也不會寫字,完全無法溝通,沒有任何身份資訊。因流浪多年,公安系統中沒有登記陳某的相關戶籍資訊,也查找不到原始檔案,為救助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陳某初來救助站時,對于陌生的環境十分畏懼。李連珍就常帶着陳某經常曬曬太陽,關心她的飲食起居,如同兒女晚輩一般對她悉心照顧,耐心十足,期間不斷嘗試用肢體動作等各種方式溝通交流。在李連珍無微不至的關照下,陳某慢慢地熟悉了環境,臉上笑容多了,見到李連珍就拉着她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廣州市救助管理站成了陳某當時的“家”。

與此同時,李連珍也從未放棄幫她尋找她真正的家,兩年的時間裡,李連珍先後通過全國救助系統、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廣州日報等多個管道推送她的資訊,均無任何消息。但李連珍從未放棄,日複一日,直到2019年8月20日,市救助管理站收到了公安的人臉核查比對結果。得知消息,李連珍立即着手與當地民政部門進行聯系,三天後,陳某母子團聚。

□ 半米厚筆記本記錄柔性力量

日夜巡邏、接收人員、回複咨詢、電話溝通、救助安置、尋親護送……李連珍的“救助風格”,獨具個人特色。柔軟,而有力量。

作為物資管理負責人,李連珍始終堅持把每一次的出庫入庫都細緻到人,詳細到分鐘。負責公有财産發放時,她異常細心慎重,物品申領間隔多久,是否合理都在筆記本中詳細列出,堅決避免不合理的物資浪費。這些年,她寫下的筆記本摞在一起有近半米厚。

李連珍說,每天晚上,她都會記下當日工作内容,檢討工作中的不足,并對第二天的工作進行細緻的安排。“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隻要是自己經手的工作,例如安全檢查登記、消防衛生檢查、會議紀要和學習心得等,都會分門别類地記錄在冊,二十年如一日。這些摞在一起的筆記本,就在李連珍的工作台旁。

每個救助工作者的職業生涯裡,都不會一帆風順——尋親未果的挫敗經常上演,工作中也會遇到受助人員不了解不配合的情況,被受助人員無故謾罵,被精神殘疾的受助人員誤傷,受到受助人員惡意攻擊之類的事情也發生過多次。但在李連珍看來:“救助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做救助工作,就要注重細枝末節,做細做實,更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能提早一點,救助對象就少遭一份罪,我多一些愛心,受助人員就多了一份溫暖。看到失散多年的家人得以相聚、年幼無知的孩子得以茁壯成長,漂泊多年的老人落葉歸根,所有的付出就有了最好的回報。”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

圖/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